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边疆安定之策(1 / 2)

凤栖长安 杜发明 3026 字 21天前

边疆的雪逐渐消融,山川河流间,冰冻的土地露出新的生机。然而,这片辽阔的边陲并未因冬雪的退却而安定下来,反而因长期战乱和资源争夺而暗流涌动。与邻国的冲突刚刚平息,边疆内部的少数民族部落间却开始频繁摩擦。边军虽驻守要地,但边境线上仍有零星的冲突和劫掠发生,使得地方百姓疲于应对,民心不稳。

朝堂之上,关于如何处理边疆局势的议题接踵而来。主张武力镇压的声音不绝于耳,认为通过大军镇守才能震慑各部,保边疆安宁;另一部分则提议加强防御工事,将各部落隔离管理,以免再生祸端。晚晴始终未表态,只是在听取意见的同时,密切关注边疆局势的情报。

她明白,这些部落之所以频繁冲突,一部分源于历史积怨,但更多是因资源匮乏和对朝廷的不信任。多年的战乱不仅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还让他们对中原政权充满敌意。镇压或隔离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倘若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便边疆短期安定,也终究会成为隐患。

经过深思熟虑,晚晴决定亲自拟定安边策略,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边疆事务。她并未立即公开自己的计划,而是从各地挑选出几名熟悉边疆事务的官员,同时派出心腹将领秘密赴边考察。她需要更具体的情报,以及对部落首领真正诉求的了解。

半个月后,这些考察使节带回了第一批报告。报告显示,许多部落并非主动挑起冲突,而是因粮草不足或争夺水源等资源而被迫劫掠。他们对朝廷的政策并非完全抗拒,甚至有部落首领表示,只要朝廷愿意给予足够的支持,他们愿意放下武器,归附大梁。这些信息验证了晚晴的判断。

于是,她在朝堂上首次提出了自己的边疆安定之策:招安部落,施以抚恤,同时通过赋予自治权的方式让他们自我管理,以减少冲突。她建议设立专门的边疆事务署,挑选熟悉少数民族文化的官员担任要职,专门处理边疆事务。对于愿意归附的部落,朝廷可赐予土地和耕种工具,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对于顽抗者,则联合归附的部落共同压制,而非单纯依赖边军。

她的提议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朝堂的激烈争论。许多大臣认为,朝廷若对部落让步,将损害大梁的尊严,甚至会被视为软弱可欺。更有主战派提出,边疆部落多是强悍善战之辈,朝廷对其优待只会让他们更加骄横。

面对质疑,晚晴从容不迫地回应道:“诸位所言并非毫无道理,但诸位可曾想过,武力镇压的成本究竟几何?边疆连年征战,不仅耗费国库银两,更使百姓疲惫不堪。若能以抚恤安定局势,何乐而不为?至于大梁尊严,岂是单凭兵戈所能维护?真正的强大,是让边疆百姓自愿归附,而非用刀剑逼迫。”

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许多大臣虽心存疑虑,却无法反驳她的逻辑。最终,在皇帝的支持下,晚晴的边疆安定之策得以推行。

为了确保计划顺利实施,晚晴亲自挑选了几名年轻有为的官员,任命他们为边疆事务署的要员。这些官员多是曾在边疆任职,熟悉当地情况之人,对少数民族文化也有一定了解。晚晴特意召见他们,详细讲解自己的设想,同时叮嘱道:“边疆事务复杂,诸位需以诚待人,用心倾听部落之诉求。切不可居高临下,更不可因一己之私损害朝廷信任。”

与此同时,她派遣几支驿队,携带大量粮草、衣物以及铁器等物资,分别前往边疆的几个主要部落。每支驿队都配有一名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使者,负责与部落首领交涉,说明朝廷的安抚之意。这些使者得到了明确的指示:先以礼相待,若对方愿意归附,可立即赐予土地及其他支持;若对方观望,亦不得强迫,只需留下一定物资作为善意。

这一策略很快见效。第一个接受招安的,是一个名为图尔的部落。图尔部落原本就与大梁边军往来密切,此次在看到朝廷的诚意后,首领亲自率领族人至边关驻地,向边军统领献上归附的信物。这一消息传回京师,顿时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原本反对招安的大臣不得不承认,晚晴的策略的确比单纯用兵更加高效。

随着图尔部落的归附,更多部落开始观望甚至效仿。晚晴趁热打铁,继续派出使节,与这些部落建立联系。同时,她指示边疆事务署制定更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归附部落划归为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自治。对于部落的首领,则给予一定的官职,以此巩固双方的关系。

然而,这一切并非一帆风顺。在推行过程中,仍有少数部落拒绝归附,甚至试图联合反抗。晚晴对此早有预料,她命边军配合归附部落共同镇压叛乱。在与图尔部落的联手作战中,这些叛乱分子很快被消灭,而图尔部落的贡献则让其在边疆事务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几个月后,边疆的局势明显好转。归附的部落逐渐恢复生产,边军的压力大大减轻,边境线上少有冲突发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抚恤政策的推行,边疆百姓对朝廷的态度也发生了显着变化。过去被视为威胁的少数民族部落,如今成了维护边疆安定的重要力量。

这一成果让朝堂内外对晚晴刮目相看。原本对招安政策持怀疑态度的大臣,不得不承认她的远见卓识。而边疆百姓则开始将她视为“圣母皇后”,纷纷立庙祭祀,以表感激。

边疆的雪逐渐消融,山川河流间,冰冻的土地露出新的生机。然而,这片辽阔的边陲并未因冬雪的退却而安定下来,反而因长期战乱和资源争夺而暗流涌动。与邻国的冲突刚刚平息,边疆内部的少数民族部落间却开始频繁摩擦。边军虽驻守要地,但边境线上仍有零星的冲突和劫掠发生,使得地方百姓疲于应对,民心不稳。

朝堂之上,关于如何处理边疆局势的议题接踵而来。主张武力镇压的声音不绝于耳,认为通过大军镇守才能震慑各部,保边疆安宁;另一部分则提议加强防御工事,将各部落隔离管理,以免再生祸端。晚晴始终未表态,只是在听取意见的同时,密切关注边疆局势的情报。

她明白,这些部落之所以频繁冲突,一部分源于历史积怨,但更多是因资源匮乏和对朝廷的不信任。多年的战乱不仅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还让他们对中原政权充满敌意。镇压或隔离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倘若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便边疆短期安定,也终究会成为隐患。

经过深思熟虑,晚晴决定亲自拟定安边策略,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边疆事务。她并未立即公开自己的计划,而是从各地挑选出几名熟悉边疆事务的官员,同时派出心腹将领秘密赴边考察。她需要更具体的情报,以及对部落首领真正诉求的了解。

半个月后,这些考察使节带回了第一批报告。报告显示,许多部落并非主动挑起冲突,而是因粮草不足或争夺水源等资源而被迫劫掠。他们对朝廷的政策并非完全抗拒,甚至有部落首领表示,只要朝廷愿意给予足够的支持,他们愿意放下武器,归附大梁。这些信息验证了晚晴的判断。

于是,她在朝堂上首次提出了自己的边疆安定之策:招安部落,施以抚恤,同时通过赋予自治权的方式让他们自我管理,以减少冲突。她建议设立专门的边疆事务署,挑选熟悉少数民族文化的官员担任要职,专门处理边疆事务。对于愿意归附的部落,朝廷可赐予土地和耕种工具,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对于顽抗者,则联合归附的部落共同压制,而非单纯依赖边军。

她的提议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朝堂的激烈争论。许多大臣认为,朝廷若对部落让步,将损害大梁的尊严,甚至会被视为软弱可欺。更有主战派提出,边疆部落多是强悍善战之辈,朝廷对其优待只会让他们更加骄横。

面对质疑,晚晴从容不迫地回应道:“诸位所言并非毫无道理,但诸位可曾想过,武力镇压的成本究竟几何?边疆连年征战,不仅耗费国库银两,更使百姓疲惫不堪。若能以抚恤安定局势,何乐而不为?至于大梁尊严,岂是单凭兵戈所能维护?真正的强大,是让边疆百姓自愿归附,而非用刀剑逼迫。”

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许多大臣虽心存疑虑,却无法反驳她的逻辑。最终,在皇帝的支持下,晚晴的边疆安定之策得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