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商鞅(1 / 2)

一、简介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他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推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为秦国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的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

商鞅出身于卫国的公族家庭,有学者推测他可能是卫国国都帝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或濮阳市濮阳县)人。然而,关于商鞅的具体出生地仍存争议。

商鞅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志向,他热爱刑名法术之学,深受李悝、吴起等法家先贤的影响。年轻时,商鞅曾投奔魏国,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对商鞅的才能非常赏识,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

然而,商鞅在魏国的仕途并不顺利。公叔痤病重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但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因此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公叔痤又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以免遭到不测。但商鞅明白魏惠王不会采纳公叔痤杀他的建议,因此并没有立即离开。

2、投奔秦国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面对诸侯争霸的严峻形势,秦孝公决心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于是在国内颁布了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商鞅听说后,认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的好机会,于是毅然决定投奔秦国。

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然而,在初次见面时,商鞅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但孝公仍然不能接受。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改用霸道之术游说,终于获得了孝公的肯定。最后,商鞅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得十分入迷,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3、酝酿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又担心国人议论纷纷,因此犹豫不决。于是,他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他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4、施展变法

颁布垦草令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垦草令》的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和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

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

第二次变法

为了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修筑新都咸阳,并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

商鞅初行变法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秦民都说法令不便,甚至太子也犯法。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使秦民不得不服从新法。十年之后,秦民都适应了新法,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5、开疆拓土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商鞅在变法成功后,积极率领秦军收复河西之地。公元前354年,他趁魏国主力出击之机偷袭魏国,占领少梁。公元前353年,他又率兵包围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公元前341年,他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俘虏魏公子卬并大败魏军。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6、兵败被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在秦孝公死后遭到了公子虔等贵族势力的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但因未带凭证被主人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要治罪。商鞅欲逃往魏国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但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王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