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一天亮,夏川城内行人便已然摩肩擦踵,自从土豆丰收后,夏川百姓总算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虽然土豆要和别的粮食搭配着吃,可怎么也能吃饱肚子,外加近两年修好了通往四方的土路,劳动力总算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杨妮起了个大早,她换上了一身薄衫,露着两条小臂,脚下踩着一双薄底的布鞋,刚洗漱完连早饭都没吃,就忙着处理乡镇来人。
其实土豆也不像她们原本预想的那样丰产,一亩地也就八百斤上下,只是这边土地贫瘠又少水,这八百斤已经可谓是神粮了,无论小麦还是玉米,都不像土豆这样对水和土地的要求低。
能每年都有固定产出,已经是求都求不得的好事了。
“倒都是勤快人,只是村里的地不够了,得开荒。”几个村长坐在专门收拾出来的会议室里,他们手里都捧着热水,姿态是自然的,可见是常往府衙里跑。
杨妮微微点头:“迁来咱们这儿的都是老庄稼把式,就是一时种不好也不是什么大事,只要肯学,种好地就不难,开荒也不难,这样,我待会儿就去签文件,新入籍的村民户籍你们都带了吧?”
“带了带了,地方都划好了。”村长们争相说,“原还想着村里原本地多,多少年都不用开荒,没料到这么快呢!”
“有轮种和肥料,土力消耗得就少许多,还能养回来,这就不用花大力气开荒了。”
杨妮叹了口气,其实阮地分给农人的人头田就算一家加在一起都没有宋人朝廷分的丁口田多,土地是尽有的,如今各地的人口都不多,分多少地,其实可以完全自主,但之所以给少不给多,就是怕浪费人力。
宋地为什么分那样多?究其根本,还是产出太少,几亩地养不活几口人。
可地是越多越好吗?不,并非如此。
人力是有限的,即便是小亩,一家几口人也耕不完六十多小亩的地,所以贫瘠的土地一定会被废弃,甚至连开荒都不会,人们只会精心耕种最肥沃的十几二十亩。
但这十几二十亩地力流失以后呢?那就只能开荒那些贫瘠的废地。
土地越种越贫,人力消耗得越来越严重,产出却越来越少。
这对人力和地力都是非常严重的浪费,即便宋地也有轮种,可轮种无法根除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肥料,地力消耗是无法解决的大问题。
杨妮前几年在夏川做出的最大政绩不是修路,而是建了好几个大型的养牛厂和肥料厂。
烧粪肥、腐土、一切能够用最低成本做出来的肥料,她都在尝试,无论失败多少次,一直尝试到如今,总算能勉强供应夏川周围乡镇的肥料需求。
可她也知道,这种依靠自然的堆肥办法,解决不了全部问题,可要像阮响说的那样弄出化肥恐怕也不是近几年能想的好事——用煤炭炼制氮肥,杨妮看都看不懂,完全搞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