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烽烟四起(1 / 2)

“你去,将县内能筹集到的粮食都去清点一下,看能有多少。”县衙内,吴县令正在给师爷下命令。

师爷得了命令,表示自己立马去办,不过他还是多疑的问了一嘴:“大人,这都年底马上就要过年了,突然统计这作甚?”

吴县令微微的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的说道:“马上就要过年了,该让百姓过个好年了!”

“大人你的意思是……”师爷惊讶的望着吴县令,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之色,但又有些疑惑。他迫切地想从县令嘴里听到肯定的答案,以证实自己的猜测。

“你想的没错。”吴县令将一封书信收好,揉了揉自己比怀胎十月的妇人还要大的肚子,有些吃力的站起来。他望向窗外那只能看见雕梁画栋却看不到民间疾苦的屋檐,有些不忍的说道:“我准备在年前向百姓施粥,让百姓们过个好年。”

“大人,这这……”师爷在得到确切的答复后仍是一脸的不可置信,他实在不明白县令大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江州之地已经大旱两年灾荒不断,县内田地颗粒无收,百姓早已是家徒四壁、身无长物,只能靠吃土吃树皮勉强裹腹。如果吴县令是个好官,那早就应该筹集钱粮施粥于百姓,可眼前的这位大人是什么德行他早就知道。身为父母官不仅不体恤百姓,还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对上阿谀奉承,讨好英王,向下欺压百姓,滥用职权。烧毁粮仓有他,私吞朝廷救济有他,兼并百姓土地也有他,这样的人怎么会向百姓施粥,还希望让百姓过个好年呢?

师爷心里想的这些自然不会说出来,因为他也不算个好人,只不过没有眼前这个县令狠而已。他还是向往常一样,选择县令让他干什么他就去做什么,对着吴县令讲道:“大人,咱们县的自从粮仓被毁之后,县内所存粮食本就不多,后面还孝敬过英王殿下,这一时之间能筹集的粮食着实不多,实在是不够施粥给全县百姓的。”

“现在不是年前嘛,县里不少人都要给衙门送礼,今年就让他们改为送粮食吧!”吴县令摸了摸肚子上的肥油,又看了看收书信的位置,一咬牙说道:“剩下的若是还不够,那就去我府内,向我夫人支一笔粮食出来。如此,总归是够了吧!”

师爷彻底震惊了,眼前的这位县令还是他所认识的县令嘛?他可是连朝廷救济粮都敢吞的人啊,怎么可能为了百姓过个好年,为了给百姓施粥,竟连家产都拿出来。不对,很是不对,师爷想了又想,终于将问题关键检索在了那封书信上。师爷试探性的问道:“大人,是那封信上说了啥吗?”

师爷跟了吴县令多年,平时很多事都是自己派他去做的,所以吴县令一直就把师爷当成了自己人,见师爷这么问,吴县令也没有藏着掖着,和他讲起了信上的事。

原来这封信是英王传给吴县令的,信上写了就在上月,蜀地造反,自立为王,朝廷震怒,皇帝派人前去讨伐。但由于沿路各州府皆受了不少的灾,官员无为,百姓过的生不如死,哀声怨道,各地百姓见蜀地造反成功,竟也跟着一起造反。如今造反的地方大大小小竟有十几处,有些地方造反的百姓甚至攻入官府,屠戮当地官员,打开粮仓放粮。所以英王为了安抚江州当地百姓,防止江州百姓造反,便让各县县令筹集粮食,施粥于百姓。百姓但凡一口热粥喝,有一粒米可以吃,自然不会去舍命造反。

听到这,师爷胆战心惊,想不到外面竟已经乱成了这个样子。这各地造反的消息他倒是从没有听说过,可见朝廷也是想瞒着百姓的,就怕百姓得了消息也跟着有样学样。若不是因为英王,他们也没办法得知竟有这么多地百姓造反,想来若是本县百姓知道了还有攻入官府,收缴官员家中私粮这条路子可以走,他们也不会继续忍饥挨饿,绝望等死吧。怪不得县令宁愿掏出私产,也要施粥于百姓,原来都是安抚之策,只是为了自己的项上人头罢了。等到朝廷平定这些叛乱,估计吴县令还会连本带息的将这些东西收回来吧。

很快,师爷便消化了这些信息。师爷对于其他的倒还好,唯独对于蜀地的事情特别关心,因为他的村子也有不少人迁去了蜀地,其中还有一些是他的远房族人,出于对这些族人的关心,师爷多嘴的问道:“大人,咱们江州迁去蜀地的百姓,他们现在如何了?”

“你管这么多干嘛!蜀地都造反了,朝廷迁过去的人能怎么办,当然没什么好下场。”吴县令颇有些不耐烦,语气都生硬了几分,他觉得师爷问的太多。随即吴县令又嘱咐道:“今日的事,除了你我,我不希望有第三人知道。不然,后果你知道的……”

感受到了吴县令的不耐烦,师爷连连发誓,表示自己绝不会和任何人说。然后他慌忙退出了房间,不敢再多问下去。

师爷出了房间后,来不及过多感慨,便着手去办县令吩咐的事情。因为他知道此事的严重性,不仅事关县令,到时候一旦发生他自己也逃不脱。他开足马力,不到一柱香时间便将县令交代的事情全部都吩咐了下去,接下来他要做的便是去给县里各富贵人家送信了。因为这种事只有他亲自前去,各家才能重视,甚至只有他亲自前去了,各家今年才会多送一点,到时候吴县令自己也能少出一点。在这中间,他还抽空回了趟家,在老家祠堂里上了一柱香,用来祭奠自己那些生死未卜的远房族人。

很快,施粥的消息便传遍了全县大大小小的村落,就连兰溪村这种偏僻小村也不例外,全都知道了此事。

全县的穷苦百姓得了消息之后无不喜极而泣,有的人甚至跪地痛哭流涕,感谢老天爷终于开眼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还能等到官府施粥,而且还是在年前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在此之前,天气的严寒让他们只能缩在冰冷的被窝里瑟瑟发抖;食物的稀缺则让他们每天都饿着肚子,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找到食物,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觉得自己撑不过今年,将要饿死在这年关前。

“你去,将县内能筹集到的粮食都去清点一下,看能有多少。”县衙内,吴县令正在给师爷下命令。

师爷得了命令,表示自己立马去办,不过他还是多疑的问了一嘴:“大人,这都年底马上就要过年了,突然统计这作甚?”

吴县令微微的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的说道:“马上就要过年了,该让百姓过个好年了!”

“大人你的意思是……”师爷惊讶的望着吴县令,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之色,但又有些疑惑。他迫切地想从县令嘴里听到肯定的答案,以证实自己的猜测。

“你想的没错。”吴县令将一封书信收好,揉了揉自己比怀胎十月的妇人还要大的肚子,有些吃力的站起来。他望向窗外那只能看见雕梁画栋却看不到民间疾苦的屋檐,有些不忍的说道:“我准备在年前向百姓施粥,让百姓们过个好年。”

“大人,这这……”师爷在得到确切的答复后仍是一脸的不可置信,他实在不明白县令大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江州之地已经大旱两年灾荒不断,县内田地颗粒无收,百姓早已是家徒四壁、身无长物,只能靠吃土吃树皮勉强裹腹。如果吴县令是个好官,那早就应该筹集钱粮施粥于百姓,可眼前的这位大人是什么德行他早就知道。身为父母官不仅不体恤百姓,还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对上阿谀奉承,讨好英王,向下欺压百姓,滥用职权。烧毁粮仓有他,私吞朝廷救济有他,兼并百姓土地也有他,这样的人怎么会向百姓施粥,还希望让百姓过个好年呢?

师爷心里想的这些自然不会说出来,因为他也不算个好人,只不过没有眼前这个县令狠而已。他还是向往常一样,选择县令让他干什么他就去做什么,对着吴县令讲道:“大人,咱们县的自从粮仓被毁之后,县内所存粮食本就不多,后面还孝敬过英王殿下,这一时之间能筹集的粮食着实不多,实在是不够施粥给全县百姓的。”

“现在不是年前嘛,县里不少人都要给衙门送礼,今年就让他们改为送粮食吧!”吴县令摸了摸肚子上的肥油,又看了看收书信的位置,一咬牙说道:“剩下的若是还不够,那就去我府内,向我夫人支一笔粮食出来。如此,总归是够了吧!”

师爷彻底震惊了,眼前的这位县令还是他所认识的县令嘛?他可是连朝廷救济粮都敢吞的人啊,怎么可能为了百姓过个好年,为了给百姓施粥,竟连家产都拿出来。不对,很是不对,师爷想了又想,终于将问题关键检索在了那封书信上。师爷试探性的问道:“大人,是那封信上说了啥吗?”

师爷跟了吴县令多年,平时很多事都是自己派他去做的,所以吴县令一直就把师爷当成了自己人,见师爷这么问,吴县令也没有藏着掖着,和他讲起了信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