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南越建国(1 / 2)

随着人民军与欧洲联军达成共识,这片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也终于迎来了和平。

在马超的精心谋划下,南越建国计划也被提上日程,一个崭新的国家,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

天元三年八月一日,金风送爽,晴空万里,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印度中北部十七个种姓的代表,都是身着盛装,心中充满了忐忑与期待,从各自的聚居地赶来。

欧洲八国的使者们,也带着各自国家的国书,齐聚在德里城中,来共同见证一个崭新国家的诞生。

这一日,德里城被正式更名为新德里,城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数万人集聚一堂,来参加南越国的建国大典。

伊宝忠身着华丽的黑色蟒袍,金色丝线绣制的蟒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彰显着君王的尊贵与威严。

他头戴一顶银白色王冠,镶嵌着璀璨夺目的宝石,在阳光的折射下闪耀着七彩光芒。

伊宝忠手握代表王权的象牙手杖,稳步登上高台,神色庄重肃穆,亲手焚起黄纸,昭告天地。

在王宫中,伊宝忠端坐在王座之上,接受十七个种姓代表的臣服之礼,与他们郑重约法三章:

“杀人者偿命;淫盗者判刑;害人者重罚。”

这三条简明而有力的法规,将成为南越治国的重要依据,为这个新生国家奠定秩序的基石。

伊宝忠在接受欧洲八国使者时,当众公布了南越国的外交、政治、商贸、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国策。

马超作为中华帝国的皇帝,以及南越国的创建者,始终端坐在至高无上的龙椅上,见证着伊宝忠按部就班的完成建国大典,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望。

待印度次大陆上的喧嚣渐渐散尽,马超决定率领人民军返回河套,去继续追逐他心中的终极理想。

此次返程,马超并未选择来时的旧路,而是在警卫团和黄埔学员教导团的保护下,出人意料的选择了走拉达克山口。

计划经青藏高原进入西域地区,马超要实地考察汉人在那边的定居环境,以及安西城的建设情况。

安西城是七年前,伊宝忠率领第一军征服西域后,在原有汉人屯田点的基础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起来的一座宏伟城池。

定西城规模宏大,可容纳十多万人生活定居,被马超设定为西域地区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

只是由于西域地广人稀,资源相对匮乏,建设条件艰苦,所以这座城池的建设周期为十年,是西域地区唯一一座拥有高大城墙的城池。

梁江涛、刘佳将率领第四军团和第五军团,以及两万多工程兵运输队,沿着出征时的原路返回河套。

他们此行责任重大,携带着人民军在战争中,缴获到的大量欧洲联军武器。

这些武器装备中,绝大部分都是铜制燧发枪和滑膛炮,在这一时代中也算是先进武器了,将大大提升河套地区的军事力量。

马超在深思熟虑后,给南越国和中亚国,各自留下了足以武装起两万人的武器,帮助这两个新兴国家巩固国防,剩余的全部运回河套。

他要利用这些武器,重新组建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为即将展开的南下战争做好准备。

如今,明国内乱愈发严峻,就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难以再被平息。

马超深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百年后史书上那些惊心动魄的记载,即将要在现实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