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共和的军事扩张与工业挑战(2 / 2)

在后世,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税收政策成功地支持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比如苏联利用“剪刀差”政策为工业化积累资金,虽然短期内有效,但长期引发了社会不满。欧盟通过改革共同农业政策,从价格干预转向直接补贴,以适应市场和国际贸易规则。美国减少对农产品价格的直接干预,采用与产量脱钩的直接补贴,提高农业竞争力。中国取消农业税,实施直接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乡村振兴。其他国家如墨西哥、巴西、秘鲁和印度等,通过减免农业企业所得税和提供土地税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在共和的税收体系中,地方征收的农业税粮食全部保留在本地,不再长途跋涉上缴中央。这些粮食税收接受当地议员的严密监督,确保每一颗粮食的去向都透明可查。这些税收用于浇筑地方的公共基础设施,而当粮食丰收过剩时,地方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出售给国家,但交易的账目必须公开透明。共和在农业上不追求利润,而是通过这种方式维持对地方的有力掌控。

共和的中央税收主要来源于几大工业区,这些工业心脏地带是税收的主要源泉。至于中央所需的粮食,并非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征收,而是通过商业买卖获得,大大减少了行政官员操作的空间。这种利用工业剪刀差征税的策略,聚焦于固定的工厂,简化了中央征收粮食税的程序,同时将粮食税留在地方,减轻了中央的监管负担。地方与中央的粮食交易是一笔明账,买卖双方的利益是对立的,这使得查账变得简单直接。

然而,这种税收模式只有工业国才能有效实施,因为只有工业产品才能将中央关注的工业区与广大农业区域在经济上紧密联系起来。

不过,当前的共和正处在一个非常时期。为了扩军和准备战争,共和中央已经启动了铸币机器,大量的黄金和白银被铸造成粮食券,涌入市场,从农民和工厂主手中购买物资。

这是一种危险的经济操作,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共和的金银粮食券在成色上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绝不允许掺假。但即便是真正的金银,也可能引发通胀。

苏星云深知历史上的教训,比如大航海时代中期的西班牙和明朝。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白银,在全球范围内搜集黄金,这些财富并未用于推动工业革命,而是聚集在西班牙的上层社会手中,他们的挥霍无度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最终导致了这个日不落帝国的衰落。

而同一时期的明朝,也因为大量西班牙白银的流入,导致国内粮食价格上涨,恰逢小冰河期粮食短缺,粮价上涨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的赈灾能力。最终,明朝虽然留下了大量白银,却让中国这个银矿缺乏的国家维持了两百年的银本位制度。

小主,

共和在钓鱼群岛发现了丰富的金矿,同时,通过新开通的直达印度的航线,用丝绸和瓷器换取了大量的黄金。再加上苏星云在元朝寺庙中的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共和的金库中已经积累了巨额的黄金和白银。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共和计划通过发行货币来动员国家的财富。

幸运的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囤积财富的传统,而共和发行的货币,由于其真金白银的质地,已经被民众视为真正的财富,甚至苏南和浙江的富人们也在大量囤积这种硬通货。这种货币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质地纯正,成为了一种值得信赖的良币。不知不觉中,苏南和浙江地区为共和未来的战争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苏星云的担忧,至少在目前看来,似乎是多余的。想想后世的美帝,仅仅通过法律将纸币与石油挂钩,就能向世界索取资源,支撑了几十年。而共和现在使用的是真正的金银印钞,并且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成果,能够生产出大量的产品,这与西班牙和明朝那种农业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更何况,整个中国都在使用共和的货币,共同分担着货币市场的风险。因此,苏星云的担忧可能有些过度了。

然而,苏星云之所以急切地想要发动这场战争,是因为元朝的一些动作触动了他的神经。在北京附近发现了大型铁矿,结合着丰富的煤矿资源,元朝开始了自己的炼钢进程。

元朝在一年前被黄河农民起义的恐惧所笼罩,目前不敢大规模召集劳工建立钢厂,也不敢大量招募蒙古人。蒙古人中愿意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并不多,因此元朝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利用汉人劳工。在苏星云看来,这种情况有些脱离了他的掌控。

虽然他不相信元朝能够完成工业革命,但他不排除元朝可能会制造出一些厉害的武器,给共和带来巨大的损失。毕竟,当时的中国总人口仅有六千多万,而共和的人口也不过一千四百万。

苏星云不忍心看到太多的人员伤亡,尤其是那些识字的军人。他希望能够尽早消除这种可能性,以便能够安心。而且,据苏星云所知,他离开这个世界所需的信仰之力与人口息息相关。他可不想等到人口自然增长,才有机会离开这个世界。

在共和初创之际,苏星云曾以“为了生存”的战斗口号,引领着国家在危机四伏中奋力求生,那时,他的号召得到了领地内上下的一致响应。然而,时过境迁,共和如今已成为最强大的势力,民众的安全感也随之增强,不再像过去那样轻易地为国家而战。在这个时代,纯粹的爱国情怀变得稀缺,苏星云也不愿仅仅依靠信仰来强制统一国民的意志。

因此,苏星云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利用金融手段来调动国家的力量。通过国家的经济杠杆来激发国民的参与感和积极性,是一条更为有效的路径。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财富的重新分配,更是一次对民心的巧妙引导。苏星云必须学会在这堂课中,如何巧妙地运用经济策略,以实现国家目标的同时,也让民众感受到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