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地道四川方言“???拜”字,大多数输入法都没有这个字(1 / 2)

广义的方言词汇是指一个方言实际使用的所有词汇。狭义的汉语方言词汇指方言中与普通话词汇存在语音、意义、语法等显着差异的部分词语,或普通话没有的字词。

今天就说一个地道四川方言的“???拜”字,普通话没有这个字,大多数输入法字库也不支持这个字的显示。

从查询的资料看,西南官话、赣语、湘语、平话土话等方言在使用这个字。

“???拜”,四川方言发音bāi,音同掰,释义为:跛。四川方言口语中通常不使用“跛”字,只用“???拜”字。

为了不影响浏览,下文多用“~”表示“???拜”字。有时为了突出,也用“???拜”表示。

一只脚短,行走不稳的人;或者暂时性受伤引发行走不稳的人,称“~子”。即普通话称的跛子。

清·嘉庆二十四年《安仁县志》卷四 《风土志·方 言》: “跛曰~子。”

光绪五年《定远厅志》卷五《地理志六·风 俗》: “跛足曰~子。”

杨恩寿《坦园日记》卷五《长沙日记》: “夜间招张~子来谈道情。~子……乃俗称跛者。”

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卷五《教育门·方言》: “足病曰~子。”

唐枢《蜀籁》卷四: “~子端公坐倒使法。”

亦叠言为“~~”。

民国二十一年《南溪县志》卷四《礼俗下·方言》: “~, 拜平声。俗谓一足短不良于行者曰~~。”

《南溪县志》这个解释,和笔者理解的“~”字意思完全一致。

有些方言着作,把“???拜”释义为“跛;瘸”,笔者觉得不对。“???拜”就是“跛”,没有“瘸”的意思。

“~子”和“瘸子”虽然都是指腿脚不方便的人,但在具体含义和使用上存在差别。

1. 含义差异

瘸子:通常指腿脚天生残疾或因病致残而无法正常行走的人,多用于形容下肢完全或部分缺失或畸形的情况。例如,“他从小就是个瘸子,走路一瘸一拐的。”

~子:指天生长短足,或者指腿脚暂时性受伤或患病而行走不便的人。例如,“他最近打篮球扭伤了脚踝,现在成了个~子。”

2. 使用区别

瘸子:常用语比较口语化,带有明显的歧视和不尊重意味,在正式场合或与陌生人交谈时应避免使用。

~子:相对中性,语气较为温和,一般不会引起歧义或冒犯他人。四川方言可以直接按姓氏称呼,比如“张~子”、“李~哥”。

3. 程度差异:一般来说,“~子”表示腿脚不方便的程度较轻,而“瘸子”表示腿脚不方便的程度较重。

“~子”,就是单纯的因为一只脚短,所以行走不稳。或者暂时性受伤引发行走不稳。

“瘸子”,则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腿脚毛病,例如小儿麻痹症、交通事故等引发的腿脚偏废。小儿麻痹症引发的“瘸子”,在我地广汉话又称“kuá子”(本字未知)。

一般而言,“~子”不需要拐杖,“瘸子”很多时候都需要拐杖帮助走路。

另外,“???拜”在四川方言也表示单足(跳)。

例如:正常人游戏时单足跳,四川方言俗称“打~~脚”。70后80后玩的“空城计”、“渡江猫ㄦ”、“跳岗(跳房子)”等,游戏过程都有“打~~脚”的环节。

再如广汉过去的儿童歌谣:“点脚点脚~~,脚朝连山。连山有位,金银宝贵。金灵哥,银灵哥,二只草鞋顶啵啰……” 活动场景,就是一群小孩排排坐,两只脚全部伸出来,由选出来的其中一个小孩,一个字一只脚的点着走,最后歌谣念完停在哪儿,哪个小孩就继续下一轮游戏。

广义的方言词汇是指一个方言实际使用的所有词汇。狭义的汉语方言词汇指方言中与普通话词汇存在语音、意义、语法等显着差异的部分词语,或普通话没有的字词。

今天就说一个地道四川方言的“???拜”字,普通话没有这个字,大多数输入法字库也不支持这个字的显示。

从查询的资料看,西南官话、赣语、湘语、平话土话等方言在使用这个字。

“???拜”,四川方言发音bāi,音同掰,释义为:跛。四川方言口语中通常不使用“跛”字,只用“???拜”字。

为了不影响浏览,下文多用“~”表示“???拜”字。有时为了突出,也用“???拜”表示。

一只脚短,行走不稳的人;或者暂时性受伤引发行走不稳的人,称“~子”。即普通话称的跛子。

清·嘉庆二十四年《安仁县志》卷四 《风土志·方 言》: “跛曰~子。”

光绪五年《定远厅志》卷五《地理志六·风 俗》: “跛足曰~子。”

杨恩寿《坦园日记》卷五《长沙日记》: “夜间招张~子来谈道情。~子……乃俗称跛者。”

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卷五《教育门·方言》: “足病曰~子。”

唐枢《蜀籁》卷四: “~子端公坐倒使法。”

亦叠言为“~~”。

民国二十一年《南溪县志》卷四《礼俗下·方言》: “~, 拜平声。俗谓一足短不良于行者曰~~。”

《南溪县志》这个解释,和笔者理解的“~”字意思完全一致。

有些方言着作,把“???拜”释义为“跛;瘸”,笔者觉得不对。“???拜”就是“跛”,没有“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