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转,暮去朝来。
随着三大主力的成功会师,每个时空的百姓或发出了真诚的欢呼,或由衷的在心里感到了开心,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情感共鸣。
看着这支军队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他们冥冥中觉得,这支军队离自己很近,哪怕双方相隔的距离可以用银河来比喻。
而皇帝,将军,文臣,还有各时代的精英们,无论立场如何,阶级如何,都被这一场可以用撼天动地来形容的艰难行军,震撼得无以复加。
他们不是只能从感情角度去体会这次行军的普通百姓,他们能深刻的理解这其中的难度,哪怕是他们中最迂腐保守的人,也直观的感受到了这次行军的神乎其神。
它首先就神在这支军队没有溃散,消亡。
各时代的军事家都在见证完了这次的行军后,因此彻底的叹服了。
这份叹服不止是来自那神鬼莫测的战术微操,还有那根本打不垮的军队意志。这样的意志是他们这些在尸山血海中如履平地的人,一生都没有见过的。
韩信确定,如果是自己指挥一支军队陷入到这样的局面中,他可以甩掉各路重围,但他确定,自己绝不能让他们跟着自己完成这两万五千里的行军。
李世民自信他可以带着一支精锐嫡系实现灵活的穿插,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甚至完成这样的长途征伐。
但他也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仅仅只能保住一支不超过三千人的嫡系精锐不会溃散而已。至于还要带上什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包袱,显然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和朱棣也有着同样的想法。
这些人在此刻彻底的理解了,这支军队和他们以往认知的所有军队,完全不是同一种概念。
一支军队的凝聚力来源于他们的根,这个根可能是他们的将军,但更可能的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土地,比如军饷,甚至是战役胜利后的烧杀抢掠。
没有这些东西,一支军队大概率会随时崩塌。
而那支军队没有这些,只有一个萧盼盼口中所说的,虚无缥缈的信仰。
他们知道信仰是什么吗?诸葛亮思考着,大概并不真正的知道吧,但他们肯定相信着某个未来,不约而同的相信着。
它第二神的地方,就在于这次行军的过程中,决策层的快速成熟,和冷静理性。
每个时空的政治家们都无比向往这样健康的协作氛围,在这里有对问题的清晰探讨,有对共事之人的坦荡胸怀,哪怕整个过程中依然有野心家身影的出没,但好在,最后自相残杀的局面并没有发生。
而最让他们羡慕的是这个组织所展现出的法统意识。
是的,他们认为这是法统,是他们这些人毕生都在追求的东西。一个最后已经不到万人保护的最高决策层,依然被相隔万里的下级组织认可,尊重。
而这样的认可和尊重,并不是靠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阴谋诡计,权力制衡来实现的,这对他们带来的冲击是难以言喻的。
这让他们想起了那位一生行事都光明正大的诸葛丞相。而在这个组织中,有很多这样的“诸葛丞相”。
在古人思绪里翻转的感慨,切实的影响到了萧盼盼的世界,因为小三三的正反馈能量积累正在飞涨。
这也让她临时决定,继续向各时空的人展示当下的新时代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光幕里的画面随着历史的时钟,再次流动了起来。
围剿其实并没有结束,只是所谓的东北军真的不是这支军队的对手,于是古人们又看见了双方的某种奇怪默契。
抗日救亡迫在眉睫,东征拉开了帷幕,哪怕只有他们自己。
当初应对闵变时的拖拖拉拉不复存在,被扣押的总裁大人,迫于无奈的达成了第二次合作的协议。
各时代的人们看见了平型关的第一次胜利,看见了百团大战对日寇的回击,看见了一个个根据地的再次建立,更看见了整个民族的不屈和皖南的惨剧。
一些帝王将相有些别扭的苦笑了起来,因为他们在那位总裁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论持久战》的阐述不仅廓清了当时的局势,也让一众古人醍醐灌顶,他们很困惑,为什么如此明白的道理,总是有人看不见呢?
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胜利,最终以两颗从天而降的原子弹,加速了禽兽的投降。
这样的结束方式让古人们看见了这群禽兽的不甘,他们确定,一旦有机会,这群禽兽还会卷土重来。
时间继续推进着,历史似乎开始朝着过往的样子在回流,既然外敌已去,内战自然将启。
重庆的暗流遮挡不住一首《沁园春雪》的耀眼。
被提到名字的人莫名的感到了荣幸,哪怕诗里表达的意思好像并不是在夸他们。
只有朱元璋有些郁闷,怎么自己就没上榜。萧盼盼告诉他这是为了押韵,这倒是让赵匡胤憋屈了起来。
战端不可避免的开启了,谈判本来就是为了拖延时间,方便总裁大人的军队部署。
一些古人感到困惑,为什么那位总裁的军队好多都在大后方呢?
各方开始调兵遣将,呼吁和平的声浪被机枪荡平,这让各时空的文人们都莫名的愤怒了起来。
萧盼盼解释了某架美军飞机的三生有幸,在得知这架飞机上载的都是谁后,一众皇帝们也不忍不住捏了一把汗,好在飞机最后顺利降落了。
又一次所谓的“围剿”开启,三个月的豪言壮志让古人们觉得可笑,他们不理解这人的自信来自哪里。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回到了在江西的那段日子,160余次的战役,实施围剿的军队反而损失超过71万余人。
古人们不约而同的感叹了起来,一旦这支军队被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所武装,结局就自然是注定的了。
随着总裁的不断失败,全面围剿变成了重点围剿。整个陕北又似曾相识的开始了一次小规模的长征,结果和上一次一样,几十万大军连一头牛都抓不到。
一句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教导,也与此同时响彻了各个时代。
七战七捷的妙手,让古人叹为观止,孟良崮上的斩首,更让古人击节叹赏。
四平的鏖战,代表着对手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弱,这也让后来的锦州被无数次的提及。
最后雄才大略的决定,不止拿下了整个东北,而且还改变了全国战场的态势,从此不再是敌强我弱。