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既要又要(2 / 2)

崇祯不想再多这么大的一笔开支,而且五到十万军队才可能剿灭?

这不开玩笑嘛!

现在别说两百万两白银,就算是二十万两,崇祯都不太想出。

这个时候杨嗣昌还没说话,但温体仁却是出主意了。

“陛下,如今流寇在河南、陕西等地祸乱,不若调常经文麾下之军前去剿灭流寇?

让常经文与流寇厮杀,待常经文麾下实力大幅度削弱,我们再拿捏常经文。”

温体仁自认为,自己的这个计策比较高明。

不用朝廷出钱,还能让常经文去和他们厮杀,到时候流寇和常经文的实力削弱。

他们不就可以出来捡便宜吗?

崇祯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不禁满意的点头道:“嗯!温卿的主意不错,就这样办。”

崇祯说着,心里琢磨了一下后又才继续说道:“大伴,拟旨,给常经文加金陵中军都督,太子少傅衔!”

这就是典型的既要又要,崇祯想要常经文的军队,但又知道常经文肯定不会给。

想要让常经文剿灭流寇,但又不愿意掏钱。

你不是卫所军吗?

卫所军这玩意儿,你出征的粮草啥的,不都你自己负责吗?

所以我就不掏了,给你加个中军都督的头衔。

但其实这玩意儿就是个虚职。

明初或者是明中期,中军都督不是虚职,那是实职,但到了现在。

纯粹就是扯淡的。

中军都督,主要是管辖南直隶以及河南地区的。

南直隶,虽然这玩意儿从名字上看,好像不是省,但其实它和省是一个级别的。

毕竟是两京十三省嘛!

这两个地儿的卫所军,中军都督都有权过问。

比如说军屯,比如说训练,兵员,武备等,中军都督都有权过问。

明初的时候,卫所军战斗力强啊!

所以那个时候,中军都督,正儿八经的实权人物。

到了明中期,虽然卫所军已经逐渐走向崩溃,但还有一定的战斗力。

所以也有点权利。

从明后期开始,卫所制基本上都可以说是彻底崩塌,募兵制,就是从嘉靖时期正式扬帆起航,进行大规模的募兵。

这个时候,不论是朝廷,还是皇帝本人都对卫所军没啥希望了。

像什么五军都督府内的,五军都督,也都是作为头衔加的,其实没啥实权了。

也就有个名头,到了明末,更是扯淡的存在。

许多行省,连都指挥使都没有。

比如说最典型的,就是陕西行都司。

陕西行都司,管的可不是陕西省,而是河西走廊这一块的卫所。

但陕西行都司,实际上已经有几十年没有正儿八经的都指挥使了。

就算是有武将给加个陕西行都指挥使的头衔,那也就是个头衔,谁去啊!

周围驻扎的军队,早就是募的兵员,而非卫所军了。

所以,崇祯就是想拿个有名无实的空名头,就想让人给他卖命,还怀疑这,怀疑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