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优秀的战略战术(1 / 2)

1950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就要面对朝鲜战争。几十年以后,我们看当年的那场立国之战,那一仗之中,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军威,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逼退到三八线以南,取得了战略层面上的伟大的胜利。

但是面对世界上排名最为靠前的十几个国家,当年的那场胜利得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当时的我军无论在后勤运输,还是士兵的武器装备,以及攻坚型的重武器,包括海陆空等很多方面都要全面的落后于美军。

而在朝鲜战场上,美国的海军和空军已经是全世界第一的存在,就算是志愿军有勇敢的作战精神,可在战场上,人类是无法和枪炮抗衡的。

太平洋战争教会了世界一件事情,依靠人海战术根本行不通。当时,悍不畏死、依靠人海战术冲锋的日军,在美军的重火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那为何我们能在十七国联军下撑住,还和美国打上五个来回,最后还让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呢?

我们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来做一下分析,先看一下战略层面。

中央将“边打、边稳、边建”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总方针,要求志愿军部队:

“有策略地打”、“稳当地打”、“有目的地打”。

从五次运动战役的胜利到朝韩停战可以看出来,这个战略指导是十分正确的。

一、“有策略地打”——先打伪军

所谓伪军,指的就是李承晚领导下的韩国军队。志愿军到达朝鲜半岛之后,中央多次电联志司,明确表示“先打伪军”、“我们可以打赢伪军”。

美军进军朝鲜必然不会全部动用本土的兵力,因此势必会通过武装李承晚的军队,来对抗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

而李承晚的伪军数量虽然占联合国军的四分之三,但是其装备和军队作战力却远在美军之下。所以,志愿军打败伪军的赢面很大。

从战略意义上看,李承晚的伪军部队相当于美军在朝鲜半岛上“爪牙”。如果美军失去了伪军的力量,则很容易陷入孤立之中,到时候志愿军再合力打击美军就会容易许多。

于是,在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先以一个军的力量钳制美、英军队,然后集中三个军逐一歼灭李承晚的三个师。

志愿军的“出其不意”的安排令美军主力部队扑了个空。与此相反,李承晚的伪军本抱着“候补”的心态作战,没想到却被打得团团转,一时都没反应过来。

据统计,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成功歼敌余人,其中有7584人属于李承晚三师,俘虏敌人4741人。

二、“稳当地打”——以“缓胜”的指导思想,主打“小歼灭战”

1950年12月24日,志愿军取得第二次战役的胜利,歼灭敌军人。

然而,前两次胜利并没有冲昏中央和志司的头脑。在第二次战争胜利后,开始思考朝鲜战争的发展走向。

中央和志司认为,我军若是能在对方阵营沉浸于失败情绪的时候,迅速出击,或许有速胜的可能。但是,就当时的局势来看,更加偏向于“缓胜”的心态。

志愿军的参战,不在联合国军的计划之内,所以敌军在短时间内没有缓过来是正常的事。而且我军刚刚经历了频繁的、长期作战,战士们的体力和精神都有透支的危险。

一旦敌人开始反攻,我军就会很难招架。

果不其然,第三次战役结束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就开始对中朝联军驻地开始大规模的反攻。正在休整的中朝军队被迫转入防御作战,匆匆忙忙与敌人展开第四次战役。

第四次战役结束之后,原来撤退至釜山地区的联合国军又打回了三八线附近地区。但由于志愿军的顽强抵抗,敌军未能再进一步。

联合国军的武器装备占有较大优势,机动性较强。志愿军曾经多次尝试围攻美军一个师或者一个团,却经常碍于对方飞机、坦克的反攻而不得不放弃。这些经历大大打击了将士们的作战信心。

在正式发动第五次战役之前,中央多次强调要让将士们重拾信心,不要为了无意义的小胜利浪费兵力。

又叮嘱说,我们每次作战不必抱有太大的野心,在每次战斗中,我军能够歼灭敌军一个营,至多两个营就够了。

这种小规模的歼灭战虽然看上去对敌人造成的杀伤力不大,但实际上是在无形中瓦解敌人强大的力量。等到小歼灭战达到一定数量,志愿军就可以对敌军发起全面的围攻。

1951年4月,中朝军队向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

在西线,志司以一个兵团正面迎敌的同时,在左右两翼又派遣了2个兵团,从侧面迂回包抄,采用小歼灭战的方式分割敌人的主力军。在此次战役中,志愿军大获全胜,歼灭敌人余人。

三、“有目的地打”——以打促和

1951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局势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曾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平壤的联合国军被逼退至三八线以南,志愿军的顽强死守使得美军难越雷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双方势均力敌,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为了巩固战果、顺利推进和谈,志愿军实行“边谈边打”的战略方针。中央强调,我们在与敌人进行政治斗争的同时,也继续军事斗争的准备。有必要时可以以打促和。

果然,停战谈判刚开始不久,美国方面就以各种借口和方式阻碍谈判的继续。

7月,美军以武力相威胁,企图逼迫中朝双方重定分界线。志愿军进行迅速的战术反击之后,美军才乖乖回到谈判桌上。

之后,美军又以沿海岛屿不受军事分界线限制为由,企图强占半岛附近的岛屿。志司遂下令命志愿军以武力收复岛屿,堵得美国当局哑口无言。

谈判后期,在处理战俘遣返问题上,李承晚当局不顾朝中两国意见,就地释放战俘。此举令中朝两方感到十分不满。

于是在7月13日,志愿军向金城地区驻守的韩国军队发起进攻。短短数日,志愿军歼敌余人,收复多处阵地。

此战结束之后,李承晚当局终于放弃抵抗,被中断了的朝韩和谈才得以重启。

从第五次战役结束到停战协议签订,期间竟持续了两年之久。即使放眼世界战争史,这样的例子也是十分罕见的。

说完大的战略方面,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志愿军的战术层面。

第一个就是擅长“运动战+黏住打”,这是志愿军在五大战役阶段的一种常用战法。

所谓运动战,要领就是穿插。利用敌军的薄弱之处,在敌人的正面利用地形和工事掩护,牵制对手,然后绕到对手后方,切断敌人的退路和补给线,形成包围态势。

比如1950年11月,38军113师在14个小时中就进行了72.5公里的极速行军,用穿插的战术,在最短的时间中就出现在了联合国军队的后方,将老美进行分割包围,让联合国军瞬间就成为了瓮中之鳖。

然后再进行各个击破,给予老美最大的伤亡,有力地歼灭了老美的有生力量。

所谓黏住打,就是尽量避免形成远距离对射拼火力的局面,尽量接近敌人,利用美军害怕近战的心理,使敌人的火力优势无法发挥。

后来美军详细描述了跟志愿军的交战情景。

志愿军提前在美军阵地视距外集结,匍匐向美军阵地缓慢前进,利用伪装躲过美军的战场和空中侦查,等到接近美军阵地十几米的地方,突然发起冲锋,美军的远程火力优势荡然无存。

第二个是,擅长夜战,攻击动作隐蔽大胆。

志愿军的战术本质上反映了它的游击队性质,在物质困难条件进行的多年战争已经使其建立了一种攻击模式,这种攻击模式被证明对拥有武器和装备优势的军队是有效的。

一位海军陆战队军官员恰当地定义了志愿军的攻击是“聚焦目标”。

白天潜伏,夜间进攻是志愿军的常态。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在没有夜视器材辅助的情况下,黑夜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任何军队在暗夜条件下的活动能力都远不如白天。

说的通俗点就是:没有夜视装备条件下,夜间作战对谁都是不利的。

既然不利,那么为什么还要打夜战呢?因为不利是相对的,如果昼间作战更不利的话,那么必然只能选择在夜间作战了。

在当时那个年代,武器装备相差极大的话,昼间作战武器效能发挥可能是20比1,但夜间作战可能会缩小到5比1,这样尽管对方依然占据武器优势,但是却可以将双方武器的差距缩小。

在解放战争中,夜战的应用就很多,不过国军无论是空中力量还是地面炮兵都远谈不上十分强大,因此解放军作战主要是在昼间进行的。

但在入朝之前,我军即已了解到美军技术装备十分强大,因此13兵团在先期的战术训练中,即进行了针对性的夜间作战训练。

在此之前,夜间作战仅仅是昼间作战的一个补充,在针对性训练中,部队先是在白天进行演练,然后再转到夜间。

训练中,军师级干部下到连、团级干部下到排、营级干部下到班进行具体指导,使得为期2个月的整训取得的成效极大。

入朝作战后,美军强大的武器装备优势果然迅即展现了出来,尤其对我昼间行动造成了极大影响。

据美军战史统计:朝鲜战争的第一年,仅美国空军就出动了架次,投下了炸弹吨,凝固汽油弹3435万升(注:加仑换算成升),发射火箭弹枚,枪炮弹9800万发。

平均每天美国空军就出动近700架次,投炸弹266吨,凝固汽油弹9.4万升,火箭弹700多枚,枪炮弹近27万发。

当时中苏空军仅能与美军争夺鸭绿江附近制空权,而志愿军前三次战役仅有36门高炮及每个军十多挺高射机枪防空,对美空军的威胁不大。其对地空袭、扫射极为嚣张,给我地面部队的开进、物资的运输造成了很大损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我汽车部队入朝仅半个月就被美空军摧毁330余辆,美空军对我112师指挥所一次袭击中,更是使得我干部战士伤亡272人。美空军甚至有因追逐射击我地面目标,飞得过低而撞上电线或低山而坠毁的情况。

极其严重的空中威胁是我军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部队在白天的运动受到很大限制,而进攻作战则只能转入夜间或天气恶劣的白天进行,因为这种天候下,美航空兵对我的威胁程度会降低。

同时夜间作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军地面火力太强,在昼间作战的话,有利于其火力的发挥。在夜间作战,双方交战距离缩短,且战作一团,美军的重火力优势不易发挥,实际缩小了双方武器性能的差距。

在我军尽可能以夜间作战为主的情况下(但不可能白天不作战,一方面志愿军并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白昼作战;另一方面美军是以白天为主进攻的,我军不可能不应战),伤亡战士中,70%到80%为炮火杀伤,7%到8%为空袭杀伤。

如果志愿军不在夜间主动进攻,恐怕就不仅仅是牺牲大了,连作战任务都是无法完成的。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大部分进攻是在夜间进行的,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歼灭北极熊团、奇袭白虎团、全歼英军皇家陆军双徽营,这些辉煌战绩都是夜战的成果。

因为美联军好像一到夜晚就摸了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黑夜是有月光的,并非都是漆黑不见五指。志愿军的进攻行动大多会选在月夜进行,后来美军总结经验称其为“月夜攻势”。

志愿军在夜间向美联军阵地发起突袭,他们利用黑暗,悄悄接近美军阵地,与美军纠缠在一起,让美军的炮兵和战机无法轻易发起攻击,否则就有同归于尽的危险。

可月亮的光线并不是很强,天气差和月初、月末的时候,月光很微弱。志愿军当时的夜战并非战斗级,而是军师级,甚至兵团级的战役级夜战。

大规模部队在夜间行军和作战,如何确保识别和联络?如何不迷路呢?

志愿军的办法是:

有条件的话,胳膊上缠一条白毛巾,班组多使用小喇叭、军号、口哨等简易器材进行联络,各种不同的号音代表不同的含义。如“一长一短”是经常使用的,代表请求火力支援。

而在班组之上营以下分队则设置信号组,每组2到4人,装备60信号筒、26信号枪,如果一个信号组不够,那就设置多个。

营以上部队则用各种有线、无线通信及骑兵通讯员等进行联络。

朝鲜多山地,部队往往在行军或进攻时会找好向导,负责带路;侦察兵在白天大多会勘测好路线,同时领导干部会分头参与看地形,然后回来汇总讨论,在黄昏前确定各部的行军及进攻方案。

志愿军前进时多采取自然路线,如河水冲击地形或溪流河床,一遇到敌军的阻力就进行展开。战斗小组然后从战术纵队中一个又一个地脱离,然后用步枪、冲锋枪和手榴弹开火以接近敌军。

一旦交战并受到火力攻击,攻击者就会卧倒,在炮火间隙跃进,会继续前进直到再次遭到火力打击;当志愿军部队完全投入进攻时,即便伤亡惨重,也不会放弃进攻。

其他人员会挺身而出,攻击一直持续到取得突破,通常正面攻击的兵力是一个排或者两个排。

在巩固形势后,作战部队然后爬向或者向下一个排阵地的开放侧翼蠕动,攻击的每一步都非常隐蔽和大胆,对营正面阵地进行数次这样的突破的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攻击模式有所不同,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作为志愿军使用迫击炮作战的一个例子,以下来自海军陆战队的作战现场报告:

“五到九名志愿军战士组成的巡逻队被派往主力部队的前方,试图定位或确定(我们的)正面和侧翼阵地。

在这些巡逻队撤退或被击退后,志愿军向那一地区进行白磷迫击炮弹炮击,企图造成人员伤亡。

通过密切观察区域内营救伤亡人员的活动,他们试图确定我们前线的位置。 在确定了我们的前线阵地后,志愿军会向我们的前线发射白磷弹以作为标记。

在此过程中,志愿军的突击部队会向前爬到尽可能靠近我军阵地的距离,在给定的信号下进行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的攻击信号是三声警笛声响起。 进攻的部队随后跃起,并在一个完美的小队队形冲到了我们的阵地前。这一攻击使志愿军突破了我们一个排的阵地,我们在黎明前发动的反攻才恢复了防线。”

夜间作战极其强调第一天晚上的成效。

通常要求在第一天晚上即打乱敌防御部署,占领部分核心要点,同时穿插部队要切断敌后路,到第一天拂晓前即完成打乱敌军并包围的部署。

白天到后,各部相机继续攻击或固守等待天黑,进行第二轮暗夜攻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确保晚上各部队不至于迷路,另外还大量设置路标、标兵、联络哨,如117师的一个战斗班负责制作路标,一口气便做了2000个。

而路标标示的使用也很明确:在雪地上使用黑色标示;在无雪地带则使用白灰做白色标示。

当时做路标时还出现很有趣的一件事:38军缴获的美军物资中,有咖啡粉,但战士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也不是火药,尝一尝又苦得要命。于是便将其做成了路标材料,后来首长得知后也是哭笑不得,好东西就这么给浪费了。

夜间作战减轻了美军航空兵和重炮对我军的杀伤,为志愿军很多次胜利奠定了基础。

还拿前面说到的38军113师穿插三所里之战举例子。

大家都惊诧于其在14个小时内直线攻击前进了72.5公里。其实这14个小时中,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在暗夜条件下完成的。

这次成功的穿插是第二次战役大胜的关键,而第二次战役又是朝鲜战争的关键一役,这次暗夜突击行动将永远名垂史册。

美军当时的照明弹虽然不足以在我军行军时造成多大威胁,但当我进攻其阵地时,则还是够用的。因此我夜间作战依然要抗击美军极强的火力,同时美空军并非夜间不出动,仅仅是对我威胁减轻罢了。

因此,有的时候美军阵地是可以打下来的,但有时候也是不行的。如长津湖战场的下碣隅里、柳谭里及第四次战役时的砥平里等。

美军机械化装备多,阵地构筑极快,其还配属有大量火炮、坦克,步兵分队则自动火器极多,美军弹药也近乎于无限。志愿军攻击时也忍不住感叹:(美军)步兵速射火器实在太多了,炮兵远战能力太强了。

其组织防御时一方面以阵地轻重火力及坦克(充当固定火力点)进行一线抗击;同时以配属的炮兵对志愿军后续梯队可能的方向进行无限弹药量式的拦阻射击。

所以志愿军得出的经验就是,如果不能在第一天晚上攻击中得手,那么之后的作战便极为艰难了。

另外,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需要注意就是,在不同的季节,黑夜长度是不同的。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打得比较艰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战役是4月底到6月初进行的,白昼时间过长而夜晚过短,限制了志愿军的运动及作战。

而且志愿军战士在运动战时期极度疲劳,加之以炒面为主要食物来源,长期营养不善,大量战士得了夜盲症,后来是通过熬松针水进行改善的。

因此,夜间作战,我军同样面临很大的困难,有些是智慧和战术可以弥补的,但有些则不能。所以,切不可以为夜战就是万能法宝。

到了阵地战时期,双方战线固定,大规模穿插迂回已经不具备条件了,但对山头的攻防却达到了白热化。基本上是美韩等军队白天进攻,我军则在晚上进攻。

吃够了夜战亏的美军甚至曾主动对志愿军发起夜战,但效果不佳;而志愿军继续对美军发起夜战,甚至还缴获了美军特意装备的带夜视瞄准装置的卡宾枪。

那么,美军是怎么应对志愿军战术的呢?

在美国空军的轰炸之下,志愿军后方的物资根本没有办法运到前方来,凭借志愿军的偕行补给,其进攻态势只能维持一个星期。

一个星期之后,志愿军便会弹尽粮绝,开始回缩补给,等补给完毕之后,再一次发起攻势!李奇微称其为“礼拜攻势”,这一点也可从志愿军的前四次战役的进攻时间线之中得到证明。

事实也确实如此,志愿军每次进攻都会携带五日份的粮弹,省吃俭用之下,再加上志愿军缴获的物资,也仅仅够志愿军坚持七到八天的时间!

李奇微到了朝鲜战场后,指挥美军最大限度地去回避志愿军擅长的迂回、穿插、夜袭、近战等手段,充分发挥美军在后勤、空军、火力、机动方面的优势,构想出了一个经过周密设计的战术:

那就是在志愿军进攻之时,联合国军不予接战,每天以20英里(约合32千米,这也是志愿军每日的最大进攻距离)的速度节节后退,尽量避免和志愿军近战、夜战,而依靠远程炮火给志愿军部队以最大的杀伤。

与此同时,再令美军强有力的空军部队则全力以赴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