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蜀国的这一次科考,是科举制度以来,录用人数最多的一次,一千余人下考,共录用两百人。
这里面,有皇帝四方面的考量:一是向世人展示,皇上求贤若渴的心情,以招揽有志之士和青年才俊。
二是蜀国二十五州,六十余县,官位空缺,需要大量的官员上任管理。
三是皇上要培植自己的亲信,摆脱武将的束缚,休养生息,富国惠民。
四是撤换一些徒有虚名、溜须拍马、苦心钻营、奸诈狡猾、阴险毒辣、拉帮结派的奸臣,建立一套治国的清廉制度。
是以,张榜半月后,即冬月初十,皇上御旨,令排名前三十八人进宫参加殿试。此次殿试在太岁宫举行,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笔试,由皇上现场出题,二是对答,对皇上的提问作出回答,由礼部掌书记李浩在旁记录,以作圈定前三甲的依据。
初十那日,学子们早早来到太岁宫,迎接皇上驾到,见到龙颜那一刻,学子们的心里,豪情满溢,他们原知皇上年轻有为,相貌堂堂,如今一见,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一股自生而来的龙威和老成,彰显着天子的威仪。
行过君臣之礼后,皇上让他们坐回,各自的书桌前,磨好墨,他出题。
“朕的题目是:乱世治国,用武力好还是教化好?字数限500字左右。”
太岁宫两侧,安放有19排书桌,中间有一大片空地,皇上出完题后,在龙椅上坐了一会儿,然后踱到厅中,细细地看过去,见学子们有的奋笔疾书,有的埋头沉思,有的抬头看屋顶,有的念念有词……
(二)
一个时辰不到,有学子陆陆续续呈上考卷,皇上一一阅读完,交给常公公,再由常公公交给翰林学士温大人,温大人阅后,传给端门殿学士传阅。
待最后一位交完卷,紧接着开始第二个课目,面对面回答皇上的提问。
“谢富贵何在?”皇上问道。
“微臣在”,坐在左手第一位的,是此次会试第一名谢富贵,他乃东晋名士谢安之徒孙。
“朕有一问,你听好了。”皇上走到他书桌前,说道:“帝位是公器还是私器?”
“皇上,微臣能直言吗?”谢富贵年逾三十,沉稳道。
“无须顾虑,尽可直言,朕绝不怪罪。”
“在微臣看来,帝位是公器,是以前朝太宗皇帝,才说出民为重,君为轻之言,若把帝位视为私器,那么帝位上的人,公私不分,把家事凌驾于国事之上,一切以自身的喜好出发,那势必造成,忠奸不分,恶人当道,最终国将不国。”
“甚好,谢爱卿归座”。
“赵平何在?”皇上叫第二名赵平的名字。
“微臣在”,右手第一桌的赵平站起来,应道。
“朕有一问,听好了:某人在前朝作恶杀人,我朝该不该责罚他?”
“可罚可不罚,罚是英明的天子,无论存于哪个时代,惩恶扬善是职责所在。不罚是因,本已改朝换代,法令有所为,有所不为,给作恶之人宽宥,引导他向善,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