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本该是个宁静的村落,人口极少,非老即幼。
没有人统计过具体人数,因为它足以被世人忽略,也足能被当权者遗忘。
以至于多年未见征兵令,村中人也过着自生自灭的生活。
幸运的是,这里的村民却又过得很满足。
只因,它位于阁皂山下,而云阙门就在阁皂山玉女峰上。
可能很多人对阁皂山并不了解,但,若提起“葛玄”怕也无人不晓。
东汉建安七年,葛玄在此悟道修真。
葛玄是灵宝道派的始祖,葛玄之后,其弟子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其中以葛洪贡献最大。
唐高宗仪凤年间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后,与金陵茅山、广信龙虎山并称为天下三大名山,盛况空前。
曾有宫观殿宇一千五百余间,道士五百余人,良田三千亩,道家称之为“神仙之馆”。
如此名山,信徒百万,日日朝拜,应也不为过。
可,“乱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道士归隐深山”的俗语也并非子虚乌有。
前朝末年,以云阙门为代表的道门中人纷纷走出山门,选择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多处道观安置流民、赠衣施粥已成常态,无数山匪和叛军也陆续被他们打散。
要知道,在大襄开国皇帝萧正则眼中攻城夺寨、抢下政权才是头等大事。
他不会将某地的山匪当成一回事,也绝不会去追赶没了主帅的叛军或前朝的残兵败将。
然,恰恰又是山匪和残兵迫害百姓最深。
他们也想活着,也要生存,烧杀抢掠自成“家常便饭”,欺男霸女之事亦层出不穷。
他们不易被消灭,具备分散性和广泛性,非踏平一山一寨可绝后患也。
为了护下苍生,道士与江湖侠士也成了剿灭他们的主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凌霄派并不在阁皂山上,而是远在长白山上。
由此可见,民间侠士和道长应如春笋怒发般团结一致,护佑着流离失所的千万百姓。
“北凌霄,南云阙”的声名亦在那时达到了鼎盛。
但,鼎盛过后必有衰,这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是同一道理。
人口锐减是必然,江湖门派在一夜之间覆灭也成了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要想避祸藏身也多选择道观或深山。
所以,如今阁皂山下村落中的百姓亦算是云阙门的自家人。
不过,齐麟来到此处后,并没有见到极其和谐的一面,反倒看到方莫率领着云阙门弟子正和上百名士卒对峙。
上百名士卒应是驻守在附近的地方军,他们来此不为其他,只为巡视。
当然,巡视只是一种说法,借机抢夺百姓财物才是他们的目的。
他们手中有挣扎不断的鸡和鸭,也有粗布裹着的稻谷和粮食,亦有瘫坐在地不停啼哭的少女。
没人知道他们为何要对无辜百姓下手,只是明眼人都能看出,眼前的村落并不富裕。
这里不会有堆积成山的金银,更不会有丰裕的物资。
一个不足百人的村落自也不会有什么豪绅大户。
倘若,这上百名士卒只是想耀武扬威,彰显一下特权,怕是也绝没来对地方。
——别说是些士卒了,即便是从景都皇城来的大官也绝不受百姓待见。
——他吃他的大鱼大肉,百姓吃自己的五谷杂粮,本就是天差地别、活在两个世界的人。
——没金银就是没金银,没余粮就是没余粮,仅有的家畜和粮食都被抢走了,再无缚鸡之力百姓也会上前拼命。
齐麟没打算现身去质问那些士卒来此的原因,因为无论这些地方军有再多理由,也绝不该危害百姓。
他一旦现身也会将这上百名士卒全部屠杀殆尽。
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所谓的替天行道、铲恶锄奸,而是,这上百名士卒压根就没见他的资格。
可,方莫正递向地方军将领的一块玉佩又偏偏引起了齐麟的注意。
也正因这块玉佩,将领才没和方莫所率领的云阙门弟子大打出手。
这玉佩,齐麟识得——那也是他曾命人丢在陶杰尸身上的玉佩。
或许,他已幡然醒悟,当初在景都郊外诛灭陶杰全家一事之所以没有暴露,全因方莫在事后做了手脚,并顺手拿走了足能代表镇北王身份的那块玉佩。
那问题也来了,那时的方莫又为何要这般做呢?
齐麟想不出,因为他和方莫压根就毫无交集,方莫至始至终也如一个小透明般不被世人知晓。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自然也调查过方莫,亦从中得知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
按照先帝定下的规矩,方莫是当朝太尉之子是可以入宫伴读的,也就是说方莫是有资格成为齐麟的同窗的。
这也是众多朝臣梦寐以求的事,自己的儿子能和皇子们一起读书,这不止是一种恩宠,更有结识皇子的机会。
而,方莫却不需要这种机会,为了不进宫伴读,他不惜与父亲方万霆决裂,对着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就不得不提一提方莫的生母了,与赵瑾睿不同的是方莫不但见过自己的娘亲,还很依赖自己的娘亲。
但,他却又救不了自己的娘亲。
或许,他遗传下了母亲的刚烈性格,在亲眼目睹娘亲悬梁自尽后,他就如换了一个人般没再开口说过一句话。
那时的他还是个孩子,他母亲则是死于小妾构陷。
构陷,大概是深宅大院中最常见的女人手段,而,大多数女人却并非死于简单的构陷,反倒是死于迫切想要赢得丈夫的信任,又死于丈夫之手。
只因一件小事,方万霆选择相信小妾,方莫的母亲才在心灰意冷下选择了自戕。
所以,方莫能到云阙门拜师学艺并非偶然,方万霆自然也想让方莫入宫伴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