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而父母又不知道答案时,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网寻找答案,并且告诉他:电脑是用来学习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电脑,了解很多书本以外的有趣知识,还可以通过电脑来识字、学英语。
5、关注孩子的上网内容
父母要尽量陪孩子一起上网,即便不能陪着也要多关注孩子,尽量不要在孩子的卧室里放置电脑,随时掌握孩子的上网情况,了解孩子上网都是在做些什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孩子上网成瘾。
话题33:勇于面对现实,坦然接受一些挫折
在人的一生中,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小孩子,有的时候也会面临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如何对待挫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态度,而不同的态度将决定其人生的成败。
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的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就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明言也为世人所传颂: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曾经说过:卓越的人有一大优点,那就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曾经说过: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了所有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英国海军上将佩恩曾经说过: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所谓挫折,通常是指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失败、失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一个人在实现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得不到满足和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可能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惆怅,也可能表现为忧伤、沮丧、悲观、绝望。
挫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不同的人对于相同挫折情境的挫折认知是不尽相同的,而对于挫折的反应就更不相同了。
就挫折本身而言,它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其积极的意义是,它可以提高遭受挫折者的认识水平、激发他的活力、促使他修正行为目标和处世方法;而其消极的影响是,它会导致遭受挫折者出现紧张状态、生理疾病、心理和行为失调,进而影响他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他的抱负水平、能力发展和行为表现。
家长应该告诉自己的孩子:每一人都不可能事事顺利,在成长的道路上遭受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持一种坦然面对和坚强担当的态度。在遇到挫折时,要仔细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自觉地效仿他人的优良品质或取得胜利的经验方法,使自己的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社会的要求,从而在主观上增强获得成功的信念和勇气;而不应该采取逃避、冷漠、压抑,甚至自暴自弃等行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家长还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人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敢于面对现实,不可以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每一个意志坚强、心理非常健全的人,都能够坦然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并细心地总结挫折和失败的原因,继续以积极的心态做应该做的事情。反之,如果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不总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想着退缩当“逃兵”,那么,他就是一个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的人。如果没有人追在屁股后面使劲地鼓励和鞭策,这种人往往会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成功的可能。而一个意志坚强、心理非常健全的人,却会积极主动地总结挫折和失败的原因,积蓄力量以励再战的,所以,成功往往非常青睐这样的人!
在某些教育专家看来,一个人想要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或者杰出的人物,从小就应该具备坚定的信念和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有一些家境不太富裕的孩子为什么更具有成才的条件,就是因为这些孩子更刻苦、更专注、更有毅力。所以,父母亲必须明白,挫折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当孩子面对困难与挫折难以起步时,父母亲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给孩子以鼓励,一句“再来一次,你不可能总失败,试了就有可能成功!”便会坚定孩子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话题34: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和责任心
责任心既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他(她)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取得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因此,父母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第一,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不可以说一些混淆是非的话,做一些让孩子推卸责任的举动。比如,孩子走路摔倒了,桌子碰着头了,都是因为孩子自己不小心,是自己的责任,而不能责怪地面,责怪桌子。父母亲不告诉孩子以后走路要小心,而是一味地责怪地面和拍打桌子,只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使他(她)不知道走路时应该为自己负责。
第二,孩子大一点儿之后,父母亲要经常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小任务,以锻炼孩子独立处理完成这些小任务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比如自己收拾书包、自己带红领巾、自己系鞋带……这些事情孩子做得好,要给以鼓励;遇到困难时,父母亲可以给予指导,但一定不可以包办代替。
第三,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绝对不可以随着性子来,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凡是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亲也要认真检查、督促并对结果给予评价,以培养孩子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第四,让孩子适当了解一些父母在生活中碰到的难处,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孩子的见解可取,就一定要按照孩子的见解去处理,以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
第四,如果是由于孩子的过失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后果,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
第五,教育孩子要信守诺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第六,要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对集体的责任心。
第七,父母自身必须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负责,以自己的责任心来影响孩子。
此外,对于慢慢长大逐渐通晓事理的孩子,父母亲还必须教育他们学会辨别是非和不畏强势,并且要知道同情和帮助弱小。教育他们不但要对社会、对别人负责,同时也必须对自己负责。当孩子被个别极其不讲道理的同伴和同学无端欺负时,要鼓励孩子勇敢地站起来为自己维权,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坚决地利用“以牙还牙”的手段对付之!当然,是在确保不会出现重大意外情况的前提下。这是因为,对于那些特别不讲道理的“垃圾”类孩子来说,你报告老师和告知其家长都是没有用的,只有让他亲自领教到反抗者的力量时,才能对他起到“当头棒喝”的效果,使其“醍醐灌顶”般顿悟自己的过错,从而促使他彻底改正以往的错误做法,重新做一个懂道理,不胡来的好孩子。
我一直以为,“谦让”和“软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对于那些蛮不讲理的“垃圾”类孩子来说,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只能更加助长其不良心理的膨胀,不利于他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而屡屡被其无理欺负的孩子如果一味地忍气吞声,则极有可能会慢慢地变成性格软弱的人,这无疑将会影响他(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极不赞成有些家长说的:即使孩子遭受同学的无理欺负,也必须主动与其示好,以便于能够成为好朋友。实际上,这是在助长歪风邪气,是一种既害人,又害己的错误做法。
小主,
说起来这也是我的经验之谈:一次,刚上初中不久的女儿放学回家跟我哭述说,同班一个经常找同学们麻烦的男生毫无理由地欺负她,她将此事报告了老师,非但没有用,该男生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动手打了她!看着无助的女儿,我该怎么办呢?我再去跟老师说这事情,肯定还是不会有多大用处;去告诉那个“垃圾”男生的家长,也不会有多大用处;即使他们将自己的捣蛋孩子痛打一顿,但也不可能真得使他改变原来的恶习。想一想,唯一的办法是让女儿自己站起来维权。于是我对女儿说:“他以后若再欺负你,你就狠狠地揍他,把他打怕了,他以后就再也不敢欺负你啦!”
这个办法果然非常有效,那个蛮不讲理的男生在尝到我女儿盛怒之下的一记硬拳之后,马上就变老实了,而女儿的坚决维权也给全班同学上了一堂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的实践课。女儿告诉我,她那一记硬拳竟然赢得了教师里所有同学的热烈掌声!看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关键时刻,你得自己站起来!
后来,那个“垃圾”男生不但再也没有无理欺负自己的同学们,而且还转变成了一个挺不错的孩子。在他的心里,也许很感谢我女儿那一记让他觉醒过来的硬拳呢!
话题35:让孩子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是要求孩子做父母喜欢的事情,还是让孩子做他(她)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中外教育观念的一大差别。中国的家庭往往倾向于前者,也就是说,我国的家长们特别喜欢为自己的孩子设计未来,让孩子为了实现父母亲为其设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但西方的家庭则注重后者,其父母亲是在随意的鼓励式和启发式养育中,任由孩子自由自在地发展,视孩子自己的兴趣与自然爱好,为其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十分扼要地说明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对于他的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浓厚的兴趣是推动孩子学习、再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所以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容易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潜力,使他们获得较大的成功。因此笔者认为,父母亲应该给孩子留出足够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并依据孩子的特性给以恰当的引导,而不可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在当前,我国的家长们特别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事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二之前的十多年间,不少家长们都在绞尽脑汁、不惜花大价钱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和竞赛班,甚至将一些教师请到自己家里,占用孩子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第二,高考结束后,家长们又开始忙着为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有一些家长在给孩子填报志愿时,甚至不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这也难怪,由于我国广大的高中毕业生们早已经习惯了由父母亲来给他们确定学习什么和如何发展,因此,好些人事实上也就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上哪座大学和学什么专业。即使少数孩子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往往拗不过自己的父母,最后只好无可奈何地服从父母的安排,上父母亲为他们选择的学校,学父母亲认为最适合他们的专业。
如此等等,父母亲填鸭式的教育理念,不但使孩子本该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失却了太多的自由和快乐,而且还剥夺了他们的从小到大为自己做主的权利。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使他们也许能以高分毕业,获得学位,但参加工作进入社会之后,也往往缺乏创新研究的灵感。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国广大家长们的警觉,在世界科学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为了我们的祖国能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富于创新性的人才,请求你们给自己的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吧,让他们的思维有时间自由飞翔,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去学习、去发展吧!如果孩子的志向是将来要当一名外科医生,那么,父母亲就不要非逼着他去学习经济学;如果孩子立志长大之后要培育出各种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父母亲就不要非逼着他去学习冶金或机器制造……
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的;但有一种爱,却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活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父母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立也是一种对于人格本身的尊重。所以,父母亲不要以爱的名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一些强制性的控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他们本来不太愿意,或根本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家长们要相信,孩子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的未来不一定比你们给他安排的差,而且甚至,或者说会更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话题36:关于孩子良好情商的培养
以往人们总是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则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有时候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
有关“情商”的概念是由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和耶鲁大学的彼得·萨洛维教授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直至1995年,时任《纽约时报》科学记者的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才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有关情商的研究与讨论,而丹尼尔·戈尔曼也因此被誉为“情商之父”。该书于1997年引入我国,从而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使之成为我国举国上下耳熟能详的一个新名词。
按照汉语的意思,所谓的“情商”,是指人的情绪情感智慧,又称为“情绪智商”或“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的是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是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一个新概念。
按照首次提出“情商”概念的约翰·梅耶教授和彼得·萨洛维教授的观点,情感智商包含了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而被誉为“情商之父”的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则认为,情感智商包含以下五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一、能认识自身的情绪,它是情感智商的核心,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二、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
三、能进行自我激励,使自己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
四、能认知他人的情绪,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
五、能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实时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使自己具备领导和管理的能力。
因此,从现代人的观点出发,一个人的能力是由其智商和情商来决定的。甚至还有人说:情商将最终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人们研究发现,每一个人的情商都不是与生俱来就完美和成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有意培养和训练来不断完善的,或者说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换句话说,每一个人的情商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对于孩子高情商的早期培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最佳的培养时机则是0~5岁之间。由此可见,在高情商的早期培养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人的“情商”开始形成的时间是很早的。可以说。孩子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感受和学习了。以后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和建立起自己最基本的人生观念。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大脑的发展在0~5岁期间是一生最快速的时期。5岁时,孩子在情感和学习方面的能力已经基本定型了。作为父母,在孩子的这一黄金成长阶段内,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培养孩子的自知能力。与认识自身以外的事物相比,认识自己往往要难得多;不但孩子,就是成人亦如此。而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就很难对自己的情感和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导致在为人处事中处处碰壁,苦不堪言,甚至会有一种总也是“好心不得好报”的感觉。因此,父母亲要善于引导和教育孩子从了解自己的情绪开始,慢慢培养其自知能力。父母亲应该每天抽点时间跟孩子交谈,引导孩子坦白说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信与自理能力。自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建立起来,而是要靠长时间的培养和积累。当孩子学业有进步或者其它表现良好时,父母亲应给予肯定和赞美,以此来激励孩子,促使其更加努力,争取更大进步。当孩子面临逆境和失败时,父母亲要教导孩子勇敢地面对,并以坚定的信心想办法冲破逆境反败为胜。
自理,指的是孩子照顾自己的能力,比如自己做功课、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等。训练孩子自理,不但是孩子不断成长,迈入独立自主必经的过程,而且也是培养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孩子料理自己的能力越高,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就越大,便有足够的信心去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第三,培养孩子的自尊与自控能力。要孩子尊重自己,父母亲首先要尊重孩子。如果孩子有一些令父母不满的行为或表现,也不可以对他(她)进行无情的指责,而是应该循循善诱地耐心进行引导,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有的父母会有意无意地在亲戚朋友面前责骂甚至体罚孩子,这样做不但会让孩子自尊尽失,而且还会破坏亲子感情,甚至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因此,明智的父母亲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自控,则是一个心里健全的人必须具备的品格。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容易发怒和生气,这是低情商的表现,其结果往往使人在处理问题时散失理智,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当然,要孩子懂得控制愤怒和情绪的波动,父母亲自己必须首先要做到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四,培养孩子的自在与自赏能力。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天分,比如运动、语言、音乐等,父母亲要协助孩子发掘自己的特长并加以培养,使孩子在发挥所长的同时肯定自己的价值,进而实现自我激励,并向更高目标迈进。不过,在用心培养孩子的同时,切忌不可以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因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孩子,身心很容易受到伤害。
说到自赏,则是一种非常有益于人心理平衡和身心健康的心理活动方式。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但并非每个孩子都懂得欣赏自己。有时候,当自己用心去完成了一件事情,非但不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反而还可能受到许多批评。所以,父母要指导孩子欣赏自己的长处和成功。要告诉孩子,不管他人是出于何种目的,以何种方式表示否定,自己一定要认识自己所拥有的长处,并欣赏自己的成功。
第五,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负责能力。培养孩子自律的能力,除了要教导孩子遵守家庭、学校的规矩外,还要培养他(她)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这种能力将有助于孩子将来踏入社会以后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至于培养孩子负责的能力,则是要孩子学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和承担后果,这是父母亲在培养高情商孩子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和非常重要的环节。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孩子理性、成熟的表现。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亲没有必要大声叱责,那样做会让孩子感觉很伤自尊,而是应该给他分析错误所在和需要改善的地方,好让他(她)不会重蹈覆辙。
培养孩子具有责任心,还要从小教育他(她)诚实做人,诚信做事。
第六,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换位思考是处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技巧。告诉孩子,当别人遭遇到某种事情时,我们应该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当自己想要他人做某件事情时,不妨先想一想:如果换作我,我愿意这样做吗?凡是具有“同理心”,会换位思考的孩子,都有能力通过细微的讯号和信息去察觉他人的需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其人际关系就会很好,就会受到大多数人的爱戴。
第七,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和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具备这样的能力。父母亲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养成热情互助的好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这样的能力,使孩子能够成为有主见、有感召力的领袖型人才。
天堂和地域的差别是什么?有一个寓言是这样讲的:天堂里和地域里有同样的一锅汤,汤锅里有同样的一把勺把特别长的汤勺。无论是天堂里的神仙们,还是地域里的饿鬼们,如果单靠自己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喝到锅里边的汤的。所不同的是,天堂里的神仙们是用这把勺把特别长的汤勺互相喂食,所以他们个个都可以喝到美味的汤,因此都很快乐;但地域里的饿鬼们却都在试图自己来喝,结果是谁也喝不到美味的汤,因此一个个都永远是愁眉苦脸的。当然,天堂和地狱都是不存在的,这不过是一个寓言故事而已,但却足以利用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充分说明团结互助的巨大作用。换作老百姓的一句俗语就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父母必须让孩子从小明白这个极其简单的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