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再起波澜(1 / 2)

龙瀛剑诀 谭漠雪 1792 字 17天前

约摸一顿饭的工夫之后,高坛上终于完全沉静下来。之前还在耀武扬威说要夺取唐王府的龙瀛剑的人,已有三十九人成为了捆在四排编钟上的“粽子”,另有五人被逼回了座位之上。

李世民向四周抱了抱拳,朗声说道:“诸位,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大唐召开这赏剑大会,原只想与天下人共赏这旷世神兵。如今龙瀛剑既在我唐国之手,便是我唐国之物。在场众位均是各方英豪,当知于会场上抢夺他国圣物,于情于礼皆是不合。此事若传扬出去,只怕会污了几位的名声。”他锐利的目光落在天云散人的身上,一字一句地道:“天云掌门,你说,本王说得是否在理?”

天云散人的脸一阵红一阵白的。他当然明白自己身为一派宗师,在大庭广众之下去抢别人的东西,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然在利益的驱使下,他终究还是做了这件事。可最后,龙瀛剑没拿到也就罢了,本门的四名师弟高徒还被捆缚起来,而自己亦被灰头土脸地迫下了高坛。看着远处像烙饼似的“粘”在编钟上,双脚离地,不断挣扎叫喊的四名“辰夷派”门众,天云散人暗暗叹息了一声。

“这是解药。”他将“紫针螺”的解药扔给一名唐王府的舞者。老脸已经丢尽,这龙瀛剑他也不打算再争了。

待中毒的舞者们服下解药,李世民及黄伊榕又朝坛下走去。早一刻离开,便可能少生一点事端。

就在李黄二人及六十名舞者离坛向后方御苑走出三十余步之后,“宋义王”孟海公终于按捺不住,带领儿子孟克、妃子马赛飞、素绫及金幻儿,飞身拦在了六十二人之前!

继宋义王府之后,南阳王府、洛阳王府、梁王府,以及御剑山庄、峰花名楼、海沙帮等各门各派也先后动了起来,将唐王府之人团团围在正中。

在这众多门派势力之中,御剑山庄的处境较为尴尬。穆剑宗既想夺下龙瀛,重振门派声威,但同时又暗地里与唐王府的“国定钦使”黄伊榕,秘密签订了“缔盟书”。他既想在唐王府与夏明王府之间两边趋奉,又不愿意放弃天下神兵“龙瀛宝剑”。他很庆幸的是,整个江湖都知道,他们御剑山庄有一条不动如山的规定:庄内之人皆可以“为剑而生、为剑而亡”,这条规定倒是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借口。

穆剑宗此时已是惯用的“莫邪宝剑”在手,他对李世民抱了抱拳,嗓音略带嘶哑地道:“秦王殿下,我御剑山庄为剑而生、为剑而亡。龙瀛剑乃天下第一剑,依祖制,穆某断不能视而不见。望秦王殿下能够谅解!”他的言外之意是:他是为了完成祖训才来夺剑的,并非有意与唐王府为敌。他夺剑是万不得已而为之,希望双方的盟友关系,不要因此而动摇。

李世民盯着穆剑宗手中的“莫邪”,似笑非笑地摆了摆手,“穆庄主言重了!贵庄的门规,本王是知晓的,我大唐亦能理解。莫邪乃远古之剑,剑中极品,穆庄主自然是不舍得将它交由我唐王府保管的。”他话语的前半部分暗示了唐王府不会因为穆剑宗的夺剑行径,而废弃盟约,毕竟各大小番王均在拉拢武林帮派,唐王府自然也掂得清“第一剑庄”的分量。而他的后半句却在暗讽穆剑宗等人每人均携带两柄剑上山,其中一柄普通的长剑,交给李靖父子收缴,以蒙混过关,而自己的就手宝兵却藏在身上,带上山来。

“扯那么多废话干嘛!黄口小儿,马上把剑交出来,否则我一巴掌拍死你!”“南阳王”朱灿声如洪钟,且话语中暗含浑厚内力,震得李世民等人气血翻涌。

黄伊榕柳眉轻蹙,压低声音对身旁的李世民说道:“此人是南阳王朱灿,精修蛮劲功法‘横法悍万敌’,内力磅礴深沉,力大无穷且箭术精湛。当今之世,武功能强过他的,兴许不超过四人,是一个比天云散人更难缠数倍的蛮人。”

“你等应邀来此赏剑,便是客。客人要抢主人家的东西,我们‘江南五怪’看不顺眼,这事儿,我们管定了!”号称“江南五怪”的大哥柯嫉恶,率领他的四位义弟义妹,站向了唐王府的阵营。

“秦王,本座也来助你!”“太行派”掌门人霍英,三日前被唐王府的臣属刘文静成功说服,已立誓全派上下以唐王府马首是瞻。“太行派”在武林中排名第八,亦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江湖大派。

只片刻光景,已有六个帮派势力声援唐王府。他们纷纷离席,与夺剑之众形成对峙之势。其中还包括方才首个夸赞李唐的“江淮楚王”杜伏威。

李世民与黄伊榕对视一眼,他们均向五十步开外的地方瞥了一眼,略微点了点头,他两人心照不宣的想到了一处。

赏剑高坛距离御苑约两百三十步,除了坛上布设了“缚仙索”之外,在高坛及御苑两地的正中,地下亦埋设了机关,机关涵盖的范围方圆约七十余步。除此之外,那御苑原为隋文帝杨坚所造,将“大王山”的顶峰占去了一半。后黄伊榕以其内的各大小房舍及曲折廊道布置了“隐遁阵法”,李唐众人若进得御苑,便可轻易脱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虽说李世民等人可退回剑坛,倚靠“缚仙索”之能,当能困住敌众。然一来若是被“逼退”,则气势上便弱了一层,唐王府面子上多少有些挂不住;二来朱灿故意占据了后退的主道,切断了李唐将卒求助于“缚仙索”的退路,李世民等人想要越过朱灿,绝对是困难重重。所以,李世民及黄伊榕都选择了继续向御苑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