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读书(2 / 2)

或许说,不是自己打来的天下,终究是做不到四海臣服这一点,秦皇汉武,唐宗明祖的含金量还在不断的提高。

当然了,这些和他纪晓又有什么关系。

此时此刻的他,只不过是一个悠悠哉哉,上学的上学郎罢了。

毕竟是立世五十余年的老伯爵府,昌平伯府也是有族学的,纪氏不是什么大族,同样发根于农村,而农村娃的特点,就是人多。

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整个纪氏差不多的所有男人都在军中,故而,对于他们下一代的思想影响就是:长大就进军队效力,读书,只不过是儿时的玩物罢了。

整个纪氏族学很大,其中的子弟大概是有一百多号人,这还只是未达十六岁之前的少年,其他的成年子弟,那就更多了。

一百多个学生,只有两位教书先生,可想而知,整个纪府对于教育是有多么不重视。

“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王曰……”

老老实实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纪晓拿起书就开始背诵起了经义,古代的科举发展到了今天,制度与内容都已经是相当完善。

八股文,成为了真正的主流。

写一篇八股文可不容易,既要熟读经义,又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格式内容,契合时政,更要符合上意。

读书发展到了今天,整个大周境内,但凡是有点意识的人都会读书,不论贫穷贵贱,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而科举是一次全民性的人才筛选,一位科举状元的含金量几乎是高考状元的十倍。

而穿越回了古代,想要快速的出人头地的最好办法也是科举。

状元什么的,他纪晓当然着实不用想了。

但,若是取得了一个进士,不论是对于昌平伯府而言,或是对自己,都是有极大的意义。

纪晓早就分析过自己,对于时政,他相信来自未来,接触过网络时代爆炸性信息输出量的他,对于时政的敏感度,绝对不容小觑。

而揣摩上意,这种就纯靠运气。

剩下的就是经义和写作两大古代难点,需要他依靠着自身的不断学习,去掌握突破。

经义这种东西,说白了,就是经书的义理,也就是对于儒家经典解释与注解,按理说,这种东西是有标准答案的,但……孔子他老人家都过世了一千多年,经义又发展了这么多年,各家都有各家的说法,谁能说那家的说法就是标准答案喽!

就像“朝闻道,而夕死矣”这句,你可以注解为:早上得知真理,当晚死去也未尝不可;但同样的,要说孔子是个山东人,脾气暴躁一点也很正常,故而说不定他这句的本意就是:早上得知去你家的路,晚上你就可以去死了。

同样的一句文言文,根据不同的场景可以幻化出无数的说法,只要你脑洞够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也是古代的当朝者,为什么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