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京城一直阴雨连绵,终于这日天空放晴。
灿烂的阳光扫去了人们心头的阴霾,大街小巷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
初秋季节的都城无疑是美丽的,树叶慢慢变黄变红,给夏日单薄的绿色添了鲜艳的色彩。
这日燕文帝下了两道赐婚圣旨。
一道是兵部尚书王国忠之女王嫣然,赐楚王司马皓为王妃。
文武百官听到这桩赐婚,意外之余也没有太大反应。毕竟王家在此次勤王平乱中有大功,册封王家女儿为一个亲王妃也是对功臣的一种变相嘉奖,况且听说这王家三姑娘早就任职于东宫少年卫队,与楚王朝夕相处,两人日久生情也是有可能的事。是以对这桩婚事各位朝臣随即便理解了。
大家惊讶的是第二道圣旨:燕国显武将军叶昭,赐大都督慕辰为妻。
内侍宣读这道圣旨话音未落,大家的眼光都不约而同地看向大都督,随之开始私语起来。
“天呐,真没想到大都督要成亲了,这棵千年铁树要开花了呀!”
“可不是嘛,还娶的是林太傅的外孙女,大燕的第一女将军!”
“大都督是自愿的吗?听说这叶姑娘与嘉敏公主关系很是亲厚,会不会是她看上了大都督,所以就请嘉敏公主帮着牵线搭桥,弄出了这赐婚?”
“也有这个可能!朝中多少双眼睛都盯着大都督,但是大都督只不开口,不知伤了多少女子的心呐,也许这个叶姑娘也看上大都督,请帝后赐婚,大都督没办法才答应下来。”
“怎么可能?大都督岂是那受胁迫的人?他心里肯定是愿意的。你看他的脸,虽然还是不苟言笑,但眼里分明少了许多以前的冰冷。这不是心里很开心么?”
“哎不是,这叶二姑娘曾经发过誓不过十八不嫁么?这样大都督还怎么成亲?”
“哎呀这有什么难的,可以先定下亲事,等过了十八再娶进门不就得了?”
“哈哈,那大都督岂不是还要苦等一年?”
“哈哈,这下可有热闹看了。以前朝贺大会上,卫国公说他家要排第一,先向叶家去提亲,现在亲还没提,叶姑娘已被赐婚了。你们看卫国公的脸,是不是很难看?”
果然卫国公站在一旁,满脸的不愉。本来高高兴兴地上朝来,谁想到听到这么一道赐婚圣旨,真是糟心。回家怎么跟夫人交待?
有好事者,凑上前对卫国公笑道:“国公爷,你们家这出手是不是太慢了,居然让大都督抢了先。怎么,你们要跟大都督抢吗?”
旁边马上有人接口道:“国公夫人以前可是放过话,想娶叶姑娘,要过她这一关!国公爷,这你回府去,如何跟夫人说呢?要带人去跟大都督比试比试么?”
“开什么玩笑?国公爷怎么打得过大都督?如果打得过了,肯定会抢亲的吧。”
卫国公嘴角抽搐着,花白胡须不停地颤动。
奶奶的腿,要不是打不过慕辰那臭小子,他真想上去跟他打一架!
转过头正好对上慕辰看过来的眼眸。
卫国公想也不想瞪了他一眼,别过头去。
心头沮丧。
这死小子长得真帅,他家四个小子都比不上。
如果他是个女人,会不会也会选大都督呢?一时心烦意乱。
另有不少臣子纷纷给王国忠道喜,两道赐婚圣旨都与他有些关系,一个是亲女儿,一个干女儿,所嫁的女婿皆为燕国出类拔萃的男儿,这王家的门楣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少。
更有家中有女儿的,打起了王国忠儿子王浩然的主意。听说这王公子还没定亲,如果把女儿嫁到王家,岂不是也跟风光起来了?
王国忠早就乐得见牙不见眼,心中感慨着嫣然这个老闺女的亲事终于有着落了。
当初嫣然对慕辰可是倾心一片,知道他不喜欢自己以后,很是郁闷了一阵子。搞得王国忠夫妻两个跟着也是整日愁眉苦脸,担心不已。这个女儿心比天高,既然中意大都督,以后肯定想找一个与之不相上下的人,可这天下的男子有几个能跟慕辰相比的?很是忧心她以后不好再找婆家。
老夫妻两个甚至作好了这个丫头终老一生的心理准备,可是没想到老天有眼,她的姻缘说到就到,居然成了楚王妃。
那日赴卫国公府老太君寿宴回来后,王夫人就对王国忠讲过惠太妃属意王嫣然的事。王国忠与楚王司马皓打过几次交道,觉得这人还正直可靠,心里倒也愿意这门亲,只是不知道自己女儿的心意如何,便让夫人私下问之。谁知王嫣然在与司马皓的相处中,竟也与他心意相通,看上了这个小子。
王国忠夫妻两个自是开心,他们起初顾虑司马皓年纪略小些,但转念想想,小点就小点吧,老姑娘看上的,能把老姑娘收服的男人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他们还是相信自己女儿眼光的。
而司马皓为显示对王家的尊重,还特请皇上赐婚,于是王国忠在听到这道圣旨时心里就连连点头,这个未来女婿做事还行,很上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外一道赐婚圣旨更是让王国忠心花怒放。大都督慕辰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了他的女婿了。虽然是干的,但也是女婿。这个女婿可是得之不易,他心里觉得必须好好珍惜。
大都督慕辰自然将大殿内各人的种种反应都看到眼里,他嘴角微微勾起。
旁人的说三道四无足挂齿,他只知道,以后,他便与叶昭名正言顺,再也不用遮遮掩掩了。
接下来便是三书六礼,准备一应的手续。给林家的聘礼,可一点也马虎不得。要找人好好请教预备。
以上程序很繁琐复杂,但他喜欢。
不禁又想起远在洛阳的那个人儿,再过几日,她就会收到消息,想必心里也是欢喜无比的。
慕辰就在这样的思绪里结束了早朝,随着众大臣出了太和殿。不时有些大臣对他拱手祝贺,他只淡淡地应酬,然后一步步下了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