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关键在于组织能力(1 / 2)

经过萧盼盼这段时间对时代的阐述和解读,各个时空的帝王将相已经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对政治格局和生存环境相对粗糙的理解,几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更是已经可以精准的找到时代锚点,以此来分析自己要面对的国家大事了。

“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首先完成了初步的九州划定。”萧盼盼说道,“这本质上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次国土资源调查,特别是对可耕种土地的记录和各地土质的对比。”

“同时,这样的区域划分自然是带着相应的权力重组和势力的分配,未来哪些部族该在那一片地方生活,禹在这时恐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和安排。”

“接着就是赋税制度的雏形被保留了下来。在治水的过程中,各种物资的来源除了本族群自带的以外,想必也有其他族群的上缴。然后缴着缴着就成习惯了。”萧盼盼半开玩笑的说道。

这个说法让一众古人感到无语,特别是那些豪强地主,这种事能有习惯的吗?

“其实具体的历史发展应该是,禹领导的治水团体的成功,让无数的部族意识到了在面对大规模的社会问题时,单个部族是没有解决能力的。”

“与此同时,在治水团体中肯定诞生了大量脱离了农耕的管理者,这些人在经历过这次社会大分工后便难以再回到农耕生活当中去了,他们需要继续接受这种无偿上缴的供养。于是在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下,这种无偿缴纳物资的制度就被保留了下来。”

萧盼盼顿了顿,“当然,这和后世的赋税制度并不等同,但赋税的核心作用已经在这里体现了出来。”

这种对事物演进的理解和解读,让孔子不得不在心中感叹后世教育理念的直白,似乎完全脱离了所有的修饰,直追一切事情的根本。

“禹在完成了地域划分和纳贡制度的建设时,并没有忘记解决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土地分配。”萧盼盼继续说道,“在大洪水的灾难被解除后,大量曾经被洪水淹没的肥沃土地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要打一架了。所有的古人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在远古时代,虽然黄帝建立了一个具有执行力的部落联盟体制,但这种体制本质上的作用恐怕只有调停和磋商。所以在面对生存资源的分配时,部落战争恐怕是当时的主旋律。如果放任各个部族无序的争夺平原土地,那整个社会秩序必然崩溃。”

“为此禹必须再次站出来,对多出来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这种分配能得到所有部族认同的方法只有三种。”萧盼盼抬起自己的小拳头,陆续竖起了三根手指,“公平!公平!还是TM的公平!”

嬴政皱眉,他觉得自己手上要是有一支能治理天下洪水的力量,绝对不会出现公平两个字。

“从制度演变的角度来说,禹采取的土地分配方法,很可能是后来井田制的雏形。当然,禹能推动这样的土地分配,根源还是在于他此时获得的巨大威望和实际掌握的权力。同时,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雏形也就此诞生了。”

孔子一边听,一边将这段历史流程梳理了出来。

“孔老师,您从这段历史中看出来了什么吗?”萧盼盼问道,但她也没有等孔子给出回答,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文明诞生的根源是对生存资源的获取,各个民族都是如此,谁能最早发展出适合获取生存资源的文明体系,谁就能成为这个地区的主导力量。”

“体现着这一逻辑的代表人物就是神农氏和轩辕氏,神农氏靠农耕和医药得到各部族的认可,但随着相关技术发展到瓶颈,这种认可被稀释,神农氏无法以此来协调其余部族的纷争,甚至是其余部族对自己部族的侵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