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乞丐的声音嘶哑低沉,却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人群中激起阵阵涟漪。他佝偻着身子,脸上沟壑纵横,每一道皱纹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想当初,我也是个勤恳的庄稼汉,只盼着风调雨顺,能吃饱穿暖。”李乞丐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洪水让我家破人亡,我也沦落街头,只能靠着施舍度日。”
他的目光扫过周围的人群,有些人面露同情,有些人则一脸漠然。“可是自从新皇登基,一切都变了!他体恤百姓疾苦,免除了苛捐杂税,还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我这个糟老头子才能重新站起来,过上安稳日子!”
李乞丐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他颤抖着双手从怀中掏出一块粗糙的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赫然是一块新做的白面馒头。“这是朝廷施粥时发的,我留着,就是要提醒自己,这盛世太平,是谁带来的!”
人群中开始出现骚动,议论纷纷。不少人想起了朝廷推行的新政,想起自己生活发生的点滴变化,看向李乞丐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敬佩和认同。
与此同时,在城外的一处工地上,周工匠正挥汗如雨地带领着一群工匠修建水渠。他年轻力壮,眼神中充满了希望和干劲。
“周大哥,你说这水渠修好后,咱们的田地就能旱涝保收了?”一个年轻的工匠抹了抹额头的汗水,语气中充满了期待。
“那是自然!”周工匠爽朗地笑道,“我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未见过朝廷如此尽心尽力地为百姓办实事。咱们可得加把劲,早日完工,也好让乡亲们早日受益!”
他放下手中的工具,走到一旁的大树下,那里摆放着几桶凉茶,是朝廷专门为参与建设的工匠们准备的。周工匠喝了几口凉茶,解了渴,又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
“这是我从城里抄回来的,是新皇颁布的政策公告。”周工匠指着上面的内容,对周围的工匠们说道,“你们看看,句句都是为了百姓着想,咱们可不能辜负了新皇的一片苦心!”
工匠们围了上来,认真地听着周工匠的讲解,眼神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都是普通百姓,新政带来的好处,他们感受最深。
夜幕降临,向丁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望着远处闪烁的万家灯火,耳边似乎回荡着百姓们感激的声音。他知道,自己走的这条路充满荆棘,但他不会退缩,因为他坚信,民心,就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这时,一个身影悄然出现在他身后,“陛下,您该休息了...”“瑶儿,夜深了,风凉。”向丁握住丁瑶的手,她的手温暖而柔软,与他常年握剑的手形成了鲜明对比。
丁瑶轻轻一笑,眼眸中映着城楼下点点灯火,“是啊,百姓们都安睡了,只有我们还在操劳。”
“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我最大的心愿。”向丁感慨道,想起今日微服私访时看到的景象,百姓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他最大的动力。
丁瑶望着他坚毅的侧脸,柔声说道:“陛下推行的政策深得民心,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南郡都传来了百姓的歌颂,听说那里的郑县令,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将您的政令执行得十分彻底。”
“哦?看来这位郑县令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向丁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知道,新政的推行离不开各地官员的支持,而像郑县令这样真心实意为民办事的官员,更是难能可贵。
“只可惜,并非所有官员都像郑县令这般尽职尽责。”丁瑶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就比如那...”
“陛下,皇后娘娘,孙县令求见。”侍卫的声音打断了丁瑶的话。
向丁与丁瑶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心照不宣。
片刻后,孙县令步履匆匆地走上城楼,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微臣参见陛下,参见皇后娘娘。”
“孙县令深夜前来,可是有何要事?”向丁语气平淡,却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回禀陛下,微臣听闻民间对陛下推行的新政赞誉有加,微臣深感敬佩,特意前来向陛下请教,如何才能更好地将新政落实到实处,造福百姓。”孙县令说得冠冕堂皇,却掩盖不住他眼神中闪过的慌乱。
向丁自然明白孙县令的心思,他一直是新政的反对者,如今见民心所向,不得不改变态度,但他心中是否真心支持,还有待观察。
“孙县令有心为百姓办事,朕心甚慰。”向丁语气淡淡,听不出喜怒,“明日一早,你便随朕微服出城,去看看百姓们的真实生活吧。”
孙县令脸色微变,却不敢推辞,只能硬着头皮答应。
夜色更深了,向丁的目光望向远方,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瑶儿,你说...”
“瑶儿,你说,这天下百姓何时才能过上真正安稳的日子?”向丁望着城楼下逐渐熄灭的灯火,幽幽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