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周懿王之史记(1 / 2)

姬囏,

周懿王

(约前937—前892年),

姬姓,名囏(jiān),

周共王姬繄扈(yī hù)之子,

西周第七位君主。

周懿王生性懦弱,

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

国势不断衰落,

由于西戎屡次进攻,

他被迫将都城迁往犬丘。

《太平御览》

引《史记》: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

继承王位周懿王姬囏

(囏又作艰、坚),

是周穆王姬满之孙,

周共王姬繄扈之子,

约生于周穆王四十年

(前937年)。

周共王在位时,

将姬囏立为太子。

周共王二十三年

(前900年),

共王薨,

太子姬囏继位,

是为周懿王。

周懿王继位后日趋腐败,

国势衰落。

周懿王元年,

严允侵犯西周,

国人深受其苦,

作诗讽刺周懿王治国无能。

周懿王七年,

西戎侵略周境,

一度兵临宗周镐京。

周懿王十三年,

北方翟人侵略岐周。

成康昭穆时期,

边境戎狄一直被压制,

而周懿王即位后,

他们不断侵犯西周,

甚至数次抵达京畿所在,

证明此时西周国力衰落的很厉害。

周懿王七年二月,

朝廷任命益公牧统辖

百事僚(天尹之职)。

在任命辞中说:

官僚骄横淫奢,

不顾先王制定的律令乱行暴虐,

残害小民,

结果引起小民反抗,

危及己身,

都是咎由自取。

严令益公牧要按先王政令办事,

明察确断,

以律量刑。

这既证明周懿王有整顿朝纲之心,

也证明了当时政治混乱的局面。

而从事后的发展来看,

周懿王并未能扭转颓势。

周懿王二十一年,

虢公奉懿王命率领周师北伐犬戎,

结果大败而归。

《走簋》、《卫簋》、

《免尊》、《师毛父簋》、

《师奎父鼎》、《豆闭簋》、

《辅师嫠簋》、《扬簋》、

《免簋》等彝器铭文表明,

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的册命制度,其

主要标志是在任命、赏赐的过程中

出现了导引受命者的佑者

和宣读册命的史官。

册命制度进一步完善,

是在任命、赏赐的过程中

有朝觐周王的礼仪:

“立中廷,北向”。

要特别指出的是

“立中廷,北向”

并不是简单地立于

庭院中央面向北方,

它实际上是接受册命之前

朝觐周王的两种礼仪的名称,

相当于文章的标题。

“立中廷”可能是受命者

在佑者导引下到达

接受册命的位置的礼仪,

而“北向”则可能是受命者到达

接受册命的位置后,

对周王行拜见之礼的礼仪,

这些可以从《望簋》、

《盠方彝》、《救簋盖》

《利鼎》《师虎簋》等

彝器铭文中可以看出。

而周懿王时期的

《师□鼎》和《訇簋》

铭文都只记载了册命的内容,

却没有像前代那样

对整个册命过程进行描述,

昭穆时期宣读册命的史官

在册命过程中消失了身影。

特别是《訇簋》中具体提到了

诸侯进宫接受册命:

“王在射日宫,旦,王格,

益公入佑訇。”

过程却没有只言片语。

这表明,

在册命过程中

朝觐周王的礼仪,

显然引起了元老大臣们的不满,

加剧了周王室与

诸侯大臣之间的矛盾。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一些旧有的礼仪和制度被打破,

不再呼史官宣读册命。

不仅如此,

从□簋盖、同簋等

铭文中直接用“命”

这个词能够看出,

册命程中宣读册命的人

改为周懿王本人。

由此可见,

周王至高无上的光环

这时已经开始消退。

《史记·周本纪》载:

“懿王之时,

王室遂衰”,

至于具体衰落到

什么程度却语焉不详。

这些彝器铭文正好

可以补充史料的不足,

从侧面证明

周懿王时

王权不振的情况。

虽然周懿王治国能力欠佳,

不过还是在一定程度上

有效控制着周王朝的政权。

周懿王九年九月,

懿王命益公征眉国。

益公获胜,

归京向懿王报捷,

并报告眉国酋长敖

即将前来朝拜周王。

同一年,

周懿王委命

吕服余接替备仲,

统辖周六师,

赐六师将服;

命申承其祖大祝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