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夜谈时策惊秦王(2 / 2)

秦时颂乔松 毛豆佐酒 1950 字 3个月前

先前王翳,桓彝之事便是明证。这二人一倒下,其举荐之朝臣全都受到牵连。”

“父王慧眼,实行开科取士之策,那么所有官员便都是父王钦点,可一定程度上遏制官员之间的勾连。”

“你认为,刚才有多少人看出了你的用意?”

乔松面色一滞:“应当都看出来了。”

“那你觉得,为什么他们没有反对?”嬴政满含深意的问道。

乔松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

的确,此策增强了王权。莫非,他们是顾忌这一点?不对,李斯此人不好说,但是王绾,冯去劫,尉缭皆是正直之辈,不至于如此。

那为什么?

乔松一时没有找到一个足以说服自己的答案。

“其实很简单。”眼见乔松陷入了苦思,嬴政索性公布了答案:“因为要反对此策的人,并不在今日议事行列之中。”

乔松愣了一下,随即恍然:“父王指的是,朝中各派系势力?”

今日的王绾,李斯,尉缭等人,全都是父王一手提拔上来的,背后牵扯派系并不多。或者说,这些人都是坚定的王党。

而朝中派系,以公族为代表的老秦一系,还有楚系,以及客系都没有人能够入选父王的心腹。

不,或许楚系应当把乔松他自己算上。

嗯?等等!

乔松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他这一招算不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他如今算是楚系的执掌者啊。

一想到这里,乔松顿感牙疼。

嬴政一看他的表情变化,便明白他是想通了。于是,便打趣儿道:“你给寡人说说,你到底是出于什么想法,提出这么一个政策的?”

乔松嘴角微微抽搐,平复了一下心中怪异的想法,然后摆出了一副慷慨的姿态:“儿臣先是大秦的公子,自当以国事为重。”

这一副态度,显然搔到了嬴政的痒处,让这位君王露出了满意的表情。随即,他继续道:“此策,你应当还没有说完吧?后续的呢?”

乔松顿时正色了起来。

的确,科举制可是配合着一系列的政策实行的,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体系。

嬴政听了一会儿,脸色顿时变得无比严肃,命赵高封锁了章台宫,就连负责记录的书吏都被赶了出去,并且销毁了所有的记录。

父子两人谈了什么,只有他们二人知晓。

若非戒严的章台宫位于咸阳宫之内,消息没办法传到外界,单单是这副姿态,便要让许多人感到不安了。

……

父子二人秉烛夜谈,直到天光渐亮,乔松方才将自己心中所想大致讲了出来。

趁着赵高换蜡烛的时候,嬴政面色有些复杂的看着自己这个儿子,怎么说呢,他曾以为韩非之才,足以为一统之后的天下提供一个治国方案。可今日从这开科取士之策,以及其后续搭配的政策来看,原来答案一直就在自己的眼前。

这是一个以法为骨,以儒为表,百家兼用的宏大体系,嬴政透过他的描述看到了一个繁华,强盛,充满活力的国度。

那样的国度,或许可以被称之为世间乐土吧。

良久,嬴政叹了口气:“此乃百年之策,需徐徐图之。”

“父王所言甚是。”

“所以,今日之言,出自你口,入寡人之耳,不可向他人提起。否则,一旦泄露,这天下间不知多少人欲除你而后快。”

“儿臣知晓轻重。”

“行了,天也亮了,寡人也要休息片刻。你便先去你母亲那里吧。”

乔松起身:“儿臣告退。”

嬴政微微颔首。

待到乔松转身,走出四五步的时候,嬴政突然又抛出了一个消息。

“对了,寡人险些忘了。你的婚事,寡人已经告诉了你母亲,她对你自己擅自做主非常不满。”

乔松脚步一顿,突然拐了个弯儿回来了,躬身一礼:“父王,儿臣突然想起来,韩信大军粮草不足,还需要儿臣亲自前往前线督运。

此乃十万火急之事,片刻都耽误不得。故此,儿臣欲请命即刻离开咸阳赶赴蓟城处理此事。”

嬴政抬起了头,似笑非笑的看着他:“粮草督运,还用不着你一个封君亲自去吧。何况,寡人怎么不知道,韩信大军粮草不足?”

“父王……”

“你莫要求寡人,自己惹的祸,自己去处理。”嬴政回了一句,然后闭上了眼睛。

乔松的脸色顿时垮了下来,转身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章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