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诗词对《周易哲学视角下的〈三国演义〉第 108 回解析》的描述:
(一)《〈三国演义〉第 108 回解析》
周易哲思蕴妙玄,三国百转史篇连。
丁奉雪战呈豪勇,孙峻谋施隐暗渊。
阳刚阴柔相映衬,变易平衡理自全。
祸福吉凶皆有定,时位恰当智无边。
(二)诠释:
这首诗以七律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了从周易哲学角度对《三国演义》第 108 回的解析,体现了其中的智慧与深意。
诗的首联“周易哲思蕴妙玄,三国百转史篇连”,指出《周易》的哲学思想蕴含着精妙深邃的道理,而《三国演义》的故事曲折多变,与历史篇章紧密相连。
颔联“丁奉雪战呈豪勇,孙峻谋施隐暗渊”,具体描述了丁奉在雪中奋战展现出的英勇,以及孙峻在席间施展阴谋的深沉。
颈联“阳刚阴柔相映衬,变易平衡理自全”,强调了阳刚与阴柔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及变易与平衡的道理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祸福吉凶皆有定,时位恰当智无边”,说明祸福吉凶都有其定数,而把握好时机和位置则展现出无尽的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三国演义》第 108 回的解析,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周易哲学的内涵和意义。
(三)《三国演义》第108回回目: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经典梗概:
司马师得知姜维取雍州,便引兵五万前来助战,却被姜维用武侯所传连弩法击退,司马师于乱军之中逃命回洛阳。之后司马懿病故,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申奏魏主曹芳,司马师被封为大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司马昭为骠骑上将军。
东吴孙权去世,诸葛恪立孙亮为帝。司马师听闻孙权已死,商议起兵伐吴,派王昶、胡遵、毋丘俭分三路进发,司马昭为大都督总领三路军马。
吴太傅诸葛恪派丁奉领三千水兵去东兴抗魏。当时正值严寒大雪,魏将胡遵与众将设席高会,对丁奉的三千人不以为意。丁奉令众军脱去衣甲,卸了头盔,只带短刀,趁魏兵不备,杀上岸去,魏兵措手不及,大败。司马昭、王昶、毋丘俭等听闻东兴兵败,也勒兵而退。
诸葛恪想乘胜进取中原,久攻新城不下。守将张特用缓兵之计,哄退吴兵后修补城池。诸葛恪大怒,催兵攻城却被城上乱箭射中。吴兵大败而归,诸葛恪托病不朝。孙峻与滕胤合谋,在吴主孙亮的支持下,于酒席间杀了诸葛恪,孙亮封孙峻为丞相、大将军,自此权柄归孙峻。
主要人物:
丁奉:东吴将领,有勇有谋,在东兴之战中,不畏严寒和敌众我寡的形势,带领士兵奋勇杀敌,立下战功。
孙峻:孙坚弟孙静曾孙,孙恭之子,在东吴后期掌握一定权力。他与滕胤合谋,杀害了专权的诸葛恪,后成为东吴的重要掌权者。
诸葛恪:东吴大臣,诸葛瑾之子。他在孙权死后掌握大权,前期有一定的功绩,但在后期变得刚愎自用,不听劝谏,最终被孙峻所杀。
司马昭:司马懿之孙,司马师之弟,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和权臣。在这一回中,他作为大都督总领三路伐吴军马,但因东兴之战的失败而退兵。
经典诗句:“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此诗是后人对孙权的评价,肯定了他作为东吴君主的成就和地位,称他是英雄,能让臣下忠心效力,统治江东二十四年,建立了一番大业。
经典典故:
丁奉雪中奋短兵:丁奉在大雪天带领士兵,轻装上阵,以短刀近战的方式突袭魏军,取得胜利。这一典故体现了丁奉的果敢和智谋,以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思想。
孙峻席间施密计:孙峻在酒席间设下埋伏,杀害了诸葛恪,夺取了东吴的大权。这一事件反映了东吴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
指导思想:
《三国演义》的整体指导思想倾向于“尊刘贬曹”,强调忠义、智谋、仁德等价值观。在第108回中也有所体现,例如丁奉的奋勇杀敌可视为一种忠义和勇敢的表现;而诸葛恪后期的专权和刚愎自用则是作者所不认可的。同时,这一回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以及权力更迭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暗示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是不可阻挡的。
二、《周易哲学视角下的〈三国演义〉第 108 回解析》
《三国演义》第 108 回“丁奉雪中奋短兵,孙峻席间施密计”,描绘了一段充满权谋与智勇的历史篇章。这一回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变幻,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深度解析这一回目,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奥秘与智慧。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观念贯穿始终。这与“丁奉雪中奋短兵,孙峻席间施密计”所展现的情节有着紧密的契合。丁奉在雪中奋短兵,不畏严寒与强敌,以勇猛和果敢展现出阳刚之美。而孙峻席间施密计,则体现了阴谋与策略,代表了阴柔之智。这种阴阳的交织与互动,正是周易哲学所强调的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丁奉,这位东吴的勇将,在大雪纷飞的战场上,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雪象征着寒冷、艰难和困境,而丁奉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挺身而出,奋勇杀敌。这体现了他内心的阳刚之气和不屈的精神。在周易哲学中,阳代表着主动、进取、光明和力量。丁奉的行为正是阳的体现,他以自己的力量打破了困境,为东吴赢得了孙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