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古失守以后,曼德勒就显得极为重要,蒋安排新38师师长孙|立人担负守卫曼德勒的重任,孙有着辉煌的履历,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回国后直接被投入淞沪战场,接受过血肉磨坊般的考验,后来又参加武汉会战,立下赫赫战功。
大家可能看出来了,孙和黄埔军校没什么关系,新38师由税警总团改编而来,这是宋子文的看家部队,孙|立人是宋|子文的人,属于国民党中的英美派系,这些人有共同的特点,都拥有留学英美的背景,对西方那一套非常认同,同时飙一口流利的英文,和蒋介石的之乎者也格格不入。
这也就造成了,孙|立人在国内打的虽然很猛,但一直没什么太大的名声,道理很简单,又不是蒋|校长的学生,宣传你干啥?
不过凡事都会变化,当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以后,蒋|和美国人越走越近,这些有着英美留学背景的将领就显得分外有价值了,和美国合作的越紧密,孙|立人的地位就越高,当高到让蒋|觉得受到威胁以后,下场自然就很悲惨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此时正是孙师长被蒋|委以重任的时候,曼德勒靠近中国一边全是山区,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只要守住了曼德勒,那就进可攻退可守,因为曼德勒后面还有腊戌和密支那等据点可以防守,万一不行,远征军回国还是有保障的。蒋|制定的这个方案还是非常有可行性的,远征军此时还没有拿到美国援助的武器,虽然已经是国军的顶尖配置,但和日本人比起来还是不够看,人数不占优,武器又处于劣势,和日军在平原上展开决战陷入不太合适,利用山区地形,防守反击才是正道。
这个方案遭到史迪威的坚决反对,他认为蒋先生实在太保守了,国军应该勇猛出击,不要窝在曼德勒,要南下进攻同古,反攻仰光,将日本人赶下海去喂鱼!
蒋|被惊得目瞪口呆,英国人打仗不行,跑路飞快,之前承诺的交通工具和武器装备一样都没有兑现,远征军靠着两条腿在缅甸的崇山峻岭里艰难跋涉,关键缅甸人视中国军队为英国人的帮凶,异常敌视,昂山素季她爹组织游击队,到处袭击中国军队,破坏沿途道路和桥梁,给日军带路,远征军处境十分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远征军没有拔腿就退回国内已经很不错了,之所以留在曼德勒搞防守反击,首先是蒋|为了保住通往印度的物资通道,其次是为了履行盟友的义务,保护让人咬牙切齿的猪队友英国佬安全撤退。
远征军的艰难处境史迪威很清楚,他之所以如此冲动,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是基于美国人的利益,英美的全球策略都是先欧后亚,罗斯福希望中国军队把日本人死死的拖着亚洲战场,减轻美国人在太平洋上的压力,至于这个战场是在中国还是在东南亚,根本就无所谓,重点是中国军队能够消耗日本军队就行,至于中国军队的死伤,这不在罗斯福的考虑范围之内,反正中国人多,死一些也没关系。
其次是史迪威的个人理想,此人已经年近六旬,虽然从军一生,却未在战场上建立片功,作为军人,这是极大的遗憾,史迪威年龄虽大,但壮志凌云,希望借助中国军队实现他的个人理想。
这两种思想一旦结合起来,就决定了史迪威在缅甸战场上的作战思路,那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史迪威对英国的无耻行径十分鄙视,所以他重新安排了两支军队的任务,那就是中国军队负责正面进攻,英国军队负责侧翼保护。
面对史迪威的不同意见,一向强硬的蒋|不顾杜|聿明等将领的强烈反对,罕见的选择了退让,没办法,美国佬此刻是国府的金主爸爸,他哪里敢随便随便反对。
这次退让直接决定了远征军悲惨的命运。
史迪威对英国佬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指望英国佬保护侧翼,那还不如指望母猪上树。
自从日军进攻仰光开始,英国佬就被吓破了胆,一路向西北印度方向狂奔,戴安澜在同古血战十天,中国军人用生命为英国佬逃跑争取了时间,一部分英国佬借机跑了,可是还有一支烂泥巴扶不上墙的部队——英缅军第一师,可能是腿被吓软了,这支七千人的部队,居然被三千日本兵追上并且包围了起来,地点在仁安羌。
高傲的亚历山大中将不得不再次向中国军队喊救命,中国军队依然非常给力,负责防守曼德勒的孙|立人派出了一个团——一千多中国军人,去解救七千多人的英军部队。
一千多中国军人VS三千多日军,绝对不能力敌,只能智取,孙|立人亲临战场,团长刘放吾到第一线亲自侦察地形,慌张到极限的英国人要求中国军队立即进攻,被孙|立人果断拒绝,如果大白天的进攻,国军的虚实会被日本人看的一清二楚,到时候不但救不出英国人,还可能把自己给搭进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孙|立人决定凌晨进攻,趁着天色未明,打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他指挥部队虚虚实实,打的日本人真假难辨,战斗进行到下午3时的时候,三千日本人已经阵亡接近一半,以为碰到了国军大部队,吓得赶紧跑路。
这场战斗的确打得很漂亮,不过被称为大捷,显然还是夸张了一点,之所以在后世如此出名,关键在于被解救的人。
解救的除了七千英军官兵外,还有一个规模高达500人的英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队伍。这些人没有经历过战场,被日军围住以后,吓得精神都快失常了,这个时候孙|立人像神一样出现,将他们解救出来,何况这个神还飙一口流利的英语,态度和蔼可亲,这不是耶稣是什么?
传教士和记者就是信号发射塔,这些人获救以后,用激动的心和颤抖的手,描述了日本人的极度凶残和孙将军的极度英勇,仁安羌的事迹迅速传遍英伦三岛,扩散到世界各地,孙立人名声大振,后来罗斯福授予他“国会勋章”,英皇授予他“丰功勋章”,蒋|授予他“四等云麾勋章”。
当然中国人也
同古失守以后,曼德勒就显得极为重要,蒋安排新38师师长孙|立人担负守卫曼德勒的重任,孙有着辉煌的履历,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回国后直接被投入淞沪战场,接受过血肉磨坊般的考验,后来又参加武汉会战,立下赫赫战功。
大家可能看出来了,孙和黄埔军校没什么关系,新38师由税警总团改编而来,这是宋子文的看家部队,孙|立人是宋|子文的人,属于国民党中的英美派系,这些人有共同的特点,都拥有留学英美的背景,对西方那一套非常认同,同时飙一口流利的英文,和蒋介石的之乎者也格格不入。
这也就造成了,孙|立人在国内打的虽然很猛,但一直没什么太大的名声,道理很简单,又不是蒋|校长的学生,宣传你干啥?
不过凡事都会变化,当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以后,蒋|和美国人越走越近,这些有着英美留学背景的将领就显得分外有价值了,和美国合作的越紧密,孙|立人的地位就越高,当高到让蒋|觉得受到威胁以后,下场自然就很悲惨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此时正是孙师长被蒋|委以重任的时候,曼德勒靠近中国一边全是山区,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只要守住了曼德勒,那就进可攻退可守,因为曼德勒后面还有腊戌和密支那等据点可以防守,万一不行,远征军回国还是有保障的。蒋|制定的这个方案还是非常有可行性的,远征军此时还没有拿到美国援助的武器,虽然已经是国军的顶尖配置,但和日本人比起来还是不够看,人数不占优,武器又处于劣势,和日军在平原上展开决战陷入不太合适,利用山区地形,防守反击才是正道。
这个方案遭到史迪威的坚决反对,他认为蒋先生实在太保守了,国军应该勇猛出击,不要窝在曼德勒,要南下进攻同古,反攻仰光,将日本人赶下海去喂鱼!
蒋|被惊得目瞪口呆,英国人打仗不行,跑路飞快,之前承诺的交通工具和武器装备一样都没有兑现,远征军靠着两条腿在缅甸的崇山峻岭里艰难跋涉,关键缅甸人视中国军队为英国人的帮凶,异常敌视,昂山素季她爹组织游击队,到处袭击中国军队,破坏沿途道路和桥梁,给日军带路,远征军处境十分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远征军没有拔腿就退回国内已经很不错了,之所以留在曼德勒搞防守反击,首先是蒋|为了保住通往印度的物资通道,其次是为了履行盟友的义务,保护让人咬牙切齿的猪队友英国佬安全撤退。
远征军的艰难处境史迪威很清楚,他之所以如此冲动,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是基于美国人的利益,英美的全球策略都是先欧后亚,罗斯福希望中国军队把日本人死死的拖着亚洲战场,减轻美国人在太平洋上的压力,至于这个战场是在中国还是在东南亚,根本就无所谓,重点是中国军队能够消耗日本军队就行,至于中国军队的死伤,这不在罗斯福的考虑范围之内,反正中国人多,死一些也没关系。
其次是史迪威的个人理想,此人已经年近六旬,虽然从军一生,却未在战场上建立片功,作为军人,这是极大的遗憾,史迪威年龄虽大,但壮志凌云,希望借助中国军队实现他的个人理想。
这两种思想一旦结合起来,就决定了史迪威在缅甸战场上的作战思路,那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史迪威对英国的无耻行径十分鄙视,所以他重新安排了两支军队的任务,那就是中国军队负责正面进攻,英国军队负责侧翼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