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铁一样的纪律(1 / 2)

苏星云的豪爽作风虽然让他在办事时顺风顺水,但也因此惹上了不少麻烦。1896年4月,李鸿章借着家宴的机会将苏星云请到了家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正题终于来了。

李大人笑眯眯地向苏星云提出了一个请求:“苏公子,能否助朝廷一臂之力,借朝廷两千万两白银?”

苏星云心中苦笑,他明白自己之前花钱过于大方,已经被人当成了肥羊。这笔钱绝对不能轻易借出,否则就会成为一个无底洞。而且,清朝如果拿到这笔钱,也不一定会用于强国之路。他们可能会用来赔偿战争赔款,让外国势力尤其是日本变得更加强大;或者用来养活那些无用的官员,甚至用来购买鸦片制造GDP;最后,这些钱可能还会落入慈禧那个败家老娘们的宫里,最终成为八国联军的战利品。

苏星云用诚恳的语气说道:“中堂大人,家父曾给我约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我冒着家人反对的风险,将这些钱投入到清朝的建设中。如今,除去购买设备和打点关系的费用,我只剩四百多万两白银了。如果您确实需要借款,我可以立刻拿出两百万两。再多,我就真的无能为力了。当然,如果您愿意没收我在濉溪的产业,我也毫无怨言。只是那样一来,我的家族成员肯定会立刻把我抓回家去,恐怕以后我就再也无法见到中堂大人了。”

李鸿章听后,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巉岩(苏星云的字,取自蜀道难,寓意苏星云不畏艰险。注:作者水平有限,字取错,望见谅),你放手去做吧。朝廷虽然现在困难重重,但轻重缓急还是分得清的。”

饭后,苏星云告辞离去。第二天,他便将二十万两白银作为冰敬送到了李鸿章府上。李鸿章收下了银子,从此再也没有提起过借钱的事情。

苏星云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他只有两百万两白银,如果要借就直接给李大人;至于朝廷,那可是个只进不出的无底洞。而李鸿章也不敢轻易接受那两百万两白银,因为他清楚,以自己名义借的钱,将来是要还人情的。欠钱容易还,但人情债却难还。更何况,李鸿章现在已不再将苏星云视为简单的肥羊,而是看到了他背后家族的潜力。这种损害自己势力潜力的行为,是任何精明的政治家都不会去做的。

苏星云从李鸿章府上出来后,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寒意,他感到自己仿佛被无数饿狼盯上了。自己为了快速建立工业基地而乱撒钱的行为,已经显露出潜在的危险。苏星云意识到这一点后,决定加速对大别山区队伍的发展力度。

此时,大别山区的队伍已经壮大到三千人,管理的人口也达到了十万人。周边的县城里,绅缙们已经开始察觉到这股势力的存在。他们派去大别山区收税的队伍屡屡被剿灭,那些踹门的狗腿子自然是遭到了公审,罪行较轻的则被扒光衣服赶了出来。

周边的宗族往往对某个山头拥有归属权,进山打猎、采药的都要向他们交税。然而,这些宗族现在被毫不留情地推平了。虽然一两起这样的事件可能只会让这些大家族警惕一番,但连续发生数起在山区中可以种地的盆地区的大族被灭,土地被分给泥腿子们,情况就不简单了。

这些泥腿子在那些灭掉大家族的山贼带领下,开始种田兴修水利。大别山区的地主豪强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手段。一张大网悄然撒向大别山区的链锤社,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网住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怪兽。

大别山区的发展虽然顺利,遇到的阻力并不强大,但最棘手的问题是苏星云组建的这支队伍缺乏明确的革命信念。他们大多仍将自己视为打家劫舍的好汉,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重任。

苏星云通过提供充足的粮食暂时笼络了这支队伍,但队伍壮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提供的饱饭。然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人开始产生了当山大王的想法。终于,一个恶性事件发生了。

一天晚上,一队士兵偷偷闯入一个村庄,轮奸了一名年轻女子。第二天,这名女子因无法忍受屈辱而上吊自杀。士兵们当场逃跑,但留在村里做农业工作的链锤社成员却被村民扣留。

得知这一消息后,苏星云愤怒不已。第二天,他带着部队来到了这个村子。村长见状非常害怕,但苏星云此行并非来找麻烦,而是为了强调纪律。

其实,苏星云早就知道了强奸者的身份。通过超感,他发现这些人身上有划痕。但他装作不知情,带着一千人来到了村子。他大声对村民们说:“乡亲们,我知道你们村子里发生了一件恶性案件。这里是我链锤社的地盘,我们讲究公理。我现在带着人来了,父老乡亲都来看看,到底是谁混进了我们的队伍。”

这时,整个队伍开始骚动起来。原本以为苏星云是来镇压暴民、解救自己人的链锤社战士们没想到他会这么做。几个犯事的人感觉不妙,其中一个试图逃跑,却被苏星云喝止:“把想逃的给老子逮回来!”

小主,

想逃跑的人立刻被周围的人按在地上,其他犯事的几个人也吓得浑身发抖。这时,一位老人站起来问道:“大王,您要为我们做主吗?”

苏星云回答道:“不是为你们做主,是为死去的人做主。快点给我指正凶手,否则以包庇罪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