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陈安的分析应对(1 / 2)

陈安得到密报,仔细琢磨了各方的反应,马上把赵普叫来,让赵普别光盯着赵家兄弟,别光留意军方的动静。文臣那边也得盯着,特别是范质、王溥这俩人。

历史上赵匡胤搞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不可能只得到武将的支持,有一部分文官也是出了力的。

不过历史资料的记载有点含含糊糊,有的地方还很隐晦,好多地方都用了那种弯弯绕绕的写法,所以只能猜猜,没法确定。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范质。

范质号称清风宰相,就是说他清正廉洁。

但是赵匡义当皇帝以后,还特别评价过范质,说“在宰辅当中,能守规矩、谨慎对待名位爵禄、保持廉洁操守的,没人能超过范质。但他对不起世宗,没为世宗去死,真是可惜了。”

这“但欠世宗一死”,足以说明范质作为郭荣最信任、最倚重的托孤重臣,干了对不起郭荣的大事,还是那种得用死来谢罪的事儿。

大周的文臣一直是以团结出名的,跟武臣的勾心斗角不一样,文臣在范质、王溥的带领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这个崇尚武力的时代,抱成团一起往前走。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郭荣病倒以后,他那至高无上的威望就开始下降了。

随着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威望下降得就更厉害了。

赵匡胤动作不断,显然是在为以后打算了。

赵匡胤有这心思,范质、王溥这些文臣,怎么可能没有?

大家都知道郭荣没多少日子了,都知道符皇后和一个六岁的孩子撑不起场面,都知道躺在病床上的郭荣,没法再站到朝堂上扭转局势了。

是继续忠心于大周,还是为自己的未来打算?

现实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在所有人面前。

历史上范质毫无疑问选了后者,王溥态度模棱两可。

只有魏仁浦忠心于大周,也只有他做了最后的抵抗。

范质这种有实权的会巩固自己的势力,其他实力弱的,自然会去投靠别人。

不一定非得等到郭荣去世才会有变化……

那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早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

其他人的态度可以不管,但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三个有调兵权的文臣,他们的态度可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

在这个节骨眼上,忽略文臣的动静那可是相当不明智的。

也许是受老观念的束缚,或者太重视赵家了,赵普忽略了这一点。

好在现在补救还来得及。

汴京的乱局有点超出他的预料,不过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说到底,问题就在自己和赵匡胤身上。

历史上的郭荣组不成军方三巨头互相牵制。

以至于赵匡胤一家独大,掌握侍卫亲军司职权的韩通跟赵匡胤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所以历史上郭荣好多政策都是用来牵制赵匡胤的。

只是被赵匡胤、赵匡义、赵普这些人给化解了。他们利用人的贪心,打破了郭荣精心布置的平衡。

有人说为啥不把赵匡胤除掉,一了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