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不得不打的立国之战
“七十年了,老战友,我非常想念你们……我迎接你们回家!”
“迎棺椁!敬——礼!”
2023年11月23日,运—20接迎,歼—20战机护航,双“20”列阵长空,机场“过水门”迎接,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归国。
铁血今犹在,山河已无恙,长空祭忠魂,英雄归故乡。
从2014年至2023年,一共有938名烈士魂归祖国,英雄回家……
2024年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93岁的山东荣成籍抗美援朝老英雄黄宗德,被授予无上荣耀的“共和国勋章”。
在1953年的金城反击战中,22岁的黄宗德打掉敌地堡3个,毙敌7人,只身俘敌22人。因表现英勇,他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荣立一等功。
老英雄被搀着从轮椅站起来,起身,敬礼......那一刻,所有人红了眼眶。
70多年了,每次接受荣誉奖章时,老英雄总是忍不住想起逝去的战友,难以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的老连长、副连长牺牲了,打得肠子都流出来了,趴在地堡里。有个新战士叫蒲中华,打负伤了,他就趴到铁丝网上,他说‘班长,班长,从我身上过吧’。我就从他身上过去,他牺牲了……我只是幸存者,死去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2024年10月16日,山西大同,出租车司机徐师傅接到一位新乘客,他瞟了一眼顿时大吃一惊,那竟然是一个胸前挂满军功章的抗美援朝老兵。
这是抗美援朝老英雄王玉龙。老爷子今年已经93岁高龄了,参加抗美援朝那会也就才20岁出头!到了地点后,爷爷想掏车费,徐师傅立即拒绝了,表示这是晚辈的一点心意。不料下车之后,老兵爷爷直接给徐师傅敬了个军礼!
徐师傅事后回忆起来,激动地说:“当时我差点跪下来,我怎么能受得起您这个礼啊!”
1951年,王玉龙进入朝鲜战场,负过六次伤,炸弹、燃烧弹、子弹都经历过,光重伤就有5次,但他顽强的活了下来。老爷子在采访中说:穿上军装以后,就时刻准备着牺牲。朴实的话语,让人泪目。
这篇报道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也有不少志愿军家属的网友,动情的回忆起来:
网友“富贵在天,时来运转”晒出了一张“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并配文:“我爷是六十三军的,牺牲在朝鲜了。”青山处处埋忠骨,魂落他乡护国人……
丹东的网友“海蓝色”说:我听我爷爷说,当时回来的志愿军是哭着回来的,问为什么哭的时候,他们说,不想回来,就想牺牲在朝鲜为战友报仇。个个都是杀神,眼神都像刀似的,全都是竖着眉毛。
我家就在丹东,那些人回来的时候都是从我家这里回国的。当时有个年轻的兵,兜里揣着救他的班长的指骨,回来以后用个绳挂在胸口,为了救他,他的班长被炸碎了。
可谁知道他班长的名字?哪个英雄事迹里说过呢?也许战场上这种事情比比皆是。有多少是湮灭在时空里的普通一兵……
网友“小崔说什么”晒出一张父亲战斗侦查时的照片,配文:我家的英雄,铁原阻击战后完整回来,寿终正寝,已去跟他的战友汇合……
网友富贵爸爸发了一张炕上摆满军功章的照片,没见到老人的样貌和名字,就如英雄不图名利……
网友“回归原点”说:我外公参加了朝鲜战争,每次祭奠的时候总是会想起他,我就记得老人家一句话:美国兵,没什么可怕的,子弹还能打不死啊……多么质朴的一句话。
网友韦明虎这样说:“知道为什么美国人痴迷于超级战士改造计划吗?因为当年他们在朝鲜战场上见识过,什么是超级战士。”
这些都是我们最可爱的战士,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对于国人来说,始终有着特殊的情感与意义。
这些最可爱的人,他们用一代人的鲜血,为我们拼出五代人的和平与幸福,历史不应忘记,英雄应该永远被我们铭记。
我想,这就是这部书的意义所在。让我们跟随这些跨时空的回忆,一起回到74年前的抗美援朝,感受那炮火纷飞,铁在烧的年代吧。
74年前,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远东空军飞临朝鲜,干涉朝鲜内政。
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登陆。
10月19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后占领平壤,期间美军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年,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同美国的悬殊程度,都是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差距来衡量的。
当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29.2美元,而美国则高达1979美元,是中国的68倍。美国的钢产量是8772万吨,中国却只有61万吨,只有美国的144分之1。
小主,
当时,美国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军事装备,美军地面部队已实现全面机械化摩托化。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敢不敢、能不能迎战?中国要不要出兵?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抵抗侵略保家卫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52岁的彭德怀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下,进入了朝鲜战场。
前前后后,总共有240万名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打响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
在极端困苦的境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紧密协作,连续展开了艰苦卓绝又气势恢宏的 5 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挫败敌军进攻,稳定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据守飞虎山、激战松骨峰、战德川阻击三所里、鏖战长津湖,彻底扭转战局,迫使敌军退至三八线以南。
第三次战役突破临津江、突破汉滩川、突破济宁里,全歼英重坦克营,成功收复汉城,迫使敌军撤退。
第四次战役阻击汉江南岸、反击横城、战斗砥平里,志愿军损失较大,但歼敌八万余人,遏制敌军北进。
第五次战役雪马里围歼、铁原阻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进一步扩大了战果,为停战谈判创造条件。
此后更是构筑起坚如磐石般的纵深防御阵线,施行多次进攻战役,击溃“绞杀战”、抵御“细菌战”、浴血上甘岭、打响金城反击战,铸就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壮举。全国人民发自肺腑地赞誉志愿军将士为“最可爱的人”!
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动用了近三分之一的陆军兵力、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近半数,为这场战争的开支战费高达400亿美元。
中朝军队在后勤、兵力、火力、天气都不占优势的环境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至此,历时2年9个月零8天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1.1 原来根源在豫湘桂的惨败
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源于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武力干涉,并企图将战火蔓延至中国。
至于朝鲜战争的根源,则在于美苏两国将朝鲜人为的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导致两边在意识形态和军事上的对立,最终引发了战争。
那么,美苏为何要将一个国家一分为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切竟然可以追溯到6年前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的惨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1943年,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召开了开罗会议,确定战争中各国的协调问题和战后利益分配。
开罗宣言表示:战争之后的中国领土恢复到甲午战争以前的区域,也就是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掠夺我的台湾澎湖列岛还给中国,同时的潜台词还有恢复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范围。
在当时,朝鲜全境被日本占领,朝鲜政府流亡在中国重庆,罗斯福建议中国在驱逐了境内的日本军队后,帮助朝鲜政府重新建立政权。
罗斯福这样的考虑是出于在战争之后遏制另一个大国的想法,决定在东亚扶持中国,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东西夹击那个大国。
1944年,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苏联红军彻底将德军赶出国土,欧洲战场形势明朗;太平洋战场上,经过莱特湾海战和菲律宾战役,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已经破败。
但是在中国的正面战场上,却发生了一场大溃败,在这场战役中,国军第一、第九、第四战区被击溃:
8个月中,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6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民。
这就是由豫中会战、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三场会战组成的豫湘桂战役,也叫豫湘桂大溃败。
我们先说一下为何日军要发动这次战役。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陆军共有51个师团(其编制相当于一个军)。其中,10个师团驻守日本本土,3个师团驻扎在印度,关东军拥有13个师团,而中国战场则部署了25个师团。
这意味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日本无可争议的战略核心。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的军事力量部署也逐步进行了战略转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从中国战场抽调了13个师团,从关东军抽调了7个师团,从日本本土又调集了5个师团,总计25个师团被派往东南亚战场。当时,日军的陆海军主力都在东南亚地区与美军激战。
虽然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得到了补充,但补充的大多是未经严格训练、缺乏实战经验的新兵。同时,大部分师团未能保持满编,属于所谓的乙类或丙类师团。
小主,
侵华日军的最高作战单位是师团,一个完整的师团编制仿照德国,初期兵力约为1.8万人。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主要通过海路向东南亚运输物资和兵员。然而,随着日本在中途岛和瓜岛接连遭遇失败,海军控制的区域不断缩减。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的潜艇也开始活跃于中国南海,频繁的骚扰使得这条海上运输线变得极不安全。
由于日本工业基础薄弱,几艘运输船或货轮的损失对其来说都是重大打击。因此,日本计划在中国大陆开辟一条新的运输线,从东北直通越南,以确保东南亚战场上的日军能够得到充足的补给和兵力。
另外,当时美国在中国东南和华中地区设立了多个空军基地,从这些基地起飞的美军远程轰炸机不仅能对驻华日军实施轰炸,甚至可以直接攻击日本本土。
这意味着美军随时可能对日本本土展开大规模空袭,令极力维持“本土无战事”的日本大本营感到极度恐慌。因此,摧毁美军在中国东部的空军基地,也成为了日本预定的战略目标。
因此,日本在中国战场兵力极度不足的情况下,发起了“大陆交通线战役”(日方称为一号作战)。由于战事相继扩展至河南、湖北、湖南和广西,中国方面将其称为“豫湘桂战役”。
为了一号作战这场“亘古大远征”,日本投到中国关内的直接军费,达到创纪录的278亿日元,相比周边战场可谓鹤立鸡群,被各类“理性人士”、“专业人士”吹了几十年的太平洋战场,美英法澳荷新等盟国一起上,也才不过消耗日本121亿的军费。
这笔近300亿日元的军费,用于一号作战的大致不下200个亿。要知道,从1937年到1945年,日本海军一共造了600多艘军舰,包括21只航母,及“大和”、“武藏”一类,总共也才花了70亿多日元。
当时,长年抗战,早已让中国经济不堪重负,物价飞涨三百多倍。1942年,国民政府好歹还从美国对外总援助中分到1%-2%,到了1943年,就只分到区区0.5%左右。
巨大的盟国压力,日益失血的军队,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当时的国民政府,内忧外患。
罗斯福拒不履行承诺,不提供国府望眼欲穿的10亿美元贷款,在他看来,几百万之多的中国军队,抽出二十万出兵缅北,实在九牛一毛, 这笔贷款正是他施压的利器。
拉到印缅训练营的大量国军新兵,哪怕像第14师这样的主力部队,都因面黄饥瘦,身体不良,而被一批批的遭到盟方退货。
再这样下去,中国战场可能被遗弃。
国军看起来有320个师,其实真正有战斗力也才70个左右,滇缅开打,先后投入相当于7个军20多个师的兵力,还把国内唯一的战略炮兵:重炮第10团派了过去。
国内更加空虚,蒋介石想再拼一把,力求美方将用于轰炸日本本土的B-29,拿来配合陈纳德的14航空队,打击日军地面部队,填补出兵滇缅的力量空缺,却被美国陆军部一口拒绝:驻华B-29只负责轰炸日本本土。
这7个军如果有一半能用到湖南,日军很可能止步于衡阳。国军也就不会在日军整个防线被打得摇摇欲坠的最后一刻,功亏一匮。
1.3 豫中会战:打通长江以北
1944年4月17日,冈村宁次率领5个师团和3个旅团,总计15万人,向郑州和洛阳发起进攻。
负责防御的是中国第一战区,国军在此部署8个集团军共17个军40万人,司令长官为蒋鼎文,副司令长官为汤恩伯。国军数量虽然比日军多出两倍,但战斗力却羸弱不堪。
第一战区占据了黄河南岸,依托天险防御,理论上说应该是固若金汤。蒋鼎文长期以来盲目自信,觉得抗战最为艰难和危险的阶段已然过去,似乎只要按兵不动便能够获得胜利。
他主军河南两年多,从未用心训练备战,黄河南岸的防御简直如同虚设。对于日军在南岸的桥头堡(仅步兵两个大队驻守)也不闻不问,甚至在日军开始修复黄河铁桥之时,依然无动于衷,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不止一次收到日军即将进攻的警报,但是都被有意忽视了。
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对待抗战的态度消极怠惰,不仅不致力于提升军事能力,反而终日沉溺于政治权谋,与国民政府高层勾连攀附,已然由军人堕落为政客。
同时,他纵容麾下士兵滋扰百姓,肆意掠夺,致使民不聊生,河南百姓遂将“水、旱、蝗、汤”视为四大祸患。
此外,汤恩伯与上司蒋鼎文长期不和,彼此争斗不休,极大地破坏了第一战区的军事生态。
在豫湘桂战役开始的时候,汤恩伯手下的部队率先遭到冲击,然而坐拥近30个师的蒋鼎文居然作壁上观不予增援。
汤恩伯为保存手里的嫡系部队第13军,竟然命令由河北民军组成的、缺乏训练的武庭麟第15军(仅两个师)保卫洛阳。
小主,
而新编第15军是最早遭受打击的部队,在其旗下暂编第28师消耗殆尽的时候仍然命令暂编第29师(约6000人)守卫许昌,石觉的第13军竟丝毫不予增援。
上行下效,军队高层尚且如此,中下军官系统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众多军官滥用职权,从事武装走私活动,甚至与黑社会组织相互勾结,更有甚者,将军中武器拿去变卖,全然不顾敌军威胁。
当时的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曾言:“如今走私经商的,非政府机关,即当地驻军,而往昔那些靠走私经商的生意人,反倒无路可走,皆因被军政机关所取代。”
与国民党军官酒足饭饱、脑满肠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普通士兵的困窘处境。士兵们的粮饷常被克扣拖欠,随着通货膨胀的日益加剧,本就收入微薄的士兵生活愈发艰难。
除军饷难以按时发放外,士兵们还要忍受单薄的军服和恶劣的伙食,长此以往,国军内部逃兵、开小差现象屡见不鲜,军纪风气每况愈下。
在豫中会战中,状态萎靡的中国守军根本无力抵御日军的凌厉攻势,荥阳、郑州、许昌、漯河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
尽管日军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且处于进攻一方,最终仍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战果,不仅占领了沿线各重要据点及古城洛阳,还击溃了国军第一战区的主力部队,打通了平汉铁路南段,成功贯通了长江以北的大陆交通线,远超预期地达成了战役目标。
在短短37天的时间里,豫中38座城市全部沦陷,第一战区的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40万大军如纸糊一般全线溃败,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也在撤退过程中英勇牺牲。
日军在取胜后,利用汤恩伯溃败留下了100多万包粮食收买民心,而汤恩伯的部队一路受到民众袭击,相当狼狈地退出河南。
此次战役还发生了更不可思议的一幕,当日军攻入河南中心地区,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抬担架运伤员,肩挑车推为日军送给养。
根据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抗日战史》记载:国军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惨重,军官伤亡817人,士兵伤亡人,日军伤亡约4000人。
而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的统计显示,日军伤亡3350人,中国军队阵亡人,被俘7800人。
蒋介石虽深知国军的糟糕状况,然而这般惨败,也着实超出了他的意料。盛怒之下,将蒋鼎文、汤恩伯二人双双革职,但国军的颓势并未有任何好转。
1.4 长衡会战:引起西方担心
豫中会战结束后不久,1944年5月27日,日军再次发起长衡会战,也称湖南会战,目标是进攻长沙和衡阳。其战略意图在于占领中国的湘桂铁路、粤汉铁路及京汉铁路南段沿线的主要地区。
简而言之,豫中会战旨在打通北京至武汉的铁路,而长衡会战则意在贯通武汉至广州铁路的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