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的进攻刚被打退,经验老到的尚玉芝就嗅出了异样。
他向副连长张关福建议,美军很快会发动更大规模的强攻,不如提前派一个3人小组埋伏在美军机枪阵地附近,自己带领4名战士正面阻击。这是一个大胆的分兵策略,张关福和杨宝山同意了。
果不其然,美15团第二次进攻升格为2个连的规模,而美军的机枪手也像往常一样,意图抢占山梁阵地,被早就埋伏的5连3排8班的3人小组全歼,并用缴获机枪“反哺”进攻的美军。
尚玉芝带领4名战士发起反冲锋,美军2个连的冲锋又被打了下去。接连受挫的美军学乖了,第3次进攻采用了分兵策略,派几个排同时偷袭460高地和阵地背后的2营迫击炮阵地。
危急时刻,2营迫击炮连使用平射对着美军一顿猛轰,然后投出密集的手榴弹雨,美军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损失了偷袭的美军。美军15团团长奥尼尔恼羞成怒,呼叫地空火力进行覆盖。
小主,
激战中,3排长刘学武、战士李万发、谢丛恩先后牺牲。杨宝山给8班补充了5名战士,又接连打退美军5次进攻,最后只剩副班长1人。黄昏时分,3排打退美军11次进攻,伤亡17人。
10月1日,进攻天德山南麓的美15团2营比3营也好不到哪里去,连续冲锋都被击退。
根据日本战史研究部门编撰的《朝鲜战争》一书记载,担任主攻任务的第1骑兵师在进攻起点,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拦阻射击”。
第一次的进攻就这样彻底失败了。
但战斗带来的人员损耗也是巨大的,5连5连歼敌300余人的同时也伤亡60余人,更是在连长牺牲,全连只剩下指导员、两名伤员和一名通信员的情况下,仍然不肯后退坚持守卫天德山。只有加强给5连的8连1排表现最好,仅伤亡2个人。
美军终于退了下去,杨宝山、阎成恩立即开会总结。
422团马上给5连补充80人凑齐130人,以备来日再战。指导员阎成恩在战斗间隙还不忘动员,让大家背诵5连在天德山主峰的巨石上写下的口号:“争取创造英雄连,不当英雄不下山。”
当天夜里,美骑一师稍事休整后,计划借着夜色再次进攻天德山。然而,当美军展开更大规模的攻势时,志愿军却突然开始了有组织的炮火轰击。
这次炮击与以往不同,志愿军炮兵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度和强大火力。据记载,美军损失惨重,每天都有数十车的伤员和尸体被运送出去。就在战斗进入最为关键的时刻,一批编号为“84”的战车突然驶入战场——这正是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在二战中苏联生产的一种自行火箭炮,通常都装载在卡车上。装满一次弹药需要十分钟,但一次齐射就可发射16发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而最大射程可达8.5公里。
运载车速度快,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使用也简单。
往往铺天盖地一阵炮弹发射出去就能毁灭敌军阵地,消灭大量敌军部队。二战中曾被“喀秋莎”给予重击的德国纳粹叫他“斯大林的管风琴”,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恐怖的火箭炮,但苏联红军十分钟爱它,因为火箭炮的身上有个“K”字母,即俄文的共产国际第一个字母,苏联红军便用传说里美少女的名字为它命名——“喀秋莎”。
一发“喀秋莎”火箭炮弹,长达一个汽车厢,威力一个能顶三个大威力榴弹,一辆“喀秋莎”炮车通常联装12枚火箭炮弹,数秒钟内即可发射完毕。一个团有一百多辆炮车,一次团齐射就是一千多发火箭炮弹同时发射,其威力可想而知。
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士兵恐惧地将“喀秋莎”火箭炮称为“金日成的大嗓门”。
当“喀秋莎”大显威风后,中国士兵和朝鲜士兵狂热地爱上了它,称其为“炮兵之王”?,行军路上哪怕再拥挤,一见有“84”车号的车也高兴得主动让路。?“84”是“喀秋莎”部队在朝鲜的车号。
第47军得到了一个完整火箭炮团的增援。
炮兵202团配备了30门喀秋莎,它们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战场局势。反攻之夜,志愿军首先对美军阵地展开猛烈炮火轰击,随后发动了冲锋。
美军误以为志愿军企图夺取阵地,慌乱中全员蜂拥而出迎战。千钧一发之际,志愿军的30门喀秋莎立即锁定目标,发射了一轮齐射。伴随着如“管风琴”般的回响,400多枚火箭弹像暴雨般倾泻而下,顷刻之间,800余名美军被炸得血肉横飞。
在日本撰写的《朝鲜战争》一书中,作者对志愿军的炮火给予了如下评价:
“自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炮兵首次如此有组织地进行射击。为了阻止敌军的接近和粉碎其冲击,进行集中射击和拦阻射击自不必说,甚至还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炮兵对炮兵的交战,这让美军炮兵十分惊慌。这种战术是中国炮兵从未采用过的。”
李奇微感到震惊,立即指示情报人员查明是否有苏联人参与了战斗。
10月2日,志司电令第19兵团:
敌军在近几个月来连续对我东线和中线发起进攻,均遭到重大挫败,伤亡惨重。最近,敌军又发起所谓的秋季攻势,目标集中在大马里至天德山一线。你们必须依托天德山的坚固阵地,顽强抵抗。
要精心组织火力,尤其要突击性地组织猛烈的近战火力,尽可能大量杀伤敌军。在有利的时机,必须果断灵活地实施反击,歼灭其部分兵力,并继续坚守天德山阵地,彻底粉碎敌军的进攻。
同时,我中线和东线各部队,为防止敌军与西线的进攻相呼应,必须做好坚决反击的准备。
此电报同时发送至志愿军前线各部队。其中关于“必须依托坚固阵地,坚决抵抗”的指示,既是对第19兵团和第47军的明确要求,也是对所有前线部队的共同指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日,美军15团团长奥尼尔终于低下了头,以牺牲80余人的代价试探志愿军火力配置,同时要求美3师师长索尔请求空军出动B26轰炸机,投放1000磅大炸弹和凝固汽油弹无差别轰炸。
10月3日,美步3师和骑1师联合发动“突击队行动”。
美军25架战斗轰炸机、2架B26轰炸机向460高地和天德山投下大炸弹和凝固汽油弹。与此同时,200多门重炮向志愿军炮2师29团阵地狂轰乱炸,炮29团30多门榴弹炮损失惨重,大部被摧毁。
轰炸过后,5连和美军展开白刃战,最终美军占据了3排据守的460高地。
战斗中,炮29团2连班长谭朝志,在助手战士汪万泗、高寿南牺牲后,一个人操作美军M2式105榴弹炮,硬是打出77发重量21公斤的炮弹,为5连守住418高地和天德山主峰立下奇功。
10月3日一天下来5连又损失70人,422团马上给杨宝山补充了70人。
10月4日,天德山的攻守进入了刺刀见红阶段。
美15团2营失去战斗力,3营也损失惨重,美步3师师长索尔只好调来菲律宾营接替3营,让预备队1营接防460高地的2营,同时调来美步3师65团3营作为15团的预备队。
与此同时,黔驴技穷的美军再也不讲武德,一口气发射了上百发毒气炮弹。
422团5连130人面对美军3个营2300余人,在这一天牺牲几乎殆尽,5连连长杨宝山也在这一天英勇牺牲,5连只剩17个伤员,其中主峰只剩4个人:指导员阎成恩、1个通讯员和2个伤员。
10月5日上午,天德山东、南、西三面都被美军占领,5连奉命撤出战斗。
美国第1骑兵师连续三天猛攻47军防守的天德山和月夜山阵地,然而除了一天天抬回几十车的尸体和伤员外,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10月5日,第141师在阵地被炸成焦土、三面受敌的严峻形势下,遵照命令撤离天德山阵地,转移至天德山以西区域继续展开防御。
惨烈的天德山防御作战,志愿军422团5连280人,面对美步3师15团、65团3营和骑1师1营、3营共5600余人,阻敌4日并毙敌600余人。5连也只剩17人,后来又陆续牺牲8人。
志愿军“添油战术”最终战胜美军“人海战术”。
战后,志愿军422团5连记集体特等功,并授予“天德山英雄连”称号。
杨宝山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阎成恩记特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谭朝志记一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志愿军炮兵部队授予“全能炮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