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分封结束,各侯国并立且不断发展壮大,彼此间的劳动分工也开始初步显现。部分侯国平原狭小,且集中了更多工匠,因此石器、木器、玉器、陶器等工业制造较为发达;部分拥有更多平原的侯国,则专注于农牧业,有的开垦更多的农田,大力种植国王说的两种“宝贝”作物——虽然到现在一口没吃上;有的则以畜牧业为主,保留了大量草甸、草原,饲养牛、羊、马等国家亟需的牲畜;有的郡、国拥有大片森林,一时间无法或者不想全部砍伐的,则依然保留了狩猎采集这个“支柱产业”,提供各种野生动物制品和水果。最特殊的便是远离大陆的海国,以一诸侯国之力承担了整个尼国几乎全部的铜矿业和造船业,其他行业基本放弃发展,转而利用贸易,用铜器和船只同其他国家交换食物和工业品。
由于社会分工开始出现,各侯国、各郡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频繁,暴露出困扰现阶段尼国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道路运输。
此前,各国间的运输主要依靠内河航运。欧洲大陆水网密布,我们现在虽局促于伊比利亚半岛一隅,但西班牙地区能够利用的河流依然众多。此前,海国向大陆诸国提供了一大批内河船只后,各国已经开始尝试采用简单的河流运输物资了。不得不说,比由牲畜驼行运输成本降低了不少。
很快,靠近河流的地区人口开始聚集,而远离河流则有诸多不便——即便是后世华夏各王朝大力整修“官道”,陆路运输的成本仍是水路运输的十倍,更遑论当下的陆地林木丛生、草场茂密、蚊虫野兽众多,别说人进去容易迷路,连传递消息的骑兵队有时完全就是在齐腰的草丛里勉强趟出一条路,只有森林、草甸边沿和靠近河流的低地,才能勉强用马、牛等牲畜进行长距离运输——就像我当年的东行,以及各盟西进、南迁时那样,只能挑路况相对好一些的地方慢慢走。
久而久之,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繁荣,陆地内部荒芜的弊端便会显现,这既无法将各地资源利用到最佳,也不利于全国一盘棋的发展。因此,修筑“尼驰道”、“尼直道”和各类官道的工程需要加紧上马了——重要性还要排在修筑新城特别是新尼都之前,毕竟目前国家不会遭受进攻,现有木头城的数量也够用了。修筑道路网之后,陆路运输将成为水路运输的有力补充,各侯国的分工将进一步分化——大规模生产的前提便是分工的不断细化。
早在分封侯国之前,各个城周围的道路整修工作便由城主组织城内外居民自发开始了。一般来说,先铺设城中的泥土道路,供市民行走,然后道路经过城门向外不断延伸,并将城外重要的村落、据点一一连接起来,使城中生产的工业品、器具和乡村的食物能够进行有效运输和交换。每当特定日子,城外的居民便会牵牛赶羊,踏着城周边的道路进入城内制定的市场区域交换,并带走他们需要的物资。
不过,这些道路辐射地方很窄,且早期的泥土路过于简陋,时常会杂草丛生,甚至长出树来,迫使商队绕行。久而久之,各城都任命了专门的“道路维护官”组建“养路队”,定期将道路上的杂草、石头清理干净,方便人畜通行。
各城周边的“县道”自然怎么方便怎么来,但是延绵全境的“省道”和“国道”——即官道和驰道、直道可不能派人天天盯着拔草,那得占用多少人啊!好在,前世华夏的暴秦早就为我们打下了范本,即修筑不生草木的道路,一劳几十年逸地解决问题。
首先,道路不能处于低洼地,要比两旁略高出一点,防止下雨天积水。且道路两边最好栽有行道树,减少牲畜、野兽通过破坏路面。
其次,道路的选材很重要。当年秦人筑路时,开始居然采用火烤泥土的方法,将其中的草籽和虫卵杀死,这无疑是效率极低的,也使得秦直道、秦驰道的修筑同阿房宫、皇陵、长城一样,位列秦朝几大消耗之一——技术过于落后、效率太过低下,致使民力消耗在太多的无用功上,最终闹得天下汹汹。后来,大家发现,在道路泥土中加入石灰、盐等物,便能有效防止植物生长——即主动将路基“盐碱化”,以得到可以使用数十年、上百年的路。
道路规划很快便做出来了,严青眼和首宝柱俩人从军事、经济发展两个角度一合计,便大致勾勒出当下国家急需的道路网。
首先是“直道”,沿大神山南麓一线修筑,使大神山八陉可以遥相呼应,驻防部队可通过此道快速调遣、互相增援,既大大提高了向北防御的能力,又使更多的部队能够被抽调,派往其他方向执行任务……嗯,过一阵子我有大用。
其次是“驰道”,自元城向南,经过雁湖一线达到象山中部,南北纵穿我们目前的领土,将来还可以越过象山,向南连通新的领土,直达大海边上,成为尼国的南北大动脉。
最后是官道,根据需求可修筑多条,由驰道向东、西两方向绵延开来,随着物流需要还可以不断增修。
说干就干!道路规划发至地方后,各国、各郡迅速按照中央要求挤出宝贵的人力,开始砍伐新道路沿线的树木,焚烧草甸,清理巨石,并大量煮盐、烧制石灰以待。为防止暴秦之乱重演,我下令所有道路修筑期为5年,不急于一时之功——好几百公里的道路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心里已经打谱,5年后没修完我也不打算催,想想历史课本上陈胜吴广那张图片就后脊梁发凉)。且全国筑路之民不得超过3000人,包括烧制石灰和采盐的工人在内——在总人口还不超过8万之时,拿出3000人修路属实奢侈,不过按照我们的计算,不会对国家造成太大的负担,且这3000人筑路队中,许多是自停工的筑城队直接调拨过来的,并不占用新的人力。这个徭役征发比例,相当于秦朝拿出80万人修建道路,估计秦始皇和秦二世看了肯定会眼红,哦对,这父子俩几万年后才出生。
此后几年,尼国的道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铺开来,配合水路运输,缓缓地构建了全国的物流运输网络,并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发明创造和制度变革——如车辆等,成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此处按下不表。
新尼都的选址工作也已经进行完毕,就在离元城不远的地方,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夹杂着些许河流,可以有效兼顾生产、生活、发展和防御。不过,时值冬日将至,整个国家几乎所有的人力或在筑路,或在备荒渡冬,或在整修刚刚收获的农田以备春耕,根本没有多余人手修筑新城——预计需要5000人忙活一整年才能筑成的包砖土城,只能委屈尼国的大王继续暂居元城了。
唉,什么叫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
站在元城城墙上的我如是想。
每到秋末冬初,全国的人力便会急剧紧张,所有的人都在满负荷工作,即使在新颁布的“劳动分配法”的激励下,也几乎压榨不出多余的人力了。我和首宝柱相对无言,心里对人口的渴望又加深了一层。
随着分封结束,各侯国并立且不断发展壮大,彼此间的劳动分工也开始初步显现。部分侯国平原狭小,且集中了更多工匠,因此石器、木器、玉器、陶器等工业制造较为发达;部分拥有更多平原的侯国,则专注于农牧业,有的开垦更多的农田,大力种植国王说的两种“宝贝”作物——虽然到现在一口没吃上;有的则以畜牧业为主,保留了大量草甸、草原,饲养牛、羊、马等国家亟需的牲畜;有的郡、国拥有大片森林,一时间无法或者不想全部砍伐的,则依然保留了狩猎采集这个“支柱产业”,提供各种野生动物制品和水果。最特殊的便是远离大陆的海国,以一诸侯国之力承担了整个尼国几乎全部的铜矿业和造船业,其他行业基本放弃发展,转而利用贸易,用铜器和船只同其他国家交换食物和工业品。
由于社会分工开始出现,各侯国、各郡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频繁,暴露出困扰现阶段尼国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道路运输。
此前,各国间的运输主要依靠内河航运。欧洲大陆水网密布,我们现在虽局促于伊比利亚半岛一隅,但西班牙地区能够利用的河流依然众多。此前,海国向大陆诸国提供了一大批内河船只后,各国已经开始尝试采用简单的河流运输物资了。不得不说,比由牲畜驼行运输成本降低了不少。
很快,靠近河流的地区人口开始聚集,而远离河流则有诸多不便——即便是后世华夏各王朝大力整修“官道”,陆路运输的成本仍是水路运输的十倍,更遑论当下的陆地林木丛生、草场茂密、蚊虫野兽众多,别说人进去容易迷路,连传递消息的骑兵队有时完全就是在齐腰的草丛里勉强趟出一条路,只有森林、草甸边沿和靠近河流的低地,才能勉强用马、牛等牲畜进行长距离运输——就像我当年的东行,以及各盟西进、南迁时那样,只能挑路况相对好一些的地方慢慢走。
久而久之,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繁荣,陆地内部荒芜的弊端便会显现,这既无法将各地资源利用到最佳,也不利于全国一盘棋的发展。因此,修筑“尼驰道”、“尼直道”和各类官道的工程需要加紧上马了——重要性还要排在修筑新城特别是新尼都之前,毕竟目前国家不会遭受进攻,现有木头城的数量也够用了。修筑道路网之后,陆路运输将成为水路运输的有力补充,各侯国的分工将进一步分化——大规模生产的前提便是分工的不断细化。
早在分封侯国之前,各个城周围的道路整修工作便由城主组织城内外居民自发开始了。一般来说,先铺设城中的泥土道路,供市民行走,然后道路经过城门向外不断延伸,并将城外重要的村落、据点一一连接起来,使城中生产的工业品、器具和乡村的食物能够进行有效运输和交换。每当特定日子,城外的居民便会牵牛赶羊,踏着城周边的道路进入城内制定的市场区域交换,并带走他们需要的物资。
不过,这些道路辐射地方很窄,且早期的泥土路过于简陋,时常会杂草丛生,甚至长出树来,迫使商队绕行。久而久之,各城都任命了专门的“道路维护官”组建“养路队”,定期将道路上的杂草、石头清理干净,方便人畜通行。
各城周边的“县道”自然怎么方便怎么来,但是延绵全境的“省道”和“国道”——即官道和驰道、直道可不能派人天天盯着拔草,那得占用多少人啊!好在,前世华夏的暴秦早就为我们打下了范本,即修筑不生草木的道路,一劳几十年逸地解决问题。
首先,道路不能处于低洼地,要比两旁略高出一点,防止下雨天积水。且道路两边最好栽有行道树,减少牲畜、野兽通过破坏路面。
其次,道路的选材很重要。当年秦人筑路时,开始居然采用火烤泥土的方法,将其中的草籽和虫卵杀死,这无疑是效率极低的,也使得秦直道、秦驰道的修筑同阿房宫、皇陵、长城一样,位列秦朝几大消耗之一——技术过于落后、效率太过低下,致使民力消耗在太多的无用功上,最终闹得天下汹汹。后来,大家发现,在道路泥土中加入石灰、盐等物,便能有效防止植物生长——即主动将路基“盐碱化”,以得到可以使用数十年、上百年的路。
道路规划很快便做出来了,严青眼和首宝柱俩人从军事、经济发展两个角度一合计,便大致勾勒出当下国家急需的道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