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陇西行(2 / 2)

这位局长叹了口气,说道:“多你俩不多,少你俩不少。又不是让你们上班时间去。不是有不少从其他部门转过来的人吗?”

“嗐,那些人就是冲着能借着我们单位的便利,去灵源之地修炼才来的。他们哪是来干活的,分明就是来蹭修炼机会的。” 副手抱怨道。

“行啦,你们翅膀都硬了。” 局长佯装嗔怒。

“嘿,局长,我们这不是怕这些混日子的人把局里的工作搞砸嘛。” 副手解释道。

“反正我是局长的司机,局长不下班,我就跟着加班。” 司机说道。

“行吧,那咱们就一起再加把劲,把咱们县的文化工作干得更出色!” 局长鼓舞道。

“局长,我就怕有人眼热您的位置,名义上给您提干,实际把您从这个位置换下去。”

局长拍了拍小李的肩膀,“放心吧,只要我不想走,就不会离开这个岗位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我们既会遇到黑暗,也会遇到光明。”

“就像是现在,诞生的我们华夏守护之灵会从道德上面对我们的言行加一约束!”

“哈哈,你从哪听说的。”

“从修行者口中啊!”

“你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为什么会呢,我们的华夏守护之灵有没有强制我们做道德圣人,他只是在引导我们走向一个美好的世界!做与不做都是我们的自由,可都跟着做的人多了,世界的天秤就会向美好的一方倾斜!”

“原来不知不觉,你也长大了啊!”

... ...

夏先衍在听了文旅局局长的汇报后,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道观与寺庙中,信仰之力凝聚在神像上所诞生的灵。他暗自猜想,这里的情况是否与之类似呢?

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华夏先民对土地神(“社”)和火神的虔诚崇拜。在古代社会,“社” 祭仪和驱魅纳祥的 “傩” 仪是社火的核心组成部分。

那时,人们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些庄重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

随着时光的流转,社火不断演变发展,逐渐融合了音乐、表演、器乐、杂技、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一种极具群众性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活动,深深扎根于民间,代代相传。

而这里陇西所出现的会不会就是这样的一种灵。因信仰凝聚的灵,也在给提供信仰的人给予反馈。

到了陇西李家龙宫后夏先衍并没有去这座灵源之地调查,而是让这位

陇西的社火形式丰富多样,融合了传统艺术与文化内涵,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马社火在陇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陇州社火中最具特色的社火形式之一。它起源于汉代的“马戏”和“戏马”艺术,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社火表演形式。

马社火是骑骡座马的社火,马背骑有社火角色,每个角色装有头盔、衣着、脸饰、道具等齐全精悍的巧妙装饰。这种社火给人一种驱妖迎春、赛福比美和打仗行军的威武神奇的感觉。

背社火是陇县独有的一种社火形式,表演时由一身体强壮的小火化装成故事人事,将背架绑于肩,让十岁左右的儿童扮成同一故事中的人物立于所背芯子之上,形成一组背社火。

背社火的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故事,通过生动的表演形式,向观众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体验。

高芯社火是用钢筋做成高达数米的转动或固定铁芯等造型支架,铁芯上由儿童装扮角色,凌空表演。

高芯社火源于唐宋时期,早在宋元时期已经兴起。它融合了杂技、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是陇西社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车社火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故事情节进行设计和编排。演员在车上进行各种表演,如舞蹈、戏曲、杂技等,同时车辆本身也可以作为表演的一部分,通过装饰和造型来展现特定的主题和氛围。

车社火的表演内容通常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剧目等,通过生动的表演形式向观众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体验。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社火形式外,陇西地区还有高跷社火、跷板社火、舞狮舞龙、秧歌、竹马旱船、刀舞棍舞、武术表演、腰鼓舞等多种社火形式。

夏先衍看完社火的介绍资料后,有了判断,没有神像作为参考,只能请华夏守护之灵前辈来帮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