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破“坦克劈入战”(1 / 2)

坦克集强大火力、坚固防护与出色机动性于一体,具备极强的突击能力,被誉为“陆战之王”,是现代陆军的主要作战武器。打坦克尤其是打集群坦克一直是现代战争史上的难题,对于装备差、以轻步兵为主的我军而言更是如此。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投入了大量坦克,尽管受到了地形条件的制约,但还是广泛用于地面部队作战。

美军在朝鲜作战,没有专门的坦克师、团部队,而是从国内的装甲师中,抽调了坦克营、连,配属在陆军师内,每个师基本上配有1个坦克营。美军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锻炼,机械化达到全球巅峰水平。美军一个步兵师有72门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149辆坦克。

美军防御时用坦克作为支撑点,进攻时用坦克开路,后面紧跟着步兵协同作战,数量最多时,高达1400辆。因此志愿军在打坦克的同时,还必须把步兵一起歼灭、击溃。

美军投入朝鲜战场的坦克,主要是M4A3E8、M26和M46三种型号。

其中M4A3E8是二战中大名鼎鼎的M4“谢尔曼”坦克的终极改进型,在防御、机动和火力上,比M4都有重大提升;

M26“潘兴”坦克,是美军为了应对二战德国“虎”式坦克,而专门设计制造的一种重型坦克,二战后才重新定位为中型坦克;

M46则是M26的改进型,是当时美军最先进的坦克型号。

在这些坦克的正面,常常画着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虎头图案,气势汹汹。

范佛里特在朝鲜战场上革新了美军的坦克战术。

以往,美军将坦克分散在步兵队形中,作为支援步兵的移动火力点使用。而范佛里特则改变了这一做法,他在空袭和炮击过后,先将20至40辆坦克编成集群,率先发起集中突击,随后步兵和工兵紧随其后。坦克集群通过迅速突进,切断我军前沿阵地之间的联系,最终由步兵逐一占领各个阵地。美军将这种战术称为“坦克劈入战”。

自美军在东线展开攻势以来,正是依靠这一战术在前线取得突破,夺取了不少阵地。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之初,反坦克专业力量严重缺乏,面对坦克作战的时候,主要还是用步兵武器打坦克。

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转入主动防御,这时候已经增加了90火箭筒、战防炮、无后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再与步兵、炮兵、战车、工事障碍等结合起来,加上灵活的战术,已经与美坦克有了一战之力。

20兵团下辖第67军、第68军,1951年中旬入朝,司令员杨成武。

杨成武是一名悍将,在长征中任开路先锋团指挥官,亲自指挥过着名的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等着名战役。68军根据志司“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于 1951年9月底至1952 年11月初,在北汉江至文登里宽约 25 公里的正面,进行了长达13 个月的防御作战。

1951年9月21日,美第25师、第7师和韩伪2师、伪6师各一部,在75辆坦克、100余门火炮及大量飞机支援下,向志愿军第67军防御正面,甘凤里——北汉江一线,发动了猛烈进攻。第67军防线左右两翼的第200师和第199师,立即进行防御作战。

第200师600团第1机枪连11班,和第3连6班组成了一个反坦克排,在第3连阵地424.2高地山脚下,承担着反坦克任务。21日上午,3辆敌坦克摆出三角队形,沿着金城、金化段公路向前开进。到距我炮阵地500米的时候,战士们用迫击炮接连发射了3发破甲弹。

其中,第2发破甲弹命中了第一辆坦克了望孔,驾驶员当即就跳下坦克,往南逃去。隐蔽在公路东侧的第6班班长阎杰,在距离第2辆坦克约20米时,对准坦克油箱,从侧后方连投4枚手雷,坦克瞬间燃起大火,驾驶员被击毙。

第200师599团3连反坦克班,奉命在回隅、桥田里之间公路的反坦克壕,阻击敌坦克。

21日晨,美军坦克在金化、甘凤里公路上来来回回往返了好几次。

11时许,先头4辆坦克呈菱形队形前进,在开进到距离第3连反坦克班20米远的时候,反坦克班用一个4人小组,瞄准射击坦克后面的伴随步兵,用一个3人小组投掷手榴弹来制造烟幕。班长周清泉投掷手雷率先击中了先头坦克,逼退了其他的坦克和步兵。

第199师596团2营,将1门火箭筒放在了后洞里的南山脚下。

21日8时许,敌占领该山。

第2营赶紧将火箭筒撤了出来,隐蔽在了阵地里。15时,敌3辆坦克开到我阵地前230米的时候,我火箭筒手用仅有的两发弹射击了过去,直接命中第2辆坦克。

激战一整天,第67军全线共击毁敌坦克17辆。

其中,战防炮击毁了6辆,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和苏式手雷击毁了6辆,其他炮火击毁了5辆。志愿军反坦克第一战取得了胜利,为指战员后续粉碎“秋季攻势”、进行反坦克作战积累了经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文登川一带驻守的是人民军第5军团,但经过长时间的艰苦作战,5军团伤亡惨重。1951年9月27日,为了稳定东线的防御战线,志愿军第68军204师配属炮兵第610团、202师炮兵一个连,接防人民军第5军团,西起北汉江、东至文登里东侧635.8高地,文登川一线正面20公里的全部防务。

文登川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宽度从几十米到600余米,纵深超过了7000米。西靠鱼隐山,东依加七峰,北面是柏岘岭。

山谷南端是一个名叫文登里的小村庄,中间则贯穿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末(末辉)杨(杨口)公路,直通我军后方,是我军东线的一个重要门户阵地。山谷内地势平坦,适合坦克部队进出,开展穿插作战,但由于两侧是崇山峻岭,不是很有利于坦克的横向机动。

文登川是美军坦克进攻我军防御纵深的必经之地,能否在此阻挡住敌方大规模坦克的进攻,成为68军防御作战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文登川必须坚决守住。

第68军接防仓促,既没有完整的工事依托,也没有充分的准备。为了能有效阻止美军坦克集群的进攻,我军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准备。

杨成武预见到文登里一带将有一场恶仗。他一再嘱咐68军军长陈坊仁,除加强阵地正面防御外,还要注意防止美军坦克冲击。兵团司令部专门发出反坦克指示,提出工事与火力(包括反坦克地雷)相结合,勇敢与技术相结合,打坦克与打步兵相结合,以相互弥补不足,对付美军连续攻击。

第204师以鱼隐山为核心阵地,在文登川之线设置反坦克区,610团部署在左翼。经过一番激烈战斗,610团迅速占领了935.8、709.6等高地。

610团决定将主要兵力与武器集中部署在文登里公路两侧的高地,构筑坚固防线。一营被部署在公路东侧的635.8高地和904.2高地;二营则配置在公路西侧的709.6、642和984.2高地等区域;第三营作为团预备队,位于永青里以北。团炮兵部队在祠场附近建立基本发射阵地,并在上深浦区域构建前进发射阵地,以阻击突入防线的敌军坦克。

然后,在反坦克区内建起了“兵、阵、火、障”四大配系。充分利用山脚塄坎、沟梁等自然地形,利用战前准备和战斗间隙大力抢修工事,白天打,晚上挖,抓紧在山谷狭窄地段和山脚突出部的公路两侧,以堑壕、交通壕和火力发射点,构筑纵深梯次配置的阵地。

并在川地上挖反坦克壕,道路狭窄处设陷坑,和两翼的阵地结合在一起,纵横两向贯通起来,各火力点、各阵地之间以交通壕相连,在道路、河床、稻田地和山坡处遍布反坦克地雷,形成了深达7公里的纵深防御阵地。

另外,我军在作战中将防炮洞和露天发射点结合、基本阵地和预备阵地结合、真假阵地结合,并充分利用山地茂盛林木严密伪装自己,不仅为大量消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而且有效地保存了自己。

其次,针对自己装备差、火力弱的实际情况,第68军204师在全师内抽调人员,集中了27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12门76.2毫米反坦克炮、4门老式山炮和22根90火箭筒,以及1个工兵连,组成了一个150人的反坦克大队,归第610团指挥,部署在文登川,专门承担打坦克任务。

反坦克大队以反坦克炮为第一层火力,山炮为第二层,无坐力炮和火箭筒为第三层,形成了梯次火力配置。还组织了6个反坦克小组,每组3至6人,装备地雷、爆破筒和反坦克手雷,视情机动出击近战歼敌。

10月3日、5日、13日,西线美第1军、东线美第10军、中线美第9军,相继发起进攻。东线敌军进攻有两大特点:一是使用集群坦克集中向文登里谷地突击,即所谓“坦克劈入战”;二是不惜向攻击的目标倾泻炮弹。

1951年10月6日,交接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美第10军集结第2师,并配属坦克第72营、韩国第8师战车第31大队和法国营,共百余辆坦克,在众多飞机的掩护下,向文登里的志愿军第68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企图凭借绝对优势兵力一举突破文登里,夺取我东线战略要地鱼隐山,深入我防御纵深,破坏我防御体系,占领末辉里以南地区,以配合其在元山的登陆计划。

志愿军第204师在阵地被敌军炸毁后异常艰苦的条件中,和朝军一起顽强抵抗敌军进攻,歼灭美韩联军900多人,初步稳定了作战局面。到10月10日,志愿军第204师顺利和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交接阵地。

10月11日,是我军接防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阵地的第二天。美军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支援下,出动10余辆坦克,向志愿军防守的635.8高地展开猛烈进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战斗打响时,敌军将坦克沿公路排成纵队,向我军两侧高地发起冲击。由于我军刚接防此阵地,反坦克火器配置不当,作战体系尚未完善,且反坦克大队缺乏实战经验,导致阻击美军坦克的效果不佳。

204师610团的2连死守阵地,击退敌军7次进攻。但美韩联军还是在12架飞机的配合下,坦克长驱直入,很快突破防线,推进至文登里以北5公里的610团防御纵深处,上深浦地区,接近了团炮兵群的基本发射阵地。

反坦克大队大队长姚希和副团长见形势危急,立即组织炮兵进行近距离火力战斗,阻止敌方坦克的推进。他们命令部署在东侧904.2高地的一营和西侧984.2高地的二营迅速前进,消灭跟随坦克的敌步兵。同时,指示反坦克第一、二中队隐蔽于纵深位置,迅速出击,占领发射阵地,靠近射击,打击敌方坦克。

在排长阎相子的指挥下,第二中队的反坦克歼击小组携带反坦克手雷,借助草丛、沟渠和弹坑的掩护,从侧翼迅速而隐蔽地向敌方坦克靠近。当他们距离敌坦克侧后约10米时,阎相子毫无畏惧地站起身,精准地投出两枚手雷,成功炸毁了敌坦克,成为此次作战中首位摧毁敌坦克的战士。

随后,他们迅速转移阵地,采用同样的战术炸伤了敌军第二辆坦克。

此时,趁着敌军陷入混乱,我方无后座力炮和火箭筒分队在50至100米的距离内开火,再次击伤美军3辆坦克。眼见夜幕降临,美军坦克营营长迈克尔无心再战,下令坦克大量施放烟幕,撤回阵地。

第一天的战斗可谓充满险情。

虽然最终顺利击退了敌人,但由于战士们对苏式装备操作不够熟练,反坦克武器配置过于分散,未能发挥应有的威力,而地雷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我军始终没能找到有效的应敌策略。

美军甚至一度逼近到距离我炮兵阵地仅700余米的地方,幸亏炮兵采用榴弹炮直接瞄准平射,才成功击退了美军的坦克集群。这场战斗还催生了我军一个全新的战斗术语——“闸止阵地”,意指用大口径火炮平射,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此时,连20兵团司令杨成武也按捺不住,拨通了68军军长陈坊仁的电话:“你的反坦克歼击队在哪儿?为什么迟迟没有动静?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司令员的不满层层传达到了前线,610团团长尚志功感到颇为郁闷。当晚,杨成武司令员与610团团长尚志功、政委崔子玉一同前往反坦克大队,向一线作战的战士们询问战况。

杨司令员充分肯定了610团在首日战斗中,顶住了巨大压力并阻挡住敌军坦克进攻的突出战绩,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比如反坦克阵地距离公路过远,敌坦克行进速度过快,导致反坦克火力效果大打折扣。

副团长姚希同提议:“明天我们将无后座力炮从山头前移到山脚下,前推200米。”排长阎相子补充道:“我们小组距离坦克太远,手雷和爆破筒都无法扔上去。在接敌过程中,我组四人牺牲了两人。明天我们打算隐蔽在距离公路两侧20米以内,等敌坦克靠近时再出手。”

杨成武司令员点头说道:“好,在文登川要修筑反坦克交通壕,每个反坦克小组都要配备一个加强班和一挺机枪,专门用来打击坦克后面的敌步兵,掩护反坦克小组接近坦克进行爆破。”

随后,他继续鼓励道:“同志们,不要气馁!这是我军第一次大规模对抗坦克集群,今天顶住了就是胜利。明天才是真正的考验,敌人一定会派出更多坦克,但不要害怕。虽然美国强大,但我们有智慧,我们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杨成武司令员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指战员的战斗意志。

团长尚志功连夜召集紧急作战会议,总结经验教训,明确了作战目标,决定要将敌方坦克阻挡在上深浦以南地区。随后,重新调整部署,将全团的反坦克火器全部隐蔽配置在末杨公路两侧的山脚,与步兵火器相结合,形成了纵深梯次的防御体系。

军工兵主任兼反坦克大队副大队长谭宝楼,率领军、师下属的四个工兵连和两个工兵排,在公路两侧挖掘了三条深达三米、宽四米的反坦克壕,布置了五个反坦克地雷场。同时,他们在公路两边紧急开挖了总长超过一万米的步兵交通沟,连接散兵坑和猫耳洞,为反坦克小组的灵活机动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