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走人户:既是地道四川方言,又是四川民俗(1 / 2)

我国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是世界上方言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民俗文化。

今天说说“走人户”,它即是一个地道四川方言,又是一个四川民俗。

走人户,音zǒu rén fù,四川也有不少地区发生变音现象,例如笔者所在广汉话,“户”音fū,1声阴平调,即发音同“走人夫”。

“走人户”这一方言、民俗,近现代文献中也有记载。

清·刘省三《跻春台》卷一《过人疯》: “你二老走人户也不想下,丢女儿在屋时受尽??。”又卷二《吃得亏》: “我妈走人户,把钥匙带去了,要明天才回来。”

“走人户”在四川部分方言书籍释义为“走亲戚”,笔者认为解释不全面。

巴金《春》二十四: “看亲戚,走人户也是常事。”原注: “走人户: 即 ‘出门作客’ 的意思。” 这个比“走亲戚”包含面更广一点,但似乎还不够全面。

笔者认为:从四川方言的角度考虑,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同事同学等,做生办酒、婚丧嫁娶、修房造屋、逢年过节的相互来往,都应该称之为 “走人户”,而不限于“走亲戚”。

或许最早的时候,“走人户”单纯指“走亲戚”,但是在今天的四川方言,“走人户”的概念范围大大的扩展了。

“人户”一词,见于《汉语方言大词典》,它的第一个义项是“人家,多指婆家”。比如四川方言中由介绍联姻而形成词汇“说人户”“看人户”“放人户”等,“说人户”收于《成都方言词典》:“给女孩子介绍婚姻对象。 “放人户”亦见于《成都方言词典》:“姑娘订婚或出嫁。”

从“说人户”、“看人户”、“放人户”这几个词来看,或许最开始,“走人户”应该是姻亲之间的来往走动,然后词义扩展为亲戚之间的来往走动,到后来来往走动的对象进一步扩展为街坊邻居、同事同学等。

所以,“走人户”一词应该这样解释:

①亲戚之间逢年过节或平时加强联系的相互来往走动。这个概念,活动范围主要以家庭为主,吃饭多为家宴。

②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同事同学等,做生办酒、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的来往走动。这个概念,活动范围可能在家庭(多为农村家庭),也可能在酒店、农家乐等。吃饭即可以是农村坝坝宴,也可以是酒店、农家乐等容纳客人较多的地方。

从民俗的角度考虑,“走人户”则可以单纯的解释为“走亲戚”。下面简单聊聊四川地区“走人户”风俗。

民俗“走人户”,指亲戚之间逢年过节时的来往走动,以加强感情交流。

过去最常见的就是春节期间“走人户”,因为农业社会时,平时大家都不得闲,春节期间同时又是农闲时节,正好走动来往。

春节期间的“走人户”,本质就是“拜年”。这种属于传统民俗,主要是亲情维系。包括新婚不久的小夫妇,有去自己姑姨娘舅家“拜新年”的习俗,拜新年正月里要趁早。

一般初二开始,探亲戚、回娘家,“走人户”一直要走到正月十五。在这半个月中间,人们会放下手中的活路,全家老小集体出动,山路里、田坎上、村镇间,随时可见一串串穿得花红柳绿,光光生生的人家,大人们提着各式礼品,娃儿们嬉戏打闹笑语欢声。

通常关系好常年走动的亲戚,会提前安排好日程,“初二到我屋头耍哈,把一家人都带起来”,“要得,我们早点来”。当天去了,参加聚会的亲友又会通知在场的亲戚“初四到我屋头耍哈,把一家人都带起来”,“初六到我屋头耍哈,把一家人都带起来”,“要得、要得”……

其次就是平时的“走人户”,个别节日如端午节等相互来往。或是亲友长辈的生日,即使不做生,也是可以上门恭贺的。

民俗“走人户”,走的都是亲戚,通常是送点烟酒糖果土特产之类的礼品,而不用给主家送红包。如果是春节期间,主家往往还要给未成年的孩子们发红包。

俗话说得好,“亲戚不走不亲”。但事实是“走人户”的民俗已经越来越弱化了。一来中年主力80后90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亲朋好友少了,没有了过去的三姑四舅。二来社会日益物质化了,亲情淡薄了。三来年轻人思想独立,不愿意走亲戚……总之原因是多方面的。

至于婚丧嫁娶、满月、乔迁等大事,走动范围扩大到包括熟络的同事、同学等,这就是前面提到“走人户”释义②。这种人情往来的“走人户”,都是以送红包为主,全国都有,算不得是民俗了,也就不展开介绍了。

我国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是世界上方言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民俗文化。

今天说说“走人户”,它即是一个地道四川方言,又是一个四川民俗。

走人户,音zǒu rén fù,四川也有不少地区发生变音现象,例如笔者所在广汉话,“户”音fū,1声阴平调,即发音同“走人夫”。

“走人户”这一方言、民俗,近现代文献中也有记载。

清·刘省三《跻春台》卷一《过人疯》: “你二老走人户也不想下,丢女儿在屋时受尽??。”又卷二《吃得亏》: “我妈走人户,把钥匙带去了,要明天才回来。”

“走人户”在四川部分方言书籍释义为“走亲戚”,笔者认为解释不全面。

巴金《春》二十四: “看亲戚,走人户也是常事。”原注: “走人户: 即 ‘出门作客’ 的意思。” 这个比“走亲戚”包含面更广一点,但似乎还不够全面。

笔者认为:从四川方言的角度考虑,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同事同学等,做生办酒、婚丧嫁娶、修房造屋、逢年过节的相互来往,都应该称之为 “走人户”,而不限于“走亲戚”。

或许最早的时候,“走人户”单纯指“走亲戚”,但是在今天的四川方言,“走人户”的概念范围大大的扩展了。

“人户”一词,见于《汉语方言大词典》,它的第一个义项是“人家,多指婆家”。比如四川方言中由介绍联姻而形成词汇“说人户”“看人户”“放人户”等,“说人户”收于《成都方言词典》:“给女孩子介绍婚姻对象。 “放人户”亦见于《成都方言词典》:“姑娘订婚或出嫁。”

从“说人户”、“看人户”、“放人户”这几个词来看,或许最开始,“走人户”应该是姻亲之间的来往走动,然后词义扩展为亲戚之间的来往走动,到后来来往走动的对象进一步扩展为街坊邻居、同事同学等。

所以,“走人户”一词应该这样解释:

①亲戚之间逢年过节或平时加强联系的相互来往走动。这个概念,活动范围主要以家庭为主,吃饭多为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