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静坐了一会儿,发现老师已经离开。外面一片寂静,书院的学生们正在考试。他摇了摇头,带着几分释然,离开了这个地方。
在大别山的金寨地区,一声巨响划破了宁静,共和的铁道部队正在这里攻克迄今为止最为艰巨的铁路工程。这条铁路将穿越大别山区,一旦建成,湖北与安徽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不再依赖安庆至九江的长江航线。这是共和首次尝试在山区修建铁路,他们正借此机会积累宝贵的经验。
在山上进行爆破作业时,尽管所有人都戴着钢盔,仍有五名工人不幸被飞石击伤。为了提振士气,苏星云亲自来到施工现场,在飞石如雨的环境中稳定了工人们的情绪。他再次强调铁道部队的军事性质,军法严明,并对几个违规者进行了惩戒。在苏星云的超感指引下,铁道部队逐渐摸索出了开山作业的规律,事故和伤亡率开始下降。预计这条铁路将在两年内完工。
已是1354年的春天,共和的扩军行动仍在继续。但在农忙时节,士兵们会被放假回家务农。苏星云曾梦想打造一支完全脱产的军队,但受限于当前的生产力水平,这一愿望还无法实现。他曾对工业革命时期的一些狂想充满憧憬,但当他真正掌管一个国家时,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苏星云记得沙俄的大轮战车,那算是最早的装甲无牵引战车。但他知道,在复杂地形的战场上,这种蒸汽三轮车并不实用。他不会盲目追求这种华而不实的装备。为了节省火药,他甚至没有将重型火箭弹投入实战。目前,火炮主要以榴霰弹为主,高爆弹则少量使用,以节省黄色火药。
几天前,军队高层拿着李贺提供的图纸,想要制造一种新型装备。这是一种四匹马拉的六轮装甲车,主体结构为木质,轴承和骨架为钢制,外部覆盖高碳钢板,顶部装有旋转机枪。苏星云直接否定了这个设计,他认为在当前没有对手能与机关枪对射的情况下,这种设计过于繁琐。而且,如果马匹被射杀,整个火力点就会陷入困境。他建议机枪还是应该随着大部队移动,根据指挥官的意图进行部署。
对于提出这种设计的军官,苏星云给予了严厉批评。但对于背后的李贺,他则采取了温和的态度,首先赞扬了他的创意,然后指出了牵引力的问题。李贺解释说,以共和目前的工业加工精度和材料,还无法制造出能在复杂路况下长时间行驶的蒸汽车。
苏星云对此表示理解,并提出了内燃机的概念,给了李贺一些分馏出的石油让他进行实验。不过,他对这项实验的成功概率并不抱太高期望。最终,李贺这个工业组的总组长还是需要将注意力转回到基础工业的发展上。
共和军的战斗风格已经变得极其华丽,但随之而来的后勤挑战却复杂得让人头疼。有时候,苏星云会幻想,如果他穿越时能带上红警基地,或者至少是个帝国时代基地,那该多好。但这些无聊的念头总是被他对共和工业体系建设的执着所取代。他深知,基地这样的外挂终究是外物,而真正的力量来自于知识。
随着化学、钢铁、机械动力等领域的突破,电力学终于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电报机的发明。苏星云早已提出了利用两种电符号进行二进制编码传输的概念。在发电机研究小组和钢铁部门的合作下,合格的硅钢被生产出来,技术的突破带来了稳定的电流。一种新型电报机应运而生,它通过间断电流产生电火花,用有火花和无火花的信号来传递信息。
1354年5月的一天,苏星云和一群工业组以及军事组的成员们在庐州的一间小房间外焦急等待着。终于,房间里的人带着一张写有文字的纸张走了出来,兴奋地宣布:“总指挥,鞍山工业北区发来消息说‘大家好,钢铁很硬’。”苏星云激动地问:“成功了?”电报工作者肯定地回答:“是的,我们成功了!”随即,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军事组的成员们很快意识到电报在军事上的潜在用途。何成说道:“今后我们每占领一个地方,就要把铁路和电报线铺到那里。”
陆海也难得地表示赞同:“铁路可以快速运送后勤物资,电报能让指挥部迅速掌握战局,那种将领在外可以不遵君命的情况将不复存在。”
苏星云及时制止了他们的狂热幻想,提醒道:“目前的电报技术还有局限性,还不能跨越江河,而且在共和境内全面铺设电报线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没有十年时间是无法完成的。”
蔡刚有些失望地说:“看来这次战争中,我们还是无法利用这项技术了。”
苏星云看着这位发明转炉炼钢技术的人,微笑着回答:“目前共和的疆域还不算大,这项技术在未来统一中国时才会真正发挥其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