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出于避讳而形成的一些四川方言称谓(2 / 2)

四、过去四川民间讳“虎”,与“虎”同音的一些称谓讳改其他名称,有些至今保留

明末清初,由于半个多世纪的战火,整个四川人口极度稀少,而虎族趁机扩张。到了清初,更是虎患的重灾区。

清人费密在《荒山》中称,成都城内,“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

欧阳直《蜀乱》记载“四川遍地皆虎,或七八或一二十,升楼上屋,浮水登船。此古所未闻,闻亦不信。予自内江奔出,月下见四虎狂奔,匿草间以免。”

故民间谈虎色变,老虎普遍有了其他称谓,如崇州称为“黄猫”,大竹、石柱、涪陵、巴中称为“大猫”,云阳、巴县、开江称为“大头猫儿”,犍为、夹江称为“扁担花”等。

与“虎”同音的一些东西也讳改其他称谓。

豆腐改称为“灰猫ㄦ”,红豆腐改称“红灰猫ㄦ”。

这个方言词的流行范围很广,包括岷江流域、沱江流域以及川东北南充、遂宁、广安和巴中一带以及重庆的一些地区。

“灰猫ㄦ”写法,各种方言资料千差万别,如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豆腐)永川称为“灰毛”,彭山、南溪、泸州、高县、云阳、大足、巴中称为“灰毛儿”,邛崃称为“灰蘑儿”,宜宾称为“灰磨儿”,隆昌称为“灰妹儿”,遂宁称为“灰馍”,合江称为“灰门儿”。其实都是避讳“虎”字,本字都当作“猫ㄦ”。

再如斧头,川西坝子一些地方如广汉改称“猫ㄦ刀”,乐至称“猫儿头”,川东北一些地方则改称“开山ㄦ”等。

五、冬天讳“寒”

四川方言“寒”与“咸”同音,都说hán。犹记得小时候,临近过年,有一天家里煮了腊肉,我一吃,马上就说“好咸哦!”马上就挨了一筷子脑壳,然后父母教导:冬天不能说咸,要说“味大”。

以上一些避讳,如今多已不讲究,有些说法已经没有了或者变成了其他的词义(如味大指味浓),但有一些称谓在农村民间则保留了下来。

抛砖引玉,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其他因为避讳产生、如今仍在使用的四川方言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