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朝堂对抗的明朗化(1 / 2)

凤栖长安 杜发明 2844 字 19天前

朝堂上,初冬的寒意透过厚重的殿门渗入,然而殿内的气氛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对抗而异常炽热。早朝刚刚开始,反对派领袖刘大人已迫不及待地走到大殿中央,面色肃然,言辞犀利地开口:“陛下,如今朝廷中某些新政弊端层出不穷,不仅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使地方官员叫苦不迭,百姓怨声载道。我等为臣,不得不对当下政务有所质疑。若任由此局势发展,恐有失国本!”

这一番话犹如一记战鼓,打破了朝堂上原有的平静。几名与刘大人关系密切的大臣立刻附和,随声附议,言辞间直指晚晴所推行的改革政策。

“不错。陛下,北仓的粮草损毁,边疆的赋税迟迟未缴,皆与朝中新政调度不当有关。若不及早调整,恐将动摇民心。”

“朝廷用人失当,重用一介妇人掌握朝政,难免疏漏百出。我等恳请陛下明察!”

听到这番话,晚晴的脸上并未有丝毫波动,她只是微微抬起眼帘,静静观察着那些站出来附和刘大人的朝臣。他们早有预谋,一个接一个地站出来,将她推向风口浪尖。

刘大人见晚晴不语,目光微微闪烁,随即向前一步,继续道:“娘娘若认为臣等所言有失偏颇,恳请以事实为依据,向陛下与朝臣解释,为何这些新政在执行过程中屡屡出现问题?莫非是政策本身存在根本性弊端,还是执行之人未能尽责?此等疑问,臣等盼娘娘能够明示。”

这番话步步紧逼,将矛头直接指向晚晴,甚至隐隐带上了一丝诘问的意味。一时间,大殿内群臣屏息,所有人都将目光集中在晚晴身上。

晚晴缓缓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视了一圈。她没有急于反驳,而是以一贯沉稳的语气说道:“刘大人所言,乃臣子本分,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是,既然大人言明要以事实为依据,那本宫便愿与各位一同理清这所谓‘弊端’背后的真相,看看问题究竟出在何处。”

她微微顿了顿,目光定在刘大人身上,声音依旧平稳,却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刘大人提到北仓粮草损毁一事,本宫也有耳闻。据密探司调查,粮仓因久未修缮,数日前的一场暴雨导致仓储受损。此事并非新政所致,而是地方官员长期懈怠,未尽职责所导致。不知刘大人所指的‘政策弊端’,可否与此事有直接关系?”

话音一落,殿内一片寂静。刘大人显然未料到晚晴会如此直截了当地提到北仓一事的具体原因。他面色微变,刚要开口辩解,晚晴已从容接过奏折,继续道:“至于边疆赋税迟迟未缴,本宫近日也查得原因——部分藩镇以地方贫瘠为由拖延税收,但事实却是,这些地方的富户勾结当地官员,隐瞒税银。此事与新政无关,而是旧弊所累。不知诸位觉得本宫这一解释,可还合理?”

刘大人被这番直白的言辞堵得无话可说,心中却更加恼怒。他强自镇定,冷声道:“娘娘之言确实有理,但这些问题终究是在新政推行期间暴露。娘娘是否该反思新政的推动方式,是否过于激进,引发了地方官员的不满?”

晚晴嘴角微微一扬,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语气却骤然凌厉:“刘大人的意思是,新政暴露了旧有的问题,便成了新政的过错?若按此逻辑,那本宫更该感谢新政,让我们能看清这些积弊,并加以清理。否则,这些隐患恐怕还要拖累朝廷多少年!”

这一番针锋相对的回击,让刘大人的气势瞬间弱了几分。其他附和的大臣也不敢再贸然开口,生怕被晚晴当众反驳。

但晚晴并未就此停下,她轻轻转身,目光环视大殿,语气变得更加冷静而坚定:“各位,改革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解决的,是数十年积累下来的问题。这些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步都需要我们以大局为重,而非只顾眼前利益。若有人试图借改革之名掩盖自身过失,甚至利用改革制造混乱,本宫绝不会姑息。”

说到此处,她目光微微一冷,语气中带上了些许威严:“昨日,密探司提交了一份名单,上面详细记载了某些人勾结地方藩镇,隐瞒税银,甚至试图制造边疆危机,意图诋毁朝廷新政。这些人当中,不乏本宫眼熟的名字。本宫不便在此公开,但希望那些心中有数之人,自行反思。”

此话一出,大殿内顿时掀起一阵低声议论。许多朝臣面露惊讶,纷纷猜测晚晴手中究竟掌握了什么证据。一些心虚之人更是面露慌乱,额头渗出了冷汗。

晚晴见状,心中已有几分把握。她适时退了一步,将锋芒稍稍收敛:“当然,改革的初衷是为国为民,本宫不愿因个别问题影响朝堂团结。但希望各位能明白,新政的推行并非本宫一人之力,而是朝廷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若诸位有更好的建议,本宫随时愿意听取,但若仅是无端指责,本宫也绝不会妥协。”

她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一种令人不容置疑的力量。大殿内的气氛渐渐平静下来,那些原本准备发难的大臣此刻却噤若寒蝉。即便是刘大人,也不得不低下头,暂时不再多言。

朝堂上,初冬的寒意透过厚重的殿门渗入,然而殿内的气氛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对抗而异常炽热。早朝刚刚开始,反对派领袖刘大人已迫不及待地走到大殿中央,面色肃然,言辞犀利地开口:“陛下,如今朝廷中某些新政弊端层出不穷,不仅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使地方官员叫苦不迭,百姓怨声载道。我等为臣,不得不对当下政务有所质疑。若任由此局势发展,恐有失国本!”

这一番话犹如一记战鼓,打破了朝堂上原有的平静。几名与刘大人关系密切的大臣立刻附和,随声附议,言辞间直指晚晴所推行的改革政策。

“不错。陛下,北仓的粮草损毁,边疆的赋税迟迟未缴,皆与朝中新政调度不当有关。若不及早调整,恐将动摇民心。”

“朝廷用人失当,重用一介妇人掌握朝政,难免疏漏百出。我等恳请陛下明察!”

听到这番话,晚晴的脸上并未有丝毫波动,她只是微微抬起眼帘,静静观察着那些站出来附和刘大人的朝臣。他们早有预谋,一个接一个地站出来,将她推向风口浪尖。

刘大人见晚晴不语,目光微微闪烁,随即向前一步,继续道:“娘娘若认为臣等所言有失偏颇,恳请以事实为依据,向陛下与朝臣解释,为何这些新政在执行过程中屡屡出现问题?莫非是政策本身存在根本性弊端,还是执行之人未能尽责?此等疑问,臣等盼娘娘能够明示。”

这番话步步紧逼,将矛头直接指向晚晴,甚至隐隐带上了一丝诘问的意味。一时间,大殿内群臣屏息,所有人都将目光集中在晚晴身上。

晚晴缓缓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视了一圈。她没有急于反驳,而是以一贯沉稳的语气说道:“刘大人所言,乃臣子本分,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是,既然大人言明要以事实为依据,那本宫便愿与各位一同理清这所谓‘弊端’背后的真相,看看问题究竟出在何处。”

她微微顿了顿,目光定在刘大人身上,声音依旧平稳,却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刘大人提到北仓粮草损毁一事,本宫也有耳闻。据密探司调查,粮仓因久未修缮,数日前的一场暴雨导致仓储受损。此事并非新政所致,而是地方官员长期懈怠,未尽职责所导致。不知刘大人所指的‘政策弊端’,可否与此事有直接关系?”

话音一落,殿内一片寂静。刘大人显然未料到晚晴会如此直截了当地提到北仓一事的具体原因。他面色微变,刚要开口辩解,晚晴已从容接过奏折,继续道:“至于边疆赋税迟迟未缴,本宫近日也查得原因——部分藩镇以地方贫瘠为由拖延税收,但事实却是,这些地方的富户勾结当地官员,隐瞒税银。此事与新政无关,而是旧弊所累。不知诸位觉得本宫这一解释,可还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