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语14 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1 / 2)

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1],

[1]太宰文公:韦昭注云“王卿士王子虎也。”命:诏命,任命。

周襄王派遣太宰文公与内史兴向晋文公颁赐任命诏书,

上卿逆于境,晋候郊劳[2],

[2]郊劳:到郊外迎接慰劳。

晋国的上大夫在边境迎接,晋文公亲自到郊外迎接慰劳,

馆诸宗庙[3],

将他们的住处安排在宗庙,

[3]宗庙: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韦昭注云“舍于宗庙,尊王命也”。

馈九牢[4],

馈赠丰盛的九牢宴席来招待,

[4]九牢:韦昭注云“牛羊豕为一牢,上公饔饩九牢”。

设庭燎[5]。

而且还在厅堂上安设了照明的大火把,显得非常隆重。

[5]庭燎:厅堂上照明的大火把。这是当时表示隆重的礼节之一。《周礼·秋官·司烜氏》云:“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

及期,命于武宫,设桑主[6],

[6]武官:韦昭注云“文公之祖武公庙也”。武公亦称曲沃武公,公元前716年至前677年在位,是晋献公的父亲。桑主:桑木做的神主牌位,古代用于死者已葬之后的祭祀。

到了接受赐封吉日那天,晋文公在祖庙武宫接受任命,郑重地设立了晋献公的神主牌位,

布几筵,

安排了丰盛的筵席,

太宰莅之,晋侯端委以入[7]。

[7]端委:玄色的礼服为端,礼帽为委。这是当时无爵位的士人所穿的服饰,晋文公因未受天子的任命,所以穿戴这样的服饰来接受王命。

由太宰莅临主持仪式,晋文公穿戴着隆重的端委进入祖庙武宫。

太宰以王命命冕服,内史赞之,三命而后即冕服[8]。

[8]冕服:有爵位者的礼服。

太宰代表周襄王赐给晋文公冕服,内史兴赞唱仪礼之词,晋文公恭谨地经过三次辞让后接受了冕服。

既毕,宾、飨、赠、饯如公命侯伯之礼而加之以宴好。

仪礼结束以后,晋文公对太宰和内史的酬谢、飨食、馈赠、郊送等礼仪也都按照诸侯的等级进行,而且宴请的态度相当谦和融洽。

内史兴归,以告王曰:“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

内史兴回来,把这件事告诉襄王时说:“晋国是不能不善待啊,它的国君一定会称霸诸侯。

逆王命敬,奉礼义成。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

他们恭敬地接受王命,执行礼仪得当。尊敬王命,便是顺从上下之分的行为准则;行礼得当,就是具有美好德行的表现。

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

以美好德行来作为诸侯的表率,其他诸侯一定会争相归附于他。

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

况且礼仪就是用来观察忠、信、仁、义的,

忠所以分也,

忠是用于分析判断的,

仁所以行也,

仁是用于施行的,

信所以守也,

信是用于维护的,

义所以节也。

义是用于节制的。

忠分则均,

以忠去判断才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