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好了发展方向,地委的工业部就行动了起来,现在的发展全靠工业来支撑。
以前在通和县建设工厂,大部分都由地委直接管辖,除了养殖场、食品厂、罐头厂、粮食面粉厂、造纸厂等一些小工厂还属于县里。其他大型的,重工业类的,利润高的都被王致远划到了地委工业部。
过去这些厂的领导都是王致远招募过来的人,现在成立了各种研究所,大家就将权利都交了出去,选择适合的人接手了,他们就在工厂挂了一个总工程师的名头。
现在工厂的管理是由党领导,王致远直接推行了鞍钢宪法,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
“两参”即工厂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
当然现在工人的知识还很低,还在学习中,技术方面主要是王致远招募的人和高学历的学生干部为主。但是一线工人提供实际问题还是可以的,时间长了,工作的人对技术也会慢慢熟练,知道工作中的痛点是什么,通过学习后参与进来。
工厂每年都是有任务的,王致远打算后期还要搞绩效考核,现在的工作已经算很舒服了,每天8小时工作制,真正工作的时间也就7小时左右,要是再有人偷懒,那就不好意思了。
可能有人疑惑,为什么不搞12小时工作制,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都是三班倒,8小时工作制最合理,老大哥也是8小时工作制,作为红色国家,步调肯定是要一致的。而且以通和县目前的发展水平,8小时工作制可以为更多人提供工作。
同时县里工厂利润也是可以保证的,像合作社一类的工厂,其实只要能够保证一家一个人在工厂工作,利润足够工作人员的工资,这就是最基础的底线,工厂就可以一直办下去。做工的收入比单纯种地的收入是高很多的,专业种植不算。
这期间通和县160多个合作社,大家经过商量学习后,决定组建32个工厂,总共集资275万9852元,县里也出了243万(地委拨款),一起办企业工厂。
以前的8个小工厂也纷纷合并到了这32个大工厂之间去了,当初入股小工厂的这些合作社社员赚了不少。
现在建设了日化厂、中药药材厂、炸药厂、建材厂、木料加工厂、竹藤草编家具厂、五金厂等一系列工厂,投入在几万元到二十几万元不等,县政府最高占股49%,最低的有30%,办这些工厂的主要目的是扶持合作社转型发展。
不再依靠专门的种地,慢慢往轻工业方面发展,生产更多的物资,玻璃厂就是一个先例,慢慢向玻璃厂看齐。
这些工厂的施工,都打算让合作社成立施工队,这段时间经过培训后,让合作社自己来建设,各村范围内要修建的道路,也让合作社施工队来建设。现在都是一层高的房子,厂房对地基要求高一些,但是施工难度也不大,合作社施工队是没有问题的。
将责任下放到合作社,合作社的厂房让他们自己的施工队修,利润也让合作社去赚取,杜绝中间商赚差价。其次地委出钱搞基建修路,为以后工业发展打基础。
当时间来到3月份,各地的人员培训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江雨时带人去几个学校地质专业拜访了一下,不少人一听通和地委的地质研究所准备勘探石油,直接拒绝了,很多都说是白日做梦。没办法后面只好说是做矿产勘测,才忽悠来一批人加入。
王致远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是很无奈,中国是个贫油国,现在是很多知识份子的共识,现在也还没有成立石油勘测队。通和地委现在要搞石油勘测,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一个笑话。
好在机器买了回来,第一批加急的煤矿设施、采油设备、勘探设备都已经运到了通和县,用的都是卖雕像的外汇。陈效忠在那边经营得还不错,已经搭上了不少线,现在也是两国友谊深厚的时候,那边也很欢迎他,卖过来的设备也是最好的。
后面还有造车辆零件的生产线、还有合作社工厂的一些生产机器,不过这些都不用急,毕竟现在厂房都没有盖。这些都是通过卢布购买的,工业部起初是不同意的,后来经过劝说后就没管了,通和县生产的雕像也开始正常运输过去了。
这次跑遍了不少学校,才招到87个学生,一起来的还有4位老师,这些人怕通和地委将人都给拐走了,一起跟了过来。
过来后不久,看到通和地委购买的新设备,就强烈要求参与进来。这些设备对他们的吸引力还是很强大的,国内都是些老旧设备,他们教学也只能在黑板上画一画形状,现在看到了这样新的设备,一一仔细的打量了起来。
张恺帆、胡周启、夏开玉几人跟老师学生们交流之后,大家对勘探工作是信心满满,都信誓旦旦的要加入进来,研究所当然全盘照收。可惜现在这些人还没有毕业,档案、关系还在学校,学校不放人,王致远也没有办法,因为现在是分配制度了。
只能给大家一些补贴,算勘探时的工资。同时还招募了一批学历稍高的工人进行培训,专门负责勘探施工。
时间来到3月中旬的时候,王致远组织各县的干部到通和地委来开会,就今年的规划做一些安排。
施工早就确定好了,主要是让各县的干部负责,主动带头参加劳动,安排人下去蹲点,同时按照刘德怀的规划组织人兴修水利。
通和县这边也是一样的,今年上面已经号召要防旱了,水利已经修建完成了,就要开始修建水库了。通和县各合作社现在有大量的劳力空置着,县里要发粮食组织大家去挖水库,搞一个大的会战。
工业部也会安排一些机器来帮助大家兴建水库,以通和县现在的条件,修建4个水库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确定好了发展方向,地委的工业部就行动了起来,现在的发展全靠工业来支撑。
以前在通和县建设工厂,大部分都由地委直接管辖,除了养殖场、食品厂、罐头厂、粮食面粉厂、造纸厂等一些小工厂还属于县里。其他大型的,重工业类的,利润高的都被王致远划到了地委工业部。
过去这些厂的领导都是王致远招募过来的人,现在成立了各种研究所,大家就将权利都交了出去,选择适合的人接手了,他们就在工厂挂了一个总工程师的名头。
现在工厂的管理是由党领导,王致远直接推行了鞍钢宪法,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
“两参”即工厂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
当然现在工人的知识还很低,还在学习中,技术方面主要是王致远招募的人和高学历的学生干部为主。但是一线工人提供实际问题还是可以的,时间长了,工作的人对技术也会慢慢熟练,知道工作中的痛点是什么,通过学习后参与进来。
工厂每年都是有任务的,王致远打算后期还要搞绩效考核,现在的工作已经算很舒服了,每天8小时工作制,真正工作的时间也就7小时左右,要是再有人偷懒,那就不好意思了。
可能有人疑惑,为什么不搞12小时工作制,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都是三班倒,8小时工作制最合理,老大哥也是8小时工作制,作为红色国家,步调肯定是要一致的。而且以通和县目前的发展水平,8小时工作制可以为更多人提供工作。
同时县里工厂利润也是可以保证的,像合作社一类的工厂,其实只要能够保证一家一个人在工厂工作,利润足够工作人员的工资,这就是最基础的底线,工厂就可以一直办下去。做工的收入比单纯种地的收入是高很多的,专业种植不算。
这期间通和县160多个合作社,大家经过商量学习后,决定组建32个工厂,总共集资275万9852元,县里也出了243万(地委拨款),一起办企业工厂。
以前的8个小工厂也纷纷合并到了这32个大工厂之间去了,当初入股小工厂的这些合作社社员赚了不少。
现在建设了日化厂、中药药材厂、炸药厂、建材厂、木料加工厂、竹藤草编家具厂、五金厂等一系列工厂,投入在几万元到二十几万元不等,县政府最高占股49%,最低的有30%,办这些工厂的主要目的是扶持合作社转型发展。
不再依靠专门的种地,慢慢往轻工业方面发展,生产更多的物资,玻璃厂就是一个先例,慢慢向玻璃厂看齐。
这些工厂的施工,都打算让合作社成立施工队,这段时间经过培训后,让合作社自己来建设,各村范围内要修建的道路,也让合作社施工队来建设。现在都是一层高的房子,厂房对地基要求高一些,但是施工难度也不大,合作社施工队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