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苕汤圆大卖(2 / 2)

赵凝雪忙从厨房探出头,满脸笑意:“当然行嘞,大姐!咱有不蘸料的,纯纯的甜口,红薯皮裹着香馅,小孩子保准爱吃,您稍等哈。”

旁边桌的食客打趣道:“大姐,您可让孩子试试蘸一点,少蘸点辣,那滋味妙着呢,我小时候也怕辣,现在吃上这一口,就知道错过多少好味道。”

妇人笑着摇头:“还是先吃甜的,稳妥些。”

又有个急性子的小伙嚷道:“赵老板,你这煮汤圆速度能不能再快点,这闻着味儿,馋得我心急火燎的!”

顾瑶在一旁抢着回:“小哥,咱这得保证质量呀,煮得火候不到,口感差了,不是砸自家招牌嘛,您再稍等会儿,马上就好!”

周大娘也探出身,温和地说:“小伙儿,这汤圆讲究‘三起三落’,火急不得,慢工出细活,出土保证软糯筋道,包你满意。”

一位老者捻着胡须,眯着眼说:“赵老板,你这吃食既有新意,又不失传统底蕴,莫不是有啥独家秘方?”

赵凝雪谦逊一笑:“大爷,哪有啥秘方,不过是用心琢磨食材搭配,想着把家乡味儿融进这汤圆里,给大伙换换口味罢了。”

“哦,原来是这样,难怪这般独特,希望你这铺子能一直开下去,造福咱这老饕们的嘴哟!”老者乐呵呵说道。

另一边话说到了中午,学堂课间,顾泽满心欢喜地抱着食盒走进教室,食盒里装的自然是嫂子赵凝雪精心备的苕汤圆。

他刚坐下,就冲一旁胖胖的王宇、俊俏的苏逸还有话少的苏易尘招手:“嘿,兄弟们,今天我嫂子又给我做了苕汤圆,可美味了,我特意多带了些,都尝尝!”

王宇一听,眼睛放光,立马凑过来,搓着手笑道:“哎呀,顾泽,你嫂子手艺那是没得说,上次吃过一回就惦记着呢,快让我解解馋。”

苏逸也面带期待,优雅地坐过来,笑着说:“今日有口福了,这独特的汤圆,别处可吃不着。”

苏易尘虽没吭声,但眼神里满是好奇,默默挪了挪凳子靠近。

顾泽打开食盒,热气裹挟着甜香瞬间飘散开来。

周围同窗们本在嬉闹,一下被这香味吸引,纷纷转头张望。

“啥味儿这么香啊,顾泽,你带啥好吃的啦?”一个同窗伸长脖子喊道。

顾泽笑着给王宇他们分汤圆,一边回应:“我嫂子做的苕汤圆,那口感,绝了!”

王宇迫不及待咬一口,腮帮子一鼓一鼓,含糊嚷道:“太妙啦,我舌头都要跳舞咯!这皮糯糯的,馅还贼香,再配上点辣椒,哇,我舌头都要跳舞咯!”

苏逸吃着,微微点头,眼里满是赞赏:“确实别具风味,甜辣交融,口感丰富,你嫂子真厉害。”

苏易尘尝了后,嘴角也泛起笑意,低声说了句:“好吃。”

周围同窗们看着他们吃得陶醉,又是羡慕又是好奇,围过来七嘴八舌。

“顾泽,你嫂子这汤圆咋做的呀,咋从没见过这般吃法。”

“就是,快讲讲,回头我让我家厨娘也试试。”

顾泽咽下嘴里的汤圆,清了清嗓子,一脸得意地介绍起来:“诸位,这苕汤圆来历可不一般呐!是我嫂子在她爹赵秀才那些藏书里瞧到的。”

“我伯父那书房,堆满了各式古籍,嫂子平日就爱翻翻,偶然寻得这关于苕汤圆的记载,觉着新奇,便照着法子捣鼓起来。”

“又结合咱们本地口味,添了特制的辣椒蘸料,这才做出这般独特美味。”

同窗们听了,大多只是微微点头,有个同窗漫不经心地嘟囔:“哦,原是从书上看来的,读书人家藏书多,寻出个吃食方子倒也不稀奇。”

另一个接话道:“是啊,咱身边那些个读书人,哪家不是满屋子书,不过你嫂子能把书上吃食做出来,还做得这般可口,那也是能耐。”

顾泽倒也不恼他们这平淡反应,继续兴致勃勃说道:“虽说从书上来,可真要做好,工序繁琐着呢。”

“得精心选红薯,蒸得恰到好处捣成泥,再和糯米粉揉匀,馅料调配也讲究,还得把控煮汤圆火候,少一步都不行。”

王宇边吃边问:“那这红薯做皮,怎么就比寻常糯米皮出彩啦?”

顾泽嘿嘿一笑:“这红薯皮带着自身独有的香甜,软糯中又有股子劲道,和馅料一搭,口感层次立马就有了,再蘸上辣椒,绝配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逸也好奇问道:“你嫂子加的这辣椒料,看着红亮,闻着挺冲,怎么和甜汤圆这么合拍?”

顾泽拍着胸脯道:“我嫂子说了,这辣椒是精心研磨调配的,辣得恰到好处,刺激舌尖,把红薯和馅料的甜香全勾出来,甜与辣在嘴里碰撞,妙不可言呐!”

同窗们听着顾泽这番详解,愈发觉得这苕汤圆制作不易又独具匠心,纷纷夸赞顾泽有个好嫂子。

正说着,有同窗感叹道:“顾泽,你嫂子这赵老板当得名副其实啊,开的平价食堂如今在咱这儿可有名气啦,听家里人说,每日食客络绎不绝,都冲着那地道美味去的。”

顾泽一听,胸膛挺得更高了,满脸骄傲,眼睛都亮了几分:“那可不,我嫂子厨艺精湛,又用心经营,把平价食堂打理得红红火火,好多吃食都是别处吃不着的稀罕味儿。”

“就说这苕汤圆,从食材挑选,到制作工序,再到调味配比,无一不是精心钻研,能不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