第106章 开学(1 / 2)

剑破诸天 大阡 4379 字 1个月前

孙云和萧月正坐在寺中的宝塔下面的台阶上聊天,不曾想本寺的方丈昙谟最领着师弟,其他二个寺的方丈,也过来商讨一些机密事情。孙云他俩为了躲避太阳,都坐在了东边。而法师他们只是站在靠近大殿的一侧,离孙云他俩不远不近。其他弟子信众见大师有事商谈,都在距离稍微远点的位置。因此大师他们之间的对话,孙云偶尔可以听见一句半句。

中尸惠嶷黄昌机、北沧海跋陀、小乘教派、舜帝庙姜斌、宝明寺智圣智游,般若寺道品,等等这些名字孙云多数没听过,也不太懂,他仅仅见过少林寺的跋陀,听说过中尸的名字。不过孙云不愿意听别人背后的言语,所以听听也是从这边耳朵进去,从那边耳朵出去。唯独令法师紧张的智游,给孙云一点印象。心想如果像眼前这位昙谟最大师这般道法都如此小心的人,自己一定找个机会去拜访的。

这时只听保真师弟答道:“好的师兄,我们这就安排。不过此事关系重大,您不用与道希师叔说说么?”道希就是菩提流支的中文法号。

昙谟最想想说:“我看不必了,师叔是天竺人,他本身只是专注于译经,对大乘和小乘的争执并不太在意。不过你这一提醒,我倒是觉得应该找找跋陀师叔的弟子慧光师弟,他对京城门派的地域分配还是很在意的。”

保真说道:“师兄,您提到慧光师兄,我突然想起来,他的弟子之中有一个叫惠嵩的,原来是高昌人,他只学习了慧光法师的小乘教义,最近经常去宝明寺找智游,你说这里不会是慧光也参与吧?”

昙谟最说:“应该不会,慧光大师,还是专注于地论和四分律,虽然他也精通小乘,但不是和智圣他们一派的,至于他的弟子,不过是愿意多接受学习罢了。此事由我去打听,你们重点看住惠嶷和智游的动静。”是!二位师弟领命,径直走了出去。

孙云见天色不早,也和萧月回来。

时间很快来到开学前一天。

按制每年的七月最后一天,即开学前一天,要进行新学期的开学筹备工作,包括每隔一年新生的典礼、分班、领取新书,新学期各学馆的课程安排,新老学生报班等等杂事。

今年的开学典礼简短隆重,太常崔明代表当朝对新生慰问,博士祭酒钱决代表太学对学子表示欢迎,还有一些管理博士宣布学校的纪律,以及课程介绍,报名要求等等。最后是师生互拜,新生与老生拜礼,之后太常带领官员离开,学生开始着手入学准备。

本次太学入学400名,按学生成份,高门大族分为甲班,寒门士子分为乙班。甲班也叫君子班,乙班也称术数班。虽然名义上是分开了,但在太学中的主要课程中还是在一起上的,只有少量的专修课程才分开。

北朝太学的主要课程是经学,不像南朝玄学佛学都有。东汉到北魏立国,经书仍主要是以七经为主,包括《论语》、《孝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其中《论语》和《孝经》是太学前主要学习和入太学主要考试的课程,进太学以后五经为课程基础。

南朝也很重视太学,而且思维很开放,不拘泥儒家单一思想,玄、佛、道都接纳。南齐武帝永明三年,王俭以宰相兼国子祭酒的身份,每十天到国子学一次,“监试诸生”,使衣冠翕然,并尚经学,儒教大兴。梁国,五经学馆的博士们皆精通儒学。贺瑒精通《礼记》,馆中生徒常百数,弟子明经对策至数十人;沈峻博通《五经》,尤善三礼,讲授时听者常数百人。

北朝道武帝建国伊始,则以经术为先,置《五经》博士,到天兴二年(399年)《五经》群书又各置博士,分科学习。每经的学习除传统内容外,引入了经注的内容,现在比较盛行的经注有王弼的《周易注》、何晏的《论语集解》、杜预的《左传集解》、杜预、服虔的《春秋注》、何休的《公羊注》、麋信的《谷梁注》、郑玄的《孝经注》等。这些经注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将经学推到另一个高峰,无论北朝南朝都欣然接受。

除了五经大班之外,甲班的君子班另外学习琴棋书画,又称“四君子学”。其中一科为必修,其他三科为选修。此外围棋对乙班开放,即乙班学生也可以选学。乙班即术数班另外学习一些内容,主要是术数、兵法和技击。术数教授《九章》、《七曜》、以及前算生博士殷绍的《四序堪舆》等。兵法和技击都是武官将来用的。太学规定,乙班的课程对甲班全开放。

小班课程教课的博士,有经学博士兼课,也有单独的。如太学博士柳谐先生,既善于讲《毛诗》又善于鼓琴。他在琴艺上功力突出,曲调与手法皆有独创,弟子翕然从学。新晋升的博士魏收,善讲《春秋》,长于辩论,还是个围棋高手,兼讲围棋。

时下文人墨客,附庸风雅,喜欢技击比赛和对弈比赛,所以太学也设了这两科作为辅助,并参加官府定期组织的相应比赛。技击兵法优异的虎贲羽林军队会选取做下级军官或文职。

小主,

太学里每个经学内容由一至二个博士教授,每个博士占据一个学馆,每个学馆再配置两个助教,这样每个学馆都有了对应的名字,如魏博士馆、常(漺)博士馆等,学生依据每学期报名上课内容,经常穿梭于各个教馆之间,师从于不同的老师。

太学满学制为8年,每二年一次考试:学满两年,试通二经补文学掌故;文学掌故满二年,试通三经,推其高第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二年,试通四经,推其高第为郎中。郎中满两年,试通五经,推其高第随才而用。因此,通常新生第一个二年学度,都报名二经以上,这样两年大考试的时候,通过两科的把握性大些。第二个二年学度,多数人把五经剩余的科目一并学习,并重点其中之三,好拔尖晋为舍人。不过除其特殊的天才,多数寒门不可能晋级太子舍人,所以四年太学生涯后,他们拿个文学掌故的文凭,回乡补吏或改行。

太学的休息制度与官府一样,每五天一休,月末根据大小月还有时候四天一休。以前历朝官府要求各级官吏在四天上班时间必须全天值班在岗不得回家,但到魏晋以后开始宽松,各个部曹晚上轮流排班值日,其他人都可回家。不过太学院还是循旧制上学期间不得回家,只准半旬末的下午提前放学才允许回去。另外早课、正课、晚课,无论是讲授辩论还是温习辅导,要求老师都在,因此老师和学生都称着休息的一天,回家、沐浴、游玩等。

典礼之后,每个学生开始选课。选课根据年级的不同、身份的不同、以及爱好的不同来定位。孙云弟兄几人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互相之间的照应,因为王先和李辰都分在了甲班,其余分在了乙班。怎么能让大家互相迁就呢,还真费了不少脑筋。

最终大伙商量后,首先在五经科目上大家都选诗经、易经以及春秋三门课程,这几科是每天是上午的二个时辰加上下午的一个时辰。

下午的另一个时辰是小班课,其中前半个时辰的小班课主要是才艺课。才艺课每半旬的前三天有,第四天因为大小月有时候月底少一天,就统一改称自习。第一天是抚琴和兵法,第二天是围棋和绘画,第三天是书法和术数,因为时间冲突不能兼得,所以每人只能选一样。孙云选的因为是乙班加上爱好,选得是兵法、围棋和术数。最后的半个时辰是技击课或自习。

大家因为都好习武,技击课的选择没有问题,大家一起上,只是才艺课大家的选择不同。

李辰和郦影因为门第和朝中官员品级都分在甲班。郦影问:“李辰你选什么呀?”李辰说:“反正咱俩一个班,你选吧,听你的。”郦影说:“我脑子笨,动脑子的课程不

孙云和萧月正坐在寺中的宝塔下面的台阶上聊天,不曾想本寺的方丈昙谟最领着师弟,其他二个寺的方丈,也过来商讨一些机密事情。孙云他俩为了躲避太阳,都坐在了东边。而法师他们只是站在靠近大殿的一侧,离孙云他俩不远不近。其他弟子信众见大师有事商谈,都在距离稍微远点的位置。因此大师他们之间的对话,孙云偶尔可以听见一句半句。

中尸惠嶷黄昌机、北沧海跋陀、小乘教派、舜帝庙姜斌、宝明寺智圣智游,般若寺道品,等等这些名字孙云多数没听过,也不太懂,他仅仅见过少林寺的跋陀,听说过中尸的名字。不过孙云不愿意听别人背后的言语,所以听听也是从这边耳朵进去,从那边耳朵出去。唯独令法师紧张的智游,给孙云一点印象。心想如果像眼前这位昙谟最大师这般道法都如此小心的人,自己一定找个机会去拜访的。

这时只听保真师弟答道:“好的师兄,我们这就安排。不过此事关系重大,您不用与道希师叔说说么?”道希就是菩提流支的中文法号。

昙谟最想想说:“我看不必了,师叔是天竺人,他本身只是专注于译经,对大乘和小乘的争执并不太在意。不过你这一提醒,我倒是觉得应该找找跋陀师叔的弟子慧光师弟,他对京城门派的地域分配还是很在意的。”

保真说道:“师兄,您提到慧光师兄,我突然想起来,他的弟子之中有一个叫惠嵩的,原来是高昌人,他只学习了慧光法师的小乘教义,最近经常去宝明寺找智游,你说这里不会是慧光也参与吧?”

昙谟最说:“应该不会,慧光大师,还是专注于地论和四分律,虽然他也精通小乘,但不是和智圣他们一派的,至于他的弟子,不过是愿意多接受学习罢了。此事由我去打听,你们重点看住惠嶷和智游的动静。”是!二位师弟领命,径直走了出去。

孙云见天色不早,也和萧月回来。

时间很快来到开学前一天。

按制每年的七月最后一天,即开学前一天,要进行新学期的开学筹备工作,包括每隔一年新生的典礼、分班、领取新书,新学期各学馆的课程安排,新老学生报班等等杂事。

今年的开学典礼简短隆重,太常崔明代表当朝对新生慰问,博士祭酒钱决代表太学对学子表示欢迎,还有一些管理博士宣布学校的纪律,以及课程介绍,报名要求等等。最后是师生互拜,新生与老生拜礼,之后太常带领官员离开,学生开始着手入学准备。

本次太学入学400名,按学生成份,高门大族分为甲班,寒门士子分为乙班。甲班也叫君子班,乙班也称术数班。虽然名义上是分开了,但在太学中的主要课程中还是在一起上的,只有少量的专修课程才分开。

北朝太学的主要课程是经学,不像南朝玄学佛学都有。东汉到北魏立国,经书仍主要是以七经为主,包括《论语》、《孝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其中《论语》和《孝经》是太学前主要学习和入太学主要考试的课程,进太学以后五经为课程基础。

南朝也很重视太学,而且思维很开放,不拘泥儒家单一思想,玄、佛、道都接纳。南齐武帝永明三年,王俭以宰相兼国子祭酒的身份,每十天到国子学一次,“监试诸生”,使衣冠翕然,并尚经学,儒教大兴。梁国,五经学馆的博士们皆精通儒学。贺瑒精通《礼记》,馆中生徒常百数,弟子明经对策至数十人;沈峻博通《五经》,尤善三礼,讲授时听者常数百人。

北朝道武帝建国伊始,则以经术为先,置《五经》博士,到天兴二年(399年)《五经》群书又各置博士,分科学习。每经的学习除传统内容外,引入了经注的内容,现在比较盛行的经注有王弼的《周易注》、何晏的《论语集解》、杜预的《左传集解》、杜预、服虔的《春秋注》、何休的《公羊注》、麋信的《谷梁注》、郑玄的《孝经注》等。这些经注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将经学推到另一个高峰,无论北朝南朝都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