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字的发音mí,却悄然转移给了“篾”字,让很多四川人以为,“篾”有mié、mí两个发音。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四川方言各片区的相互影响,一个典型就是岷江话中,很多ie韵的字会变为i韵,如:姐jiě→jǐ,爷yě→yǐ。所以也不能排除【篾mié→mí】是岷江话影响的结果。
以上仅为笔者推论,因笔者非汉语言专业,如有谬误还望海涵。码这些文字的目的本就是为了交流探讨,以便为四川方言的传承做点小事情。
【第二节】四川话中几个表示食品、蔬菜焯水的方言动词
泹(音dǎn,同胆):蔬菜在开水里面稍微煮一下。比如菠菜凉拌时,在开水里面泹一下,既可以去除草酸,又可以去除生味。
汆(音cuān,同川):四川话里,汆比泹的时间更短,通常是叶菜在开水里过一下就行了。比如四川人爱死了的豌豆颠儿,速度必须要快,不然煮老了就不爽口了。
撩(liáo,这个字不确定是哪个,发"聊"字的音):广汉在用,程度在泹之上,多用于肉类。例如:过去农历初一、十五日,农村习惯撩个刀头敬祖。
以上泹、汆、撩,大体就是普通话的焯(音超),但我基本没听过四川人说焯。
以上解说基于川西坝子四川话,如有其他说法,欢迎留言补充。
【第一节】“篾”为啥四川话有mié和mí两个发音
篾,普通话读作篾(miè),本义指薄竹片,也指苇子秆或高粱秆等劈下的条状皮。可以编制席子、篮子等。
所有mie音的汉字皆是古入声字,入声字在西南官话成渝片归入阳平音,所以“篾”字在西南官话成渝片发音为mié,也有部分地区介音i脱落,发音为mê2(音同四川话“默”)。
有点年纪的四川人,很多应该晓得,“篾”另外还有个发音为mí(音同“迷”),这个发音又是咋来的呢?
它不是由于“篾”是多音字的原因带来的发音,而是过去另外还有一个字,也是“篾”的意思,这个字就是“?”字。
?:【集韵】民卑切,音弥。竹篾也。
北方方言多用此字,如“黍杆mi儿”,“竹mi儿”、”玉米杆mi儿“,这个指秸秆剥去皮后里面的那个杆子的外层,可以用来编造器具。“mi”字就是”?“字,来源于唐宋的用法。
南方地区因为竹多,少用黍杆、玉米杆、苇杆等,说起“?条”、“?片”基本等同于“竹篾条”“竹篾片”了。
“?”和“篾”意思相同,两个字应该也共用了不短的时间,所以过去说起“竹篾”可能竹mié、竹mí都在说。
由于“?”字更为生僻,过去识字率也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四川民间方言中,“?”逐步悄然消失了。“弥”都简化为“弥”字了,“?”的简化字【??弥】很多输入法都还显示不出来,就是一个证据。
但是“?”字的发音mí,却悄然转移给了“篾”字,让很多四川人以为,“篾”有mié、mí两个发音。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四川方言各片区的相互影响,一个典型就是岷江话中,很多ie韵的字会变为i韵,如:姐jiě→jǐ,爷yě→yǐ。所以也不能排除【篾mié→mí】是岷江话影响的结果。
以上仅为笔者推论,因笔者非汉语言专业,如有谬误还望海涵。码这些文字的目的本就是为了交流探讨,以便为四川方言的传承做点小事情。
【第二节】四川话中几个表示食品、蔬菜焯水的方言动词
泹(音dǎn,同胆):蔬菜在开水里面稍微煮一下。比如菠菜凉拌时,在开水里面泹一下,既可以去除草酸,又可以去除生味。
汆(音cuān,同川):四川话里,汆比泹的时间更短,通常是叶菜在开水里过一下就行了。比如四川人爱死了的豌豆颠儿,速度必须要快,不然煮老了就不爽口了。
撩(liáo,这个字不确定是哪个,发"聊"字的音):广汉在用,程度在泹之上,多用于肉类。例如:过去农历初一、十五日,农村习惯撩个刀头敬祖。
以上泹、汆、撩,大体就是普通话的焯(音超),但我基本没听过四川人说焯。
以上解说基于川西坝子四川话,如有其他说法,欢迎留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