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八 “边内榜”(1 / 2)

玄德 御炎 2222 字 27天前

贞观五年年底,学部尚书郑玄受天子刘备之令,公示天下,正式推动第一届科举考试,并下明文告知各州予以准备。

其后,与天子刘备和诸多专业学者齐聚一堂,商讨出了第一份全国适用的考卷,用于州考。

贞观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州考正式展开,全国每一所州学的学子和太学学子只要愿意参考,并且成功报名,就能参加州考,不需要为此支付任何费用,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要求。

家庭出身,祖辈功绩、官职什么的,一概不问,只看成绩,只看考试的分数。

最终,全国已经建设完毕并且正式投入教学工作的十三所州学与太学一共有三十一万人报名参加了这一次的科举考试。

州考历时三天,所考内容多系基础内容和基础内容的延伸,但是题目难度较大,内容繁杂,需要进行作答的题目极多,包罗万象。

儒家经典有之九章算术有之,天文地理有之农业工业有之,甚至连物理化学都有。

这种包罗万象的考卷以及一连三天的考试时间对于学子的运算能力和抗压能力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考试之后,各地学子鬼哭狼嚎者数不胜数,很多人都表示他们没有完成全部的题目,一些题目甚至需要用一整张纸来进行作答,内容极多,尤其是数学题,更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运算。

虽然考试整整有三天时间,但是很多人都说他们在数学题方面有相当多的内容来不及运算,或者说在数学方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其他的题目没有时间作答。

州考结束之后,学子们之间开始流传起了对于数学题的恐惧。

谁都有可能欺骗你,但是数学不会,因为数学不会就是不会。

州考的阅卷时间是七天,七天之后,就会对外公布这场考试的最终结果。

考试的选拔方式在刘备这边主要是根据各州州学参考人数的不同划定录取人数,然后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分高入选分低落选的原则,选拔出最优秀的一批进入第二轮选考的环节。

因为这一次参考学子人数较多,三十一万人的规模也是惊到了不少朝廷官员,后来大家一合计,觉得这应该是那么多年来学部大力推动学子们入学的成果积累而来的成果,所以人数才特别多。

尤其是凉州、雍州、益州和司隶地区,因为学府办学入门早,体系较为成熟,入学的学子较多,积累到现在,才有那么多人希望参与考试。

因为参与者太多,所以选拔自然更加残酷,对于选考的规模,刘备限制在了一万人以内,然后根据各州参考学子数量的不同做了名额分配,尽量兼顾各州的人数平均,顾及到最基础的公平。

有些地方人口较多,那竞争就激烈一些,有些地方人口较少,那竞争就相对没那么激烈,刘备确立了这样的一个原则。

但是如此一来,便有些官员觉得这对人口较多地区的学子们不太公平,那些学子可能具备更加强大的学力,但是却因为这种分配模式而不能进入选考阶段,这未免有些不合适。

然而刘备认为,这就是雒阳朝廷推动宏观操控的一个手段。

农业时代,一个地区人口多,本身就意味着土地肥沃、生产力高,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人定居,所以有钱人的规模也会更大,培养出来的学子也会更多。

如果按照完全公平竞争的模式,那么这一地区的学子的竞争力一定特别强,录取人数会特别多,在朝廷选拔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会占据太多的名额,迟早会把其他地区都远远地甩在身后。

由此而来的就是同一地区出身的官员数量太多,互相抱团、政治资源经济资源过度倾斜,由此引发权力格局的失衡,将会促成更大规模的地域矛盾和权力争端。

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和政府是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出现的,对于刘备来说就更是如此。

他不能让一个地方又有钱又有权,而其他地方连口汤都喝不到,他是整个汉帝国的君主,万王之王,而不是一个州的君主、一个割据军阀。

这种天然助推小团体发展壮大的行为,这种让弱势地区对中央离心离德的事情,他只要脑子没坏掉,就不会去做。

所以刘备在科举考试的阶段就直接选择了限制地区名额的选拔方式,给每个州都留下一定的名额,就算是人口稀少、经济发展也不怎么好的州,也能有足够的入选名额。

而且如此一来,说不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口的自然迁徙,让一部分人从中原地区迁徙到边远地区定居,从而避开激烈的社会竞争,选择相对简单的模式。

古代大部分政府都会主动限制人口流动,希望将人口绑死在土地上,以此稳定农业生产的规模,但是刘备没有做这样的强制要求。

在法律规定层面,第三帝国的户口政策是允许流动的,并不注意把一个人的户口钉死在一个地区,只有一个迁徙到地方定居之后必须要纳税满五年才能自由迁徙的规定。

对于之前迁徙到边远州郡地区的人,他们有好几年的免税期,那么就要从开始缴税之后过五年,然后才能进一步自由迁徙。

雒阳朝廷之前以税收手段宏观调控人口迁徙,通过政策的颁布,将中原地区限制的比较多,而边远地区的限制则比较少,所以发展的机会更多。

如此一来,一些有志于发展的人就自然而然跟着朝廷的政策迁徙到了边远地区。

之后,刘备打算再加上教育考试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将一定的教育资源倾斜到边远地区,以此在较为漫长的时间内引导一批人迁徙到边远地区定居,充实边远地区人口,减少核心地区的人口过于富集。

农业时代,一个地区的人口太多,未必是好事,一个地区的人口太少,就更不是好事了。

所以对于那些出身优渥地区的官员的疑惑与不满,刘备并未接受,而是强行通过了自己的决议,给了边远州郡地区相对而言更多的资源倾斜,而加重了人口富裕地区的学力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