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泉生和黄美丽都是72届初中毕业生,但是,不是一个学校的。冯泉生是三中毕业的,黄美丽是一中毕业的。黄美丽毕业就当上了供销点的售货员,冯泉生毕业就去了农安烧锅镇老家,两人不认识。
冯贵和黄祥可是认识多年了,黄祥当兵还是冯贵开的介绍信,那时冯贵是大队会计。
提起冯贵还真有一段传奇。
1945年八一五光复,18岁的冯贵跟着一个皮影戏班子来到了于家窝堡。他不是戏班子的人,就是喜好唱皮影戏。
他爷爷开酒坊,也算个中产阶级,他念过伪满州的高小,会打算盘,还会写钢笔字。
那时于家窝堡大片地都种麦子,麦收时要雇麦客,大户人家要请戏班子唱戏。那个皮影戏班子就住在了这里,冯贵离家200里地了,从家偷的钱也花光了,便当了麦客。他个子矮,底盘低,拔起麦子来既快又利索,就被于巧珍她爹相中了。
于家窝堡有了风俗,姑娘大了不外嫁,要招女婿,因为这里地多人少。于巧珍他爹是初小文化,给东家管账,发现冯贵不仅拔麦子是好手,算盘还打得好,就招他做了到插门女婿。
冯贵哥仨,他是老二,家里有他初一,没他十五,因为个小,姥姥不亲,舅舅不爱,所以才离家出走。他也不想入赘,但是一看到于巧珍的相貌就动心了。
于巧珍是于仁山的唯一女儿,还就相中了冯贵唱的《寒江关》中的男女声混唱,两人拜堂成亲后,8年生了四个娃,最后一个才是小子。1953年四月初八赶庙会,一个小男孩子掉进乾隆井了,是冯贵救上来的,那年于巧珍就怀了冯泉生,所以,给孩子取了这个名。
1948年土改时,于仁山当上了农协主席,冯贵给他当文书。1950年成立区政府,他又在区农会当文书,1953年成立初级社,他又当上了会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区政府取消了,他岳父当了大队书记,他便当上了大队会计。
黄祥比冯贵小3岁,1948年参军,1958年退伍,退伍时才是一个班长。因为他文化底子差,又在1953年回家偷着结了婚,本该提拔,事情漏馅了,被处理复员了。
他在部队学了文化,回来后第二年就当了一队队长,在一队年年开拓水田,1963年当上了民兵连长,1968年安电,他有通迅兵的架线技能,当上了大队副主任。
1970年,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于仁山见自己保不住社员家的牛羊,一股急火,因病去世了。黄祥想到了集体饲养的主意,得到了冯贵的支持,辞了大队会计担起了四队队长的担子,第一个把社员家的牛羊都赶到了大队。
黄祥被选为大队书记后,请他回大队,四队的社员把他当成主心骨,不放他走。黄祥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先锋,什么事都让他打头阵。
大队的账黄祥都能记住,总找冯贵背后商议。是冯贵出的主意,让他发展大队经济,他便一年一个地上了那些作坊。
黄祥发展了5年,才遇上了建砖厂这个契机,他的作坊都是小打小闹,曾看上了酒厂,但是因为冯贵儿子在那,投鼠忌器才没出手。他对马市也没有信心和把握,早看透了那是个卖马的买卖,哪有砖厂这么稳固。所以他才激流勇退,拉上了冯贵,把这摊子推给了云鹏。
黄美丽是黄祥的长女,她身下有两个弟弟,大的比他小5岁,小的小8岁。她明白,她能当上售货员是靠她爸的权势,她爸一不干,她便辞职了。
她虽然是混血儿,长得漂亮,但是那的工资太少了,平均一天干12个小时,一个月才挣18元钱。她学裁剪是要自己凭技术挣钱,不受郝主任的气。
冯泉生刚回来时,她还没太在意,没想到才半年,他就成了气侯,月工资50元,比郝主任还高,在厂里还那么打腰,特有派,便想和他交往。
她跟女知青都很熟,带的饭盒常拿到集体户去热。大蒸笼上马后,她便和于丽娟一起,开始把饭盒送到酒厂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