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钢材无法炼制,一些机械因为材料的限制也无法进一步提高精度。共和想要继续攀登至一战时期的科技水平,就不能再采取大跃进的方式。共和的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时期,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细致研究和创新的阶段。
在共和的工业领域,尽管整体发展遭遇了瓶颈,但一些关键技术还是取得了突破。首当其冲的是金属壳子弹的问世。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进步,外部覆铜的弹壳取代了传统的纸质子弹。
同时,底火的制造技术也宣告了火帽时代的终结。挤压式锻造机器的引入,使得金属子弹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这种新型子弹,前端是铅制弹头,外壳是铜制,底部是中央底火,内部则包裹着一层纸,以减少与金属的接触,同时填充了苦味酸作为推进剂。
马鞍山的这家子弹工厂,拥有一千名工人,机器日夜轰鸣,铜屑随处可见。工厂实行三班倒工作制,确保24小时不间断生产。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一个月能生产出六百万发子弹。这只是共和众多子弹厂中的一个。金属子弹的生产问题得到解决,共和军的火力已经可以与19世纪下半叶的列强军队相媲美。
共和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四十五万吨,共和军全面装备了二式火枪,这种能够射击纸质或金属外壳子弹的枪械,可连发六次,堪称现代意义上的步枪。共合军陆军的火力配置包括榴弹炮1450门、迫击炮463门、机枪272挺,以及155mm口径的攻城炮15门。
公元1453年10月,又一个秋收季节结束,共和已经凝聚成一个强大的整体。一千四百万人口的巨大劳动力在共和的领导下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在本时空的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强大的力量。
在共和的心脏地带,又一次最高级别的会议正在紧张进行。苏星云站在中国地图前,用笔划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圈。这个圈北起北京长城,西至古都西安,南边则囊括了整个浙江地区。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明年,我们将面临一场重大的战役。我们的执政范围必须扩展到这个圈所覆盖的区域。北边,我们将面对红巾军和北元的双重压力;南边,则有方家军的威胁。至于苏南,我们暂时保留它,以兑现我们三年不征的承诺。各位,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沸腾,众人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李贺的声音带着激动的颤抖:“总指挥,这是要发动统一战争的信号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星云身上,他沉稳地回答:“首先,我们要占领这片土地。但即便如此,这就能算是统一了吗?”
王天柱补充道:“一旦我们拿下这些土地,我们的疆域将北靠长城,西至玉门关,东临东海,南过雁门关。除了蜀地之外,我们将占据这片土地上最富饶的部分。剩下的,不过是些贫瘠之地,从这个角度来说,统一也差不多了。”
苏星云摇了摇头:“不,只要华夏大地上还有其他势力存在,就不算真正的统一。况且,蒙古人征服了中国,建立了元朝,他们也算是中国人。”
何峰小声嘀咕了一句:“蒙古人可不这么认为。”苏星云转向他,带着笑意的眼神让何峰感到一丝不安。
苏星云的声音柔和却坚定:“蒙古人在中原大开杀戒,居住了这么久,现在力量衰弱了,想要安稳地回到草原?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要么作为中国人,将成吉思汗征服的土地作为嫁妆并入中国;要么就彻底作为外族,我们和他们彻底清算这一个半世纪的血仇。我相信,蒙古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陆海皱着眉头,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片土地贫瘠得连草都不长,占领了还得往里砸钱。”
苏星云却不以为然,他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别忘了,蒙古地下可是藏着铁矿和煤矿。”他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的气氛就像被点燃的火药,众人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但苏星云知道,现在不是讨论资源的时候。他轻轻敲了敲桌子,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回到当前的战略议题上:“这些资源的问题,我们可以留到以后再深入讨论。现在,让我们集中精力,讨论如何拿下这个圈定的土地。”
讨论迅速升温,共和的决策者们以惊人的效率勾勒出了下一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他们决定将共和军的规模扩充至50万,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了准备。战争的齿轮已经开始缓缓转动,预示着一场规模宏大的军事行动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