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轩辕黄帝纪(2 / 2)

林缘羽若有所悟,继续问道:“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呢?”

轩辕黄帝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要像天地一样包容万物,不偏不倚,对待每一个人都要公平公正。其次,要去除私心杂念,不因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最后,要有所作为,以实际行动去实践这些道德准则,为百姓谋福祉,为天下谋太平。”

林缘羽听后,深感敬佩:“陛下所言极是,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统治者的期许。我明白了,‘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追求。”

轩辕黄帝微笑着点头:“正是如此。一个人若能真正做到‘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那么他就能成为天地间真正的君子,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缘羽感慨道:“陛下不愧是华夏的圣君,您的德行和智慧真是令人钦佩。我也要向您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德行兼备的人。”

轩辕黄帝鼓励道:“好,年轻人有志气。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只要坚持不懈地修身养性,去除私欲,你一定能够达到‘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的境界。”

林缘羽对轩辕黄帝的孙子颛顼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问道:“陛下,我对您的孙子颛顼感到好奇,您能告诉我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轩辕黄帝微笑着回答:“颛顼,他是我的孙子,也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他继承了我的血脉,也继承了我的志向和理想。据《史记》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他生于若水,因辅佐少昊有功,封于高阳。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

林缘羽继续问道:“那么,颛顼在位时有哪些政绩呢?”

轩辕黄帝点头表示赞许林缘羽的好学,接着说:“颛顼在位时,他严格遵循我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他以帝丘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句龙为土正。他治理国家时,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他的德行和智慧,使得天下万物都归顺于他,他的统治下,国家达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林缘羽听后,感慨地说:“原来颛顼也是一位如此伟大的君主,他的成就和德行真是令人敬佩。”

轩辕黄帝微笑着说:“是的,颛顼不仅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也是一位智者和仁者。他的统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林缘羽好奇地向轩辕黄帝问道:“陛下,我听闻帝喾也是五帝之一,您如何看待他呢?”

轩辕黄帝沉思片刻,缓缓回答:“帝喾,他是我的曾孙,也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自幼聪明好学,德行高尚,十五岁时便被我的孙子颛顼选为助手,因有功被封于辛。他即位后,以木德为帝,以亳为都城,明察秋毫,顺从民意,为百姓着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帝喾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诚服的帝王。”

林缘羽继续问道:“那么,帝喾在位时有哪些政绩呢?”

轩辕黄帝点头表示赞许林缘羽的好学,接着说:“帝喾在位时,他订立节气,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深受百姓爱戴。他迁都于亳,民生上使得人民免于洪水之患,政治上便于彻底解决不安分的共工氏余部。他的治国方略是博爱于人,让民获利,强调以诚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喾在人民群众中尤以诚信而着称,他的治世可谓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

轩辕黄帝微笑着对林缘羽说:“唐尧、虞舜、夏禹,他们都是华夏历史上的圣君,每一位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贡献。”

林缘羽好奇地问道:“陛下,您能详细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轩辕黄帝点头,开始讲述:

“唐尧,他是帝喾的儿子,名叫放勋。尧帝以仁德着称,他治理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他设立了谏言之鼓,让百姓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又立了诽谤之木,让百姓可以批评朝政。尧帝晚年,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了德才兼备的虞舜作为继承人,这就是‘禅让’制度的开始。”

林缘羽听得入神,接着问:“那么虞舜呢?他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小主,

轩辕黄帝继续说:“虞舜,名叫重华,他以孝道着称。尽管他的父母和弟弟多次想要害他,但他始终以德报怨,最终感动了天帝。尧帝见他德行出众,便将帝位禅让给了他。舜帝在位时,他巡狩四方,考察民情,任用贤能,如大禹治水,皋陶制刑,使得天下大治。”

林缘羽点头表示理解,又问:“夏禹的故事我也有所耳闻,他是如何成为夏朝的开国君主的呢?”

轩辕黄帝回答:“夏禹,名叫文命,是鲧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地将洪水引入大海,解救了百姓。舜帝见他功绩卓着,便将帝位禅让给了他。禹帝即位后,他划分天下为九州,铸造九鼎,象征国家的统一和权威。禹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夏朝由此开始。”

林缘羽感慨地说:“这些故事真是太感人了,唐尧、虞舜、夏禹都是以德治国的典范,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轩辕黄帝微笑着说:“正是如此,他们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了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

轩辕黄帝对林缘羽说:

“谯周、应劭、宋均都是历史上的着名学者,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有所成就。

谯周,字允南,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学者、儒学家、史学家。他幼年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成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谯周在蜀汉任官时期,一向以反对北伐战略而闻名,见姜维多次北伐而虚耗蜀汉国力,因而不满,着《仇国论》力陈北伐之失。

应劭,字仲瑗,是东汉末年的学者、史学家。他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