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钓的好,有的人纯粹就是来玩儿的。但大部分是旅游过来顺便钓个鱼,很少看到有专业钓友过来钓鱼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继续北上后走到路的尽头,就是今天的最后一站。
背来石。
关于这块石头,传说它是一块东海龙宫的镇海石。
有一年,龙王的女儿“水灵”周游四海,路过此岛被海上仙境所迷倒,就爱上了这里的山光水色,住了下来。
并回龙宫偷偷背来这块千年灵石与她朝夕相伴。
龙王发现后,就派人把水灵姑娘抓回了龙宫。
但灵石留在了岛上。
据传这灵石有灵性,与之有缘的人在灵石前祈祷,可证悟今生吉凶和前途,所以,灵山岛的灵气因此而来。
加之灵石是水灵姑娘背到此处故名“背来石”。后来为纪念水灵姑娘的善举,此岛改叫“水灵山岛”。这也是“背来石”、“灵山岛”的由来。
深灰色的背来石,表面坑坑洼洼,像蜂窝,位于一处海蚀崖壁前,嵌入潮间带。
涨潮时,在浪花的簇拥或波浪拍击之下,显得玲珑剔透,像一块深灰色的玉;退潮后,赫然于礁群,犹如巨大的荷蕾,花瓣似乎即刻就要怒放绽开,俨然一幅“梅花怒放荷吐蕾”的石板画。
但实际上,这是海蚀后形成了一种奇特、诡异的礁石风貌。是海蚀崖上褶皱了的岩层掉落的浊积岩巨大岩块。
海蚀,为海水对于海岸线陆地的侵蚀,所形成的一种作用。一般常见的如:海崖、海蚀凹璧、波蚀棚、海蚀洞、海蚀门、海蚀柱,如遇地形抬升还会形成海阶等海岸地形。
“比如石老人,这就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千百万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使午山脚下的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并研磨成细沙沉积在平缓的大江口海湾,唯独石老人这块坚固的石柱残留下来,乃成今日之形状。”
“海蚀区还有一个天然的好处就是,它会形成很多基岩平坦台地 。在海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发育、后退,在海蚀崖向海一侧的前缘岸坡上,便塑造出一个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坦岩礁面。”
“以后平台可不断地展宽,直到波浪通过平台,能量全消耗于对平台的摩擦以及对碎屑物质的搬移上,海蚀崖停止后退为止。”
“那么话题来了,还是平台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当然是天然的钓台了!”张莹是三句不离钓鱼。
因为海蚀的原因,海面以下会形成很多的孔洞,这些孔洞,自然也就成了很多鱼类的“公寓”。
“原来我们下面都是小户型啊!”熊思明的解释倒也贴切。
受到海浪声的干扰,老敖的嗓门极大,不知道的以为跟谁吵架了。
但是正因为大嗓门和独特的讲解,周边的游客以为这是岛上景区专门的讲解员,一会儿的功夫现场就被四周赶来的游人围得水泄不通。
游客们自发的加入了听讲的队伍,蹭听。甚至有的游客侧着身子,伸长了脖子,努力的听清楚讲解内容。
“敖教授,不得不夸您一句,这学识是真渊博,都不打草稿,张嘴就来。这些游客可是免费的听了一堂大学课啊。”随行的张主任打趣的说道。
“其实我也是来之前租赁一些功课,毕竟我的专业不是地质学嘛。”
原来是大学老师,怪不得讲解和其他景区的讲解不一样。
游客们明白个中缘由后,有的自行游览,有的则是跟着老敖他们蹭听。
“海岸地质风貌可以在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典型案例,但是在灵山岛这么集中的存在,各种特性这么明显,在地质学上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
“而且这里的海蚀崖(海相滑塌沉积)世界罕见,虽然其他地方也有,但露头的只有灵山岛的海蚀崖,它们是经过海浪与潮汐千百年以上长期侵蚀而揭露的海蚀崖,有着海拔、位置、时间等多重的巧合,地质景观独特而宝贵,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必须予以保护。”
7兄妹又是一通狂拍,还捡了几块样子独特的石头。
“走,我们回去吧。”
今天在灵山岛是整转了一大圈,即便有车也是有些累。
“今天都早睡,明天咱们早起,我安排完了,跟旁边儿的于大妈家的渔船出海。”
晚餐时候,张主任喝着一碗蛋花汤做着明天的安排。
简单的洗洗,大家都睡了。
十月的清晨
一件薄春装已不够保暖
我的刘海随风左右摆动
沉重的双腿再也托不住身体
海浪要么再大点
此刻的我多么想念远离怀抱的枕头里
那里面装着的
是我的爱
此时的董博君软软的趴在船头,昨晚的黑头鱼、海螺和贝类,随着肠胃的逆蠕动,腹肌强力痉挛和收缩后,以不完全的躯体回归大海。
“啊啊啊啊~为什么?为什么我会晕船!”海天之间响彻着董博君的哭喊,小丫头这会儿眼泪鼻涕一把抓。
“呵,小趴菜,刚才也不谁自吹不会晕,老敖给的大白兔你不吃,现在难受了吧。”
船头坐着的四个男生笑着董博君现在的窘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们四个快闭嘴吧。”瞪了一眼四个直男,小应回头问老敖,“敖老师,现在她还能吃药吗?”
“先让她吐,吐干净了回船舱躺着再吃药,过一会儿就好了。”
“啊?还要吐啊!哕……”
突突突突突突……柴油机推动着渔船缓慢的行驶在大海中。
他们所乘坐的,是最普通的木质拖网渔船。
“于大爷,您家这船有10年了吧?”刘浩民站在驾驶室里和开船的于大爷聊着。
“差不多吧,10年买的这条船。”于大爷边开船边抽着烟。
“我去,快14年了,那这船结实不?不会沉吗?”老五熊思明一听心里开始打鼓小声嘀咕了一句。
赏了老五后脑勺一巴掌,刘浩民给大家解释着。
“木质机动渔船是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逐步成为我国渔业捕捞的主力军。这类木渔船的长度从七八米到二十几米不等,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部手工打造。”
“但是你们知道吗?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古代被认为只懂农耕,不知海洋,所谓的进取与富有冒险精神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明所独有的,而古代中国“不习于航海”。”
“啊?这又是西班牙那些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