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常扬鼎新(1 / 2)

临近年底,热闹的浦安城中却是飘荡着不安的情绪。

鸿泽眼道:“随着至公教覆亡,该不该将至公教的土地充公?”

崔寔博的崔家是常扬最大的地主,在西部三郡中有十多万亩土地,大多数记名在至公教下来躲避税收,听闻公上所言,心中大惊,赶紧言道:“公上,事缓则圆,事急则变,至公教的土地问题要解决,但不要着急解决,可以分批次,分地域,分步骤的解决,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解决。”

公广接予一直被公孟家一再打压,没有多少田地,加上刚刚上任,急于表现,知道崔家底细,便驳斥道:“大国丞,变法革新,迫在眉睫,很多田主,有家无国,将土地寄存在至公教名下,来逃避赋税,常扬人口越来越多,田地愈来愈广,赋税却是年年减少。常扬赋税鼎盛之时,是三十多年前,每年赋税七百万石,到了今日,只有四百万石,为何?还是不是国有贪狼硕鼠蠹虫,至公教便是最大的贪狼,下面的跟着无数的硕鼠蠹虫,如此一来,常扬能不暗弱?”

程文约点头道:“国尉所言不错,怀平公时,常扬有田六千万亩,收税六百万石,此后赋税年年下跌,现在实有耕田近七千万亩,赋税却只有四百万石,三百万石赋税不知所踪。本该六百万人的赋税,压到四百万人头上,苦了纳税的百姓,若是轻飘飘的放过逃税的奸猾之徒,如何向那些守法的百姓交代?臣认为要没收至公教土地,也要没收其下逃税的土地,这样一来,可有益于国,无害于人。”

北野兴治揣度出公上心思,附和道:“大司士所言,也是臣下想说的,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才能让奸伪无所容,如不惩恶,怎可扬善?”

公广接予言道:“将这些土地夺名,收入国府,征田泽之税,佐百姓之急,备公府乏绝,足军旅之费,加上少府的盐铁专营,可以不加赋百姓而国足用,地尽其利而民不苦,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如此一来,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于国大善。”

崔寔博却不同意,“公上,很多小民为了避税,将田地寄存在至公教名下,若是我们公府夺来,虽然得利,却积累民怨,虽然地广,却构筑祸患。”

陈昭玄面色凝重的言道:“何为国?土地、人口、公府是也!但凡国家,就是土地为骨,百姓为肉,公府为心,近百年来,至公教的权势日益强大,骄奢淫逸,压榨民众,在各郡县培养豪强,依为爪牙,积聚实力,对抗官府,将公府尊严威信踩于脚下,所以,我们此次必须要彻底的铲除至公教的影响。”

见众人点头称是,陈昭玄继续道:“想要铲除豪强,必须要釜底抽薪,这就要貌阅、定籍、编户、量地,均田,从豪强手中把人口收归,置于公府控制之下。常扬立国三百年,每隔十年重新编户已成惯例,可近百年来,编户齐民已经崩坏,我为舍人时,常见到有志之士给公府上书,要求公府效仿北地,大索全国,设立板籍鱼鳞册,来核点户籍,清查土地,才能合理赋税,民富而国强。”

程文约无奈的叹息道:“我也曾给先公建言数次,奈何苦无良策。老臣见过各种匪夷所思之事,譬如在老水郡厹犹县,因在老水之畔,兵燹频起,多驻扎大军,由于常扬规定未婚只缴半租,在厹犹县户籍上竟不见有妻室登录,无家室,自然也不会再有编民之举;在朱方郡延陵县,陆姓豪强大族,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人数多达令人瞠目结舌的数万,此番种种,赋税锐减,细究起来,厹犹县本是大军驻屯,征战之地,住者多为军籍,事务多归帅府管辖,县衙无权干涉,为了稳定此地局势,对抗东元强大的老水大营,也不能对他们太过苛刻;豪强陆解,在延陵县垦殖,属于前沿,陆家浮民虽是民户,属无贯之人,有可充大军,不给好处,怎么会在荒蛮之地扎根,怎能替公府抵挡敃越滋扰,所以公府的事情,都是这种看似合理,实则无奈的举措中,将法令威严消耗殆尽。”

崔寔博频频点头,“大司士说的有道理,其实各地都有各自实情,常扬人口是南稀北密,北方更是东疏西密,人口分布不均,宽乡狭乡交错,若是贸然鼎新,虽然公府有志于此,官府课税,虽有定分,只怕官清如水,吏滑如油,勾结豪强,玩弄手法,损人自肥,到头来,怕会激起民愤,引起事变,现在常扬刚刚稳定,还是大局为重,不要着急鼎新,公府当前更重要的是对付至公教。”

见到事情如此麻烦,北野兴治也有些怯生生的言道:“公上,就怕郡县衙役中的吏员文书肆情,出没文帐,营私舞弊,难以推校啊!”

见到几位国丞的诉说,让鸿泽鼎新的信心动摇,陈昭玄不紧不慢的拿出份文书,朗声读道:“常扬百年,经五世六公,公室羸弱,至公肆厥,教宗傲狠,加之暴官慢吏,赋重役勤,人不堪其命,民不胜其扰,只得多依附大宗豪室,以求存活。于是禁网堕紊,法条乱更,奸伪尤滋。针此流冗之病,凡民间课输,皆籍其数,使郡县长吏不得以走弄出没,奸回漂白,宜严密输籍之法。”

见众人听得认真,陈昭玄继续道:“输籍之法若行,必然豪强官僚勾结,营私舞弊,由此,宜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民,被豪强收大半之赋;公府先敷其信,后行其令,编浮民,奉公上,蒙轻减之征,设轻税之法,浮民悉自归于编户,公府怀惠,使得奸无所容,资储康阜,常扬之盛,实由于斯。”

陈昭玄将文书交予鸿泽,“这是李德绍上书建言,真知灼见,尤为深刻,可谓谋大望远,更将常扬时局剖析的入木三分,臣觉得很有道理。”

鸿泽虽说是粗览,可是在感兴趣的条陈上,也都仔细看过,李德绍的上书有万言之多,众人就将上书分开来,一同看了起来。

见到众人看的认真,黄忠公就招呼小黄门给众位大人上茶。

鸿泽将上书放下,看着陈昭玄,下定了决心,“明日带李德绍来趟公府。”

临近年底,热闹的浦安城中却是飘荡着不安的情绪。

鸿泽眼道:“随着至公教覆亡,该不该将至公教的土地充公?”

崔寔博的崔家是常扬最大的地主,在西部三郡中有十多万亩土地,大多数记名在至公教下来躲避税收,听闻公上所言,心中大惊,赶紧言道:“公上,事缓则圆,事急则变,至公教的土地问题要解决,但不要着急解决,可以分批次,分地域,分步骤的解决,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解决。”

公广接予一直被公孟家一再打压,没有多少田地,加上刚刚上任,急于表现,知道崔家底细,便驳斥道:“大国丞,变法革新,迫在眉睫,很多田主,有家无国,将土地寄存在至公教名下,来逃避赋税,常扬人口越来越多,田地愈来愈广,赋税却是年年减少。常扬赋税鼎盛之时,是三十多年前,每年赋税七百万石,到了今日,只有四百万石,为何?还是不是国有贪狼硕鼠蠹虫,至公教便是最大的贪狼,下面的跟着无数的硕鼠蠹虫,如此一来,常扬能不暗弱?”

程文约点头道:“国尉所言不错,怀平公时,常扬有田六千万亩,收税六百万石,此后赋税年年下跌,现在实有耕田近七千万亩,赋税却只有四百万石,三百万石赋税不知所踪。本该六百万人的赋税,压到四百万人头上,苦了纳税的百姓,若是轻飘飘的放过逃税的奸猾之徒,如何向那些守法的百姓交代?臣认为要没收至公教土地,也要没收其下逃税的土地,这样一来,可有益于国,无害于人。”

北野兴治揣度出公上心思,附和道:“大司士所言,也是臣下想说的,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才能让奸伪无所容,如不惩恶,怎可扬善?”

公广接予言道:“将这些土地夺名,收入国府,征田泽之税,佐百姓之急,备公府乏绝,足军旅之费,加上少府的盐铁专营,可以不加赋百姓而国足用,地尽其利而民不苦,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如此一来,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于国大善。”

崔寔博却不同意,“公上,很多小民为了避税,将田地寄存在至公教名下,若是我们公府夺来,虽然得利,却积累民怨,虽然地广,却构筑祸患。”

陈昭玄面色凝重的言道:“何为国?土地、人口、公府是也!但凡国家,就是土地为骨,百姓为肉,公府为心,近百年来,至公教的权势日益强大,骄奢淫逸,压榨民众,在各郡县培养豪强,依为爪牙,积聚实力,对抗官府,将公府尊严威信踩于脚下,所以,我们此次必须要彻底的铲除至公教的影响。”

见众人点头称是,陈昭玄继续道:“想要铲除豪强,必须要釜底抽薪,这就要貌阅、定籍、编户、量地,均田,从豪强手中把人口收归,置于公府控制之下。常扬立国三百年,每隔十年重新编户已成惯例,可近百年来,编户齐民已经崩坏,我为舍人时,常见到有志之士给公府上书,要求公府效仿北地,大索全国,设立板籍鱼鳞册,来核点户籍,清查土地,才能合理赋税,民富而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