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一路行进(四)(1 / 2)

冬天的北方倘若没有足够的保暖措施,一夜过去是能冻死人的,即便是本地人,再抗冻,也抗不过这样的温度,所以大军还不到入夜,就必须搭建帐篷,扎营生火。

炊事班还要搭建简易的灶台煮点热汤。

运送粮草的队伍就在他们后面,不过商人们也会补充。

附近有村镇的时候,他们也会去买一些当地非主粮的食物,主粮是没人愿意卖的。

这个时候他们就要花铜板金银了,好在这次出来,阮响还真带了不少。

越走越远,他们就不再收拢附近的村子——这个时候再把兵丁和吏目们留下,到了齐衮两地,人就真不够用了。

哪怕兵丁们各个识字,勉强能拉出充当临时吏目,也需要有经验的吏目带着。

不过好在这一路没人来烦他们,只是偶尔附近的县城会组织人手出来,远远看他们一眼,确定他们拔营离开后再回去。

“太冷了。”乔荷花钻进帐篷里,往炉子旁边一坐,伸长了胳膊烤火,终于慢慢呼出一口长气,“这炉子可真是好东西。”

炉子是很便于携带的,不大,方方正正的一个,下方有四个脚,不用的时候可以收起来,上头一根管子,从帐篷顶端预留的小洞中探出去,把烧柴的烟散到帐篷外头去。

而且炉子上面还能烤一烤饼,热一热水。

只不过产量很有限,一个帐篷分一个炉子,帐篷里要睡十个人。

“谁说不是?”脸上有疤的女人拿起放在炉子上的杯子,里头的雪已经化成了水,烧开有段时间了,她把水杯放到一边,让它凉一凉,嘴上说,“这回比上回轻松多了,新兵都不知道。”

乔荷花乐呵呵地说:“你怎么也跟老人似的,爱讲古了?日子嘛,就是这么过的,新兵不必吃我们那时候的苦头,不是好事吗?”

“行了,不说这个了。”女人,“这回你又升了,再往上可就是营长了。”

“我们之中可就你升得最快。”

乔荷花和以前不同,已经不再是个憨吃的傻大姐了,剿过匪,打过仗,甚至下基层扶过贫,她的眼界和思考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增长,于是她没有接话,而是说,“这一路没什么阻碍,但报信的人应当还是有的。”

女人想了想:“送信是有的,但能不能送到却未必。”

“这个天气,越河送信?还是送去临安?这都不是容易的事,每到冬天,连辽人都要老实一些。”

“也是。”乔荷花平静地说,“送信的人得过百人,才能确保信能到收信的人手里,倘若齐衮两州没收到信,于我们而言实在是件大好事。”

这就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齐衮好歹是州,周边的村镇好说,府城有城墙府兵,攻下来没什么问题,但杀了人还是不太好。

士兵们接受了家国教育,于是也认同这片土地上的人都不再是陌生人,而与他们产生了某种联系,对敌人举枪和对同胞举枪是两件事。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虽然人们都自认是汉人,但还是依托宗族紧密联系,你是你我是我,祖宗不同,谈什么国家认同?

乔荷花:“就怕因为是同胞,新兵不愿意动手。”

女人却不这么想:“话虽如此,真要打,那自然是打得,咱们的兵往年可是受过苦的,识字了,读了书,便对大地主和朝廷的官恨之入骨,这可没有什么同胞之分,就连阮姐都说过,最不能缓解的矛盾,就是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

“剥削者上位,是温吞的吃人,被剥削者一旦出头,那是要杀个血流不止的。”

“所以朝廷对普通百姓,那都是不让百姓饿死,又不让百姓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