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内援(1 / 2)

侯俊铖笑了笑,笑容之中却隐隐有些自豪:“亭林先生,这场大戏,您觉得如何呢?”

“彩!”顾炎武哈哈大笑一声,一直沉郁着的面容如拨云见日一般舒展开来:“红营好,百姓们也好,王而农的弟子更好!老夫今年已六十有余,一生走遍大江南北,却从未遇到过永宁县中这般激荡的经历!”

“与辅明说句实话,老夫接到王而农的信后虽仔细研读过,但心中其实是不怎么相信这条路能走得通的,这是一条数千年都没人走过的路,要走通它,何其艰难?”顾炎武长长吐着气,似乎是要把这么多年来心中的郁结统统吐出来:“但老夫到了永宁县,亲眼看到了你们在做的事、亲眼看到了永宁百姓们的态度,老夫敢断言,虽然红营如今只有一个石含山,但日后能颠覆满清、再造乾坤的,必然是你和你的红营!”

“亭林先生过誉了!”侯俊铖没有一丝激动的情绪,眉间不可察觉的微微皱了皱,依旧淡然的笑着:“小辈不重要,红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百姓们,他们能够觉醒和成长起来,我和红营便是倒在了半路上,也会有人把那条路走通的。”

顾炎武一愣,瞬间便明白了侯俊铖话里的意思,笑着点点头:“是啊,天下的百姓们成长和觉醒起来,再造乾坤的也不必是咱们这些人。”

侯俊铖点点头表示同意,顾炎武则眯了眯眼,继续着话题:“辅明可知,你的那些观念之中,是那句话让老夫决定南下的吗?”

侯俊铖听了顾炎武前头那些话,心中已经有了些猜测,当即脱口而出道:“是‘反压迫、反剥削、反暴政’?”

“确实如此!”顾炎武严肃的点点头:“老夫和王而农的观念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对于满清的态度便是其一,老夫和王而农虽然都强调‘夷夏之防’,但具体怎么做,老夫和他从前明一直争论到现在。”

“王而农认为‘中国之天下,轩辕之前其犹夷狄乎!太昊之上其犹禽兽乎!’,华夷两族渊源于一,而夷夏之分在于文野,用中国之礼则为华夏,去中国之礼则为夷狄。”

“其地异,其气异也,气异而习异,习异而所行所知蔑不异焉?”侯俊铖接了句话,他作为王夫之的“高徒”,自然是恶补过一阵王夫之的着作的,王夫之认为华夏和蛮夷渊源于一,在人种上是没有区别的,是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文明习俗的不同,进而造成了华夏和蛮夷的分别。

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文明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即所谓‘以夷入夏、以夏入夷’,这便是王夫之的“地气论”。

侯俊铖对此深表赞同,王夫之的地气论已经和后世的地缘政治学说有了不少相通类似之处,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从古至今也有许多案例证明了。

“王而农将华夷之分缘由归之于地气,这一点嘛,老夫倒也赞同一二……”顾炎武微笑着继续说道:“但他由此引申的观念,老夫却不甚赞同,王而农以地气论为基,认为华夏四方蛮夷皆有其固定生长之地域。”

“王而农以为春秋大义,在于‘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故而中夏和四方蛮夷之间当固守其自己的地域、划清各自的界限、管好自家的事务即可,若逾越界限互相干涉,则必遭祸乱。”

“故而满清入关、剃发易服便是逾越了界限,所以王而农以为驱逐满人、固我族类是当今第一大事!”顾炎武指了指自己:“但老夫却不这么认为,满清入关、易号换代,怎能称是以夷代夏呢?甚至于满清剃发易服,为政必先究风俗,易服改俗古来有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难道会有人非议他以夷代夏吗?”

“那何为以夷代夏呢?是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以至人将相食!”顾炎武重重的拍了拍木桌:“国之守土、不使外寇刀斧加之于国民,民则衣食有余而知荣辱礼义,此谓‘保民有土’,保民有土,便是华夏!”

“前明朝纲混乱、官绅贪渎、千里饥谨、百姓流离,以至中国土崩瓦解,前明既不能保民有土,自然就失了天下,虽为汉家之政权,但自其虐民失土以来,便难当华夏之称。”

“而后继者只要能保民有土,即便是非汉之外族,又为何不能尊为华夏之君呢?北魏之孝文帝,鲜卑之重,汉赵之刘渊,匈奴之种,可曾有人以华夷之别去抨击过他们?”

“但满清不是北魏和汉赵!”顾炎武冷哼一声:“杀人盈野、残暴凶蛮,又一味盘剥于生民,视天下万民为猪羊,不仅吃肉,还要喝血,以至于民不聊生、天下百姓困苦不堪!”

“满清还要败坏中华之礼,欲使天下万民为奴为婢,使天下之民世世代代任其盘剥,何为以夷代夏?这便是以夷代夏!不是因为紫禁城里坐的是个满人皇帝,而是因为自满清入关之后,天下的生民便从此不得安居乐业!”

“所以,明末不是亡一国,而是亡天下!”侯俊铖接话道,握着茶杯的手微微攥紧:“所以,我们才要反剥削、反压迫、反暴政!”

“正是辅明的这句话触动了老夫……”顾炎武淡淡的笑着,看着侯俊铖的双眼却闪着光:“辅明说是王而农的弟子,但你的观念,反倒更与老夫契合,所以老夫南下来找你了,只是没想到,你已经在实践着自己的观念了!”

“小辈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已……”侯俊铖站起身来,恭恭敬敬行了一礼:“小辈不过中人之资,还需亭林先生多加调教。”

“这时候你倒是谦虚起来了!”顾炎武哈哈一笑,从身上摸出那封信,拍在桌上:“王而农也是看透了你的心思,所以他留在了吴三桂身边给你做外援,却把老夫这个老东西找来给你做个内援,助你……不对,助天下的百姓,成事!”

侯俊铖笑了笑,笑容之中却隐隐有些自豪:“亭林先生,这场大戏,您觉得如何呢?”

“彩!”顾炎武哈哈大笑一声,一直沉郁着的面容如拨云见日一般舒展开来:“红营好,百姓们也好,王而农的弟子更好!老夫今年已六十有余,一生走遍大江南北,却从未遇到过永宁县中这般激荡的经历!”

“与辅明说句实话,老夫接到王而农的信后虽仔细研读过,但心中其实是不怎么相信这条路能走得通的,这是一条数千年都没人走过的路,要走通它,何其艰难?”顾炎武长长吐着气,似乎是要把这么多年来心中的郁结统统吐出来:“但老夫到了永宁县,亲眼看到了你们在做的事、亲眼看到了永宁百姓们的态度,老夫敢断言,虽然红营如今只有一个石含山,但日后能颠覆满清、再造乾坤的,必然是你和你的红营!”

“亭林先生过誉了!”侯俊铖没有一丝激动的情绪,眉间不可察觉的微微皱了皱,依旧淡然的笑着:“小辈不重要,红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百姓们,他们能够觉醒和成长起来,我和红营便是倒在了半路上,也会有人把那条路走通的。”

顾炎武一愣,瞬间便明白了侯俊铖话里的意思,笑着点点头:“是啊,天下的百姓们成长和觉醒起来,再造乾坤的也不必是咱们这些人。”

侯俊铖点点头表示同意,顾炎武则眯了眯眼,继续着话题:“辅明可知,你的那些观念之中,是那句话让老夫决定南下的吗?”

侯俊铖听了顾炎武前头那些话,心中已经有了些猜测,当即脱口而出道:“是‘反压迫、反剥削、反暴政’?”

“确实如此!”顾炎武严肃的点点头:“老夫和王而农的观念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对于满清的态度便是其一,老夫和王而农虽然都强调‘夷夏之防’,但具体怎么做,老夫和他从前明一直争论到现在。”

“王而农认为‘中国之天下,轩辕之前其犹夷狄乎!太昊之上其犹禽兽乎!’,华夷两族渊源于一,而夷夏之分在于文野,用中国之礼则为华夏,去中国之礼则为夷狄。”

“其地异,其气异也,气异而习异,习异而所行所知蔑不异焉?”侯俊铖接了句话,他作为王夫之的“高徒”,自然是恶补过一阵王夫之的着作的,王夫之认为华夏和蛮夷渊源于一,在人种上是没有区别的,是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文明习俗的不同,进而造成了华夏和蛮夷的分别。

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文明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即所谓‘以夷入夏、以夏入夷’,这便是王夫之的“地气论”。

侯俊铖对此深表赞同,王夫之的地气论已经和后世的地缘政治学说有了不少相通类似之处,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从古至今也有许多案例证明了。

“王而农将华夷之分缘由归之于地气,这一点嘛,老夫倒也赞同一二……”顾炎武微笑着继续说道:“但他由此引申的观念,老夫却不甚赞同,王而农以地气论为基,认为华夏四方蛮夷皆有其固定生长之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