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曹文诏的侄子曹变蛟则没有被牵连,被袁崇焕保了下来,又调到关宁防线上去了。
祖大寿进京之前可是特意找曹变蛟这个亲历者讨论过澳宋人的战力问题,他可信不过朝廷那经过“润色”的战报。
和曹变蛟交流的结果就是,澳宋人很厉害,绝不是普通明军可以打败的,光靠数量很难对澳宋人建立起优势,除非把关宁铁骑派过去还有一战之力。
然后祖大寿就患上了“恐澳症”,甚至想过装病拒绝崇祯的征召,但是皇命难违,他还是硬着头皮进京了,唯一可以安慰他的就是这次有两万火枪兵,赢面还是不小的。
本来这种独领“三十万大军”的事是轮不到祖大寿来的,本来朝廷选定的人选是“孙承宗”。
孙承宗不管是威望战绩,还是履历都是这次带领大军出征的上上人选,不过他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太老了。
现在是1630年,也就是崇祯三年,孙承宗是1563年,也就是嘉靖四十二年生人,所以孙承宗已经是经历四朝皇帝的活化石了,还有三年就七十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时空里“己巳之变”,也就是皇太极围困京师的事没有发生,所以孙承宗也没有起复。
不到万不得已崇祯不敢让这个“老爷子”率军出征,要是孙承宗直接死在军中,不知道多少人会在背后骂他昏君。
于是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祖大寿身上,毕竟朝廷现在确实没啥人可用了,袁督师推荐谁就用谁吧。
果然官军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那些盗匪、响马、农民军一类的武装在正规官军面前不堪一击。
穿着布面甲的明军随便就可以击败这些乌合之众,一个全副武装的明军就可以打杀几个,甚至十几个无甲或者轻甲的盗匪。
在祖大寿的铁血镇压之下,山东乡间的盗匪一时为之一绝,各方士绅纷纷“弹冠相庆”,直呼:“大明天兵无敌于天下。”
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年他们口中的“大明天兵”大败于澳宋人城下,然后被杀的抱头鼠窜的事了。
就在祖大寿带人在山东剿匪剿的火热时,关外的皇太极已经开始行动了,通过盟友蒙古人的情报共享。
皇太极已经知道现在大明九边哪个关口最适合自己带人入关了,再过几日在蒙古向导的带领下,他就可以真正带领八旗儿郎入关了。
一想到自己天才般的计划即将实现皇太极就兴奋不已,他阿玛努尔哈赤都没达成的成就,就要在自己手中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