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广场协议签署前的一年,霓虹在米国及本土财阀的推动下就逐步实现了金融自由化。
股市、银行、证券、外汇的等领域,基本实现了和国际的全面接轨。
白川枫在广场协议赚快钱的时候,也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能把数目庞大的资金分散转移到国外账户之上。
现在霓虹政府虽然买进了美元抛出了日元,但是抛出去的日元在华尔街那里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霓虹本土。
因为金融完全自由化,海外的投资客消化了这笔日元后,又拿着它投资到了霓虹的股市中。
众所周知霓虹的大牛市已经持续了近两年之久,海外资本来霓虹的第一个投资对象就是股市。
于是霓虹政府功费尽心思,花费了近两万亿日元的资金给日元降温。
结果这笔钱换成的美元不说在一直贬值,这出去的日元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并且这回来的钱没有投入到实体业中,反而进一步把霓虹的股市推向了更高峰。
然后盲目炒股的人越来越多,投身金融业的人也越来越多。
既然买美元抛日元的方法不奏效,那霓虹政府只能另想它法。
通产省那里再一次调查了全国范围内的工商业之后,发现暂时影响的出口贸易额还算可控,和之前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
既然损失的出口交易有限,那就想办法在霓虹国内弥补这一损失。
怎么弥补?拉动内需。
只要霓虹的本土市场给力,未必不能填补之前出口贸易的缺额。
于是霓虹政府开始双管齐下,想尽办法让民众多多消费。
第一,厚金劳动省宣布在86年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旨在大幅提升劳动人口的收入水平。
大家的薪资翻倍了,手里有钱了,那么自然就愿意消费了。
为此厚金劳动省那里也是给国内的企业下达了相关命令,在未来一年内员工的福利待遇需要有计划性的增长。
这就和后世天朝每年针对最低薪资,做出各种调整一样的操作。
只不过厚金劳动省步子迈的比较大,福利待遇提升非常明显。
除此之外,政府也会给予民众各种各样的补贴,来隐形提升大家的收入。
第二,从1月份开始,日本银行开始下调贷款利率。其由原本的5%,下降到了4.5%。
利率下降的目的,还是为了刺激内需。
贷款的利息降低了,那么愿意从银行贷款的人就变多了。
除此之外,政府机构还大量收购了市场上各种债券,争取把手里的钱花出去。
因为之前购买的美元太多了,外汇储备过多。
一直捂在手里吧,又在不停的贬值,所以对外投资就是最好的做法。
因为这一系列的刺激性政策,人们手里的钱确实变多了。
但日元过多,又会引发通货膨胀。小日子们也不傻,既然钱会变得不值钱,那就赶紧花出去啊。
花钱也有不同的花法,消费只是一部分人的选择,更多的人把钱投进了股市中。
这个时候大多人的消费观还比较保守,手里有钱了可以花一点,但不会透支消费。
不过因为利率问题,钱存在银行也没什么利息,那就干脆投入股市吧。
大牛市就像指路明灯一样,吸引着钱包鼓鼓的民众去炒股、去炒外汇。
而因为股市和外汇市场,全部一路走高,投钱进来的民众发现自己竟然真的挣到钱了。
于是尝到甜头的他们,把挣来的钱继续投入股市,剩下的一部分则拿来消费。
这种来快钱的方式大大刺激了他们,这可比上班挣钱容易太多了。
而那些没钱的人,也开始从银行贷款去炒股炒外汇。
尤其是四月份,日本银行再次下调利率。把4.5%的利息调低至4%后,愿意贷款的企业和个人明显增加。
只不过事与愿违,银行放出的钱只有一少部分被用来消费,其他大多流入了股市。
而其实霓虹政府这么做,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内需,这也是广场协议里面的一部分约定。
米国要求其他四国降税、降息,以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干什么?当然是购买更多的米国产品。
但就像霓虹政府降息一样,很多期望往往事与愿违。
自从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和其他四国货币升值明显,美元也贬值了。
但米国的贸易逆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这其中和各自产品此前的名声口碑相关,也和当初霓虹通产省做的调查有关。
就像之前说的霓虹和欧洲的产品之所以畅销米国,除了价格便宜,质量也是硬性条件之一。
因此虽然价格上涨了一些,但是愿意购买的人依旧很多。
另外,根据通产省当初所作的调查,只要日元没跌到1:180、1:170。
那么霓虹出口的两大支柱,汽车和电子产品就依旧保持着相当大的竞争力。
虽然日元升值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变高了,但是利润空间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