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改革开放:开启新征程,铸就新辉煌(1 / 2)

引言:改革开放的历史回响

时光回溯到1978年,中国正处于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彼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声春雷,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中国这艘巨轮指明了新的航向。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它不仅仅是对经济体制的变革,更是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刻变革。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推动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40多年后的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更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回顾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总结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坚定信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一)改革开放的起步与探索(1978 - 1992年)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举措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特区以优惠的政策、灵活的管理体制,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利用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河。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为国际化大都市,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

在这一时期,中国还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探索。如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逐步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有效形式;价格改革也迈出重要步伐,逐步放开部分商品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探索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质疑和困难,但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

(二)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 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犹如春风化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注入了强大动力。谈话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同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在多个领域展开全面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实行分税制,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推动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和部分内陆市县,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开放的深化与科学发展(2002 - 2012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重要的外资流入国。

这一时期,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经济领域,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取消农业税,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社会领域,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高校扩招政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培训,扩大就业规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加强节能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的出台和环保措施的实施,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与全面深化改革(2012年至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和路线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在经济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在政治领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文化领域,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在生态文明领域,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0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约 119 倍,年均增长率超过9%。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变为工业和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了近60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满足基本温饱到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住房、汽车、旅游、文化娱乐等消费成为新热点。

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在科技领域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5G通信、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

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高,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亿元,占GDP比重为2.54%。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均预期寿命从1978年的67.8岁提高到2023年的78.3岁。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体人民,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国际影响力显着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广泛响应,截至2024年,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反恐、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小主,

三、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始终把握着正确的方向,制定科学的政策,引领改革不断深入。党的坚强领导确保了改革开放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稳步推进。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中国才能在改革开放中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无论是农村改革提高农民收入,还是城市改革改善市民生活,或是社会领域改革解决民生难题,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使得改革开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成为推动改革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探索创新。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国能够根据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同时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特点,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引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前进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