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来自后勤的挑战(2 / 2)

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聂荣臻肩负起组织志愿军出国作战的重任。

无论是志愿军的编组、训练、集结,还是武器装备的运输、后勤保障、军工生产等,他都需要统筹安排。同时,伤病员的安置、兵力的补充、部队的轮换以及干部前线见学等各项工作,聂荣臻也都亲自部署和实施。

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抗美援朝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尤其是吃饭难的问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道,当时军委总后勤部刚刚成立,机构不够完善,基础薄弱,作战物资的保障主要由东北军区负责,华北军区也承担了一部分任务。

聂荣臻多次提醒军区后勤部门,强调抗美援朝是全党全军的头等大事,是重中之重,只要前线需要的物资,我们有的必须提供,缺少的也要想尽办法筹措,务必尽量满足前线的需求。

他还特别嘱托,凡是途经华北前往朝鲜的部队,军区一定要尽地主之谊,尽可能为他们补齐所需的弹药物资,并安排一次团以上干部的聚餐。

由于战线的延伸和美军飞机的频繁轰炸,志愿军的后勤保障问题变得愈加严重,物资运输困难重重。在那段时间里,聂荣臻几乎每天都接到关于前线供应问题的电报,有时一天会收到一大堆。

他印象深刻的一些电报包括:

有部队在第一次战役中饿了整整三天;有的部队只能靠稀饭维持战斗;还有的部队一边作战一边派人挖土豆来填饱肚子。而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第二次战役期间,正值朝鲜最寒冷的季节。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歼灭敌军3.6万人,但自己伤亡超过3万人,且有5.1万多人因冻伤失去了战斗力。

志司曾发来一封电报,内容只有简短的六个字:“饥无食,寒无衣。”

聂荣臻读后,心情无比沉重。

为了将物资送到前线,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为了解决志愿军的吃饭问题,国内迅速组织和动员东北、华北的城市大规模生产炒面。随后,武汉、南京、长沙等地的机关和市民也纷纷参与到炒面制作中。

不久后,数百万斤炒面被集中运往前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队普遍反映,长时间食用炒面配雪水导致腹胀和腹泻,副食品的匮乏也让许多人患上了夜盲症,结果还是造成了大量非战斗减员。

各种消息不断传回后方,通常先由总参进行汇总,然后由聂荣臻负责落实。他们制定了许多应对措施:增派汽车团、申请购置车辆、紧急培训司机、增调工程兵修建道路、调集抢修铁路的人员和设备、抽调大批医护人员前往战场、加紧组织高射炮部队的训练并尽快派遣出国参战、责令总后勤部改进被服和装备,改善熟食供应……

聂荣臻后来回忆说:“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整个后勤工作都是在总后勤部长的领导和关怀下展开的。关于这方面的每一件事情,我几乎都要向他请示。他事无巨细地过问……总之,他为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

1951年8月18日至9月18日,9月29日至10月22日,联合国军相继展开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

1951年8月,美军依托其空中优势发起了“夏季攻势”。

时任美国远东空军司令的奥托·威兰制定了“空中绞杀战”计划:动用了约1600架飞机,占朝鲜战场空军总兵力的70%左右,计划在90天内摧毁北朝鲜的铁路系统,力图使其“铁路运输彻底瘫痪”,切断志愿军前线与后方的联系,达到“窒息”志愿军前线部队的目的。

在朝鲜铁路网的咽喉要道“三角形”地区,这段仅80公里长的铁道线每天都遭到美军200架次以上飞机的轰炸,投下的炸弹总数高达3.8万枚,几乎平均每半米就有一枚炸弹。而在朝鲜全境1200公里的铁路线上,美军共投下了超过10万吨炸弹。

洪水肆虐,加之敌军轰炸,志愿军的补给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前线部队的存粮一度只够维持不到一周,后方部队也只能勉强支撑不足两周。1951年9月,前线士兵已经开始挖野菜、剥树皮,甚至煮皮带来充饥。

当年在吕宋岛,山下奉文因为畏惧美军的制空权,不敢暴露自己的补给线,结果只能任人瓮中捉鳖。志愿军不愿重蹈覆辙,要想避免这种困境,必须勇敢地把补给线摆上台面,堂堂正正与美军空军一较高下。因此,学会如何在现代战争中构建“钢铁补给线”是至关重要的!

战争是人力与物力的较量,尤其是在面对拥有高度技术装备的美帝时,若没有最基本的物资保障,战胜敌人将无从谈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志愿军党委关于供应问题的指示

为了维持兵力优势并防备美军可能在后方登陆,志愿军在朝鲜的兵力已增至77万人,分梯次布满整个北朝鲜。由于当地并非产粮区,志愿军所需的粮食、弹药和后勤物资全都依赖国内运输。然而,洪水冲毁了大量铁路和公路,许多山区道路被淹没,几乎无法修复。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奇微抓住了时机,决定发起一场新的战役。

这次战役是一场空地协同的立体作战。空中力量以朝鲜北方的铁路为主要目标,实施了着名的空中封锁战役,即“绞杀战”。

同时,地面部队发起了夏季攻势,进攻的主要方向集中在人民军防守的北汉江东岸,从艾幕洞至东海岸高城,约80千米的防御正面。自8月中旬起,联合国军从前线到纵深共建了三道防线,部署了18个师、1个旅和1个空降团,并联合韩军进行战役前的准备。

此时,美军提出恢复谈判,正是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完成这次战役的部署。

8月19日,美军联合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集结了约三个师的兵力,发起夏季攻势,目标是朝鲜人民军从北汉江到东海岸约80公里范围内的防线。

同日,中国军事警察在中立区巡逻时,遭遇了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的攻击,排长姚庆祥当场中弹遇难。随后,双方代表迅速赶往现场进行调查。通过提取的子弹口径确定,这些武装人员使用的是美制武器。

根据现场勘察和目击者的证词,这些武装人员从南方,也就是美军控制区渗透进来,人数大约为30人。中朝代表随即向美方提出了质询。8月21日,美国代表作出回应:联合国军无法约束南朝鲜游击队的行动,此次事件与联合国军无关。

8月22日晚10点20分,一架美军战斗轰炸机进入中立区,低空盘旋五圈。首先投下了两枚照明弹,随后又投下了四枚燃烧弹和十二枚航弹,全部落在了中国代表团驻地附近。美军之所以选择轰炸中国代表团驻地,是为了寻找开战的借口。如果能顺便炸死几位中朝军队的高级将领,那对他们来说更是意外之喜。

8月23日,中朝代表向美方发出通知,要求终止谈判。接到这一通知后,美军谈判代表威胁道:“那就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来替我们辩论吧!”紧接着,美军便展开了他们早已策划好的攻势。

首先谈谈这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空中绞杀战。

实际上,美军这种战术早有前例可循。

二战期间,美军曾对驻扎在意大利的德军后勤补给线发起过一次战略性空袭。意大利北部多山,交通线一旦中断,修复起来极为艰难。此次空袭给驻意大利的德军造成了严重打击,有效阻碍了德军对意大利的掌控和支援。

美军此次的战术是,在朝鲜北部划定一个重点打击区域(北纬38度15分至39度15分),并通过大规模的空中火力对该区域进行持续的轰炸,主要目标是志愿军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系统。

李奇微在制定计划时说道:“我们要用空中轰炸这根绳子,慢慢地把中国巨人勒死。”

美国人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极度的自信,甚至在绞杀战刚刚开始时,远东空军第五航空队司令埃佛勒斯特中将,便自信满满地对记者们表示:“如果我们对铁路实施全面的阻滞突击,就能削弱敌人到如此程度,使得第八集团军能够通过一次地面攻势将其击溃,或者迫使敌人主动将部队撤退到满洲境内附近,从而缩短其补给线。”

洪学智在回忆起当时的心境时,用了十二个字:“日不能安,夜不能寐,心急如焚!”作为志愿军的后勤司令员,他肩负着确保近百万大军粮草充足、弹药充沛的重任,可想而知他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见到疲惫不堪、脸色青黄的洪学智,对他说:“洪大个子,敌人打算把战争转移到我们后方了。这将是一场破坏与反破坏、绞杀与反绞杀的残酷斗争。前线由我负责,后方则是你的职责。你一定要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战役,任何情况随时向我报告!”

洪学智奉命离开。

根据当时美军情报部门的分析,在前线战区,中朝部队共拥有60个战斗师,每个师每天需要的补给量为40吨。由此推算,中国的后勤部队每天至少要运输2400吨的物资。如果每辆卡车的载重量为4吨,那么一天的补给就需要600辆卡车来运输。

考虑到从鸭绿江到志愿军前线往返需要10天,整个运输任务至少需要6000辆卡车才能完成。而如果使用火车,每天则至少需要120节车皮才能将物资运至前线。因此,一旦公路和铁路线被切断,中朝前线的军队将陷入混乱,无需交战。

为了实现战役目标,李奇微对责任区进行了细致划分,将之前确定的重点攻击区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交由三支不同的部队负责,这三支部队是美空军第五航空队、美海军陆战队第一航空队和第77特混舰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重点轰炸区域,平均每天出动5至6批次,每批次由60至100架飞机组成的大编队,集中对目标进行投弹。在一条长达73公里的铁路上,美军共投下了枚炸弹,平均每隔不到2米就有一枚炸弹。

尽管如此,美国人仍觉得不够,他们还在投掷的炸弹中掺入了大量定时炸弹,这些炸弹在落地时不会立即爆炸,而是在志愿军后勤保障部队修路时突然引爆,这样不仅破坏了道路,还对人员造成了伤害。

截至8月底,重点攻击区域内的所有铁路和桥梁均已瘫痪,无一能够通行。部分前线的志愿军甚至连续半个月无法获得粮食供应,只能依靠挖野菜充饥,出现了粮食断供的情况。

与此同时,联合国军的地面部队再次发起夏季攻势,局势已经变得异常紧迫。

1951年9月,美军海空力量共出动飞机3027架次,10月增至4128架次,11月更是飙升至8343架次。

美军炸毁后由志愿军修复的桥梁多达190座次,之后这些桥梁再度遭到破坏,又再次被修复。同样,铁路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先后被破坏并修复的地点超过4000处。

在此期间,大量物资在途中被炸毁,而前线部队的必需品中,仅有一小部分能够顺利运达,远远不足所需的四分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粮食断绝,甚至连弹药也无法送达。前线地面部队在抵抗美军夏季攻势时,曾出现过用石头抵御敌军的情况。

朝鲜战争发展到现在,已演变为一场后勤对抗的战争。这种局面不同于三大战役时百万群众推车运送物资的情况,志愿军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为了突破李奇微的防线,洪学智采取了四种策略,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